1月30日,大年夜晚上11点35分,万家灯火,阖家欢聚。
此时此刻,云山雾绕的上海郊区宝山,呼啸而过轨交3号线最后一趟地铁末班车。它驶入铁力路站台时,车厢里已空荡荡一片,没有乘客。而站台上,该站沉降改造工程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为了尽量减少市民出行的麻烦,这已是上海地铁第二次利用客流相对较少的春节,进行分时段停运整修。第一次是2012年的海伦路站。而今年,改造工程再度选择除旧迎新的清冷时段,不扰民的用意凸显。
12点临近,城市里守岁的人们开始倒计时或放鞭炮。而铁力路站台,头戴安全帽、穿着反光施工服的工人们,正搬运着钢管、器械,陆陆续续进场。
站台的地面层,刚刚举行了一个誓师仪式。
指挥中心已忙碌起来。它本是不到10平方米的站台休息室,就在轨道边上,通风、寒冷、雾气重。小空调似乎不太管用。有人搬来两个油汀备着。监控屏已全部打开。一位工作人员边咳嗽,边对着麦克风讲话,时不时记录信息。
午夜12点刚过,一辆小型信号车,沿着站台飞驰而过。指挥中心的人一下子神情紧绷,随着一句“铁力路站,可以开始了! ”,施工正式启动。
供电组的人爬入轨道,开始抬高触网电缆。通号组正在拆除相关通号设备。中铁四局提供电缆的绝缘保护。
从站台一端,沿着轨道一直走,穿过昏暗的通道,渐渐露天。只见城市的夜幕下,许多工人正在拧松轨道的粗螺栓。
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工务分公司副经理周亮解释,为了应对地面沉降,3号线铁力路站打算改为比较传统的办法:换成碎石子作为路基。未来一旦沉降,垫高碎石子即可。总体的治理方案就是先把轨道移开,凿掉现在的路基,清除200多立方米的废料,再运进碎石,重新铺路基,重新接轨道。听起来很好理解,但施工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各专业人才严密认证,各领域的人严谨配合。
此次工程的负责人中,有一位“老王”、一位“小王”。
项目负责人王子杰,是位年轻的“85后”,大学一毕业就从事这份工作。某种意义上,大型机械进入、道床凿破停运的改造工程,对上海地铁来说尚属首次。小王也是第一次担任负责人。前几天他担心得睡不着觉,就怕机械进入,不小心破坏地下电缆,影响整条线的运营。尽管已有备用方案,但尽量还是不要用到为好。
大年夜晚上八点,当他吃好年夜饭,抱了抱出生9个月的孩子,准备出发时,是这么对妻子和家人说的:“我大概年初七回来。 ”
相比之下,五十多岁的“老王”则淡定很多。王如路是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也是这次现场的施工总指挥,从事这一行多年,几乎陪伴着上海地铁成长。“我昨天睡了个好觉。 ”老王说,“整治工程筹划了好几个月,调度各部门,51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仔细考虑过。 ”
此时,便道口已经打开,外面的机械设备正伸出了一个触角等着。底下,是几位工人正在切割钢轨。切钢轨共12刀,换4个绝缘接头,某处还要插入4根短轨,铺上绝缘夹板。切割机火花四溅,像燃放的烟花般绚烂,衬托着渐入梦乡的城市。
马年第一天,凌晨两点。一位工作人员悄悄告诉记者,当天是他们组的同事小曹过生日。她没有时间回家庆祝,同事们已备好蛋糕,就等当天中午吃饭时,给她一个惊喜。
松下来的钢轨向两侧堆放,整个过程小心翼翼,确保不破坏落地电缆。 2台镐投机终于从便道口顺利入场。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大型机械开始工作。地面的钢筋渐渐暴露,专业人员手持氧气乙炔切割钢筋。接下来是运输废渣、道床细部凿除、排水沟顺坡。在沉降的大块地段,用高强快硬砂浆,按设计图的纵向坡度,浇筑保护层……
第四、第五天起,整个改造工程进入了恢复阶段。便道口侧墙恢复、通信电缆恢复、声屏障恢复、设备安装、线路调试等等,一系列恢复工作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
年初七,春节假期最后一天,早上9点。铁力路站冷冷清清,已不见工人和大型设备的踪迹。一辆空列车飞快驶过。近200米的轨道路基,已经换成了浅褐色的碎石,在风雨交加中,像雨花石般闪着光泽。
“以前铁力路站因为沉降限速,现在终于可以按照正常速度行驶了。”司机简短地总结使用感受。今天,新一年忙碌的工作生活全面开启,改造后的铁力路站又“忙”起来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