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境镇共和十一居学习点,紧紧抓住目前社会上老人带小孩的普遍现象,开办了一个“阿婆学堂”。一年多来,这所专为社区“阿婆”、“阿公”们提高带好第三代技能的课堂,让一大批带小孩的老人们收益匪浅。
故事要从去年夏天说起——2013年7月,座落在高境镇最西端的共和十一居学习点张灯结彩,这是小区的“文化节”开幕日。作为活动之一的“阿婆学堂”,也在这天开学了。“阿婆学堂”,由共和十一村党总支一手策划、白手起家,略显“土气”,却更接“地气”。课堂就开在身边,课堂中的事也是我们身边的关心事,“阿婆学堂”用周边事教育周边人,把隔代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化解在学习点的小小课堂中。
陈阿婆的科学育儿经
全小区2574家庭中,有近三分之一的老人负担着在家看管孩子的“重担”,怎样提高“阿婆”、“阿公”们带小孩的水平、让祖辈这一代更科学地带好第三代,是“阿婆学堂”创办的初衷。别看“怎样带好第三代”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有着丰富广泛的教育内容:孩子的膳食、服饰、游玩、安全等,每个课题都有着大量的知识。
去年9月,家住167号的陈凤的外孙是在一次天气突然变凉时患上咳嗽,尽管不怎么厉害,却紧紧揪着陈阿婆的心。面对生病的外孙,陈阿婆把在“阿婆学堂”学到的知识全都用上了。大晴天她就带外孙到附近的公园玩,让孩子呼吸新鲜空气。她琢磨一条最佳路线:穿小区、走小路,这样就可以避开大马路上那么多汽车的废气。给羊羊准备饭时,陈阿婆也学会了在选料上避荤求素——海鲜和鱼这些“发”的食物都不能吃,肉类少碰、味精不用。陈凤阿婆对外孙每顿饭菜都是在“素”的范围内翻花样,耐心地用文火把粥煮得稠稠的,靠盐、糖把食物烹得可口。“阿婆学堂”让陈阿婆学会了多用科学方式照顾孩子。
找准定位,甘当绿叶
今年2月的初春,从154号的刘训霞家里传出阵阵歌声。这是刘训霞阿婆同外孙女菲儿在进行女声两重唱,其乐融融,可就在两个礼拜前,刘阿婆还在同女儿和女婿为了教育菲儿有点不愉快。女儿女婿想到菲儿今年要上学了,想让她在学前多学一点。而刘阿婆却心疼她,感到小小年纪是玩的时候,却整天又是学画画又是学跳舞,还要学拼音和英语,弄得小外孙女太疲惫。有时候女儿在学习上对菲儿训话声音大些,刘阿婆也看不惯,时常气得不行。
恰逢“阿婆学堂”进行主题为“孩子究竟该谁来带”的讨论活动,经过辩论、学习和老师讲课,大家终于有了一致的观点:孩子应该由父母带,这是法律赋予的责任;如果孩子父母工作忙无法带由祖辈带,那这是一种“补位”。“补位”要“到位”不能“越位”,更不能“夺位”,祖辈带孩子也只能为副,不能为主。
经过“阿婆学堂”的多次学习,终于让刘阿婆明白了自己的角色。“五一”前后,刘阿婆的外孙女报名上学了,在一家人商议进哪所小学就读时,她积极参与讨论,只提意见,不作要求,只当配角,不唱主角。找准定位,甘当绿叶,让刘阿婆带起孩子来反而更顺畅了,全家在类似问题时意见更容易统一了。
以“养”为主,以“教”为辅
说起“阿婆学堂”,最有体会的要算是93号的任志康夫妇了。任爷爷的媳妇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她始终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就要自己负责带,只是在偶尔忙不过来时,依靠父母和公婆帮帮手。
一次,“阿婆学堂”请来了育儿专家上课,专家讲课中提到一句:“祖辈带孩子以‘养’为主,以‘教’为辅”,却深深触动了任爷爷。他回想起自己抓孩子教育的现状,平日里自认为自己写作还行,就开始辅导孙女的语文。想不到自己的牙齿掉了几颗,拼音说不准,常常是爷爷辅导孙女变成了孙女辅导爷爷。
这次课后,任爷爷开始在“教”上粗线条抓,而在“养”上多花功夫,同老爱人一道把饭菜弄得美味可口。从前是四个大人抓孩子的功课,常常搞得孙女很反感,现在把抓孙女学习的任务交还给儿子儿媳,情况大为改观,祖孙之间关系也更亲了。之后,在任爷爷作为“阿婆学堂”的老师为大家上课时,就把“祖辈带孩子以‘养’为主以‘教’为辅”作为一个论断深入进行讲解,取得很好效果。
这是发生了高境镇共和十一居学习点的小故事。这个小小的课堂赢得了“阿婆”、“阿公”们的心,又吸引了越来越多迎接着新生命的“阿姨”、“阿叔”们参与。学习点正继续在研究扩大教学视野,通过课堂传播更多力量,让社区里那些“阿弟”、“阿妹”们在“阿婆”、“阿公”、“阿姨”、“阿叔”的关怀下,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