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过去五年上海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

2020年10月13日 10阅读 来源: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 2018/09/10

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回顾第五次代表大会举行以来的这五年,市残联理事长金放表示:“这是上海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的五年,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这‘两个体系’建设取得重要突破,两项市政府实事项目成效显著!” 

过去五年中,全市各级残疾人组织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共襄办博盛举,建设全国无障碍先进城市,构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框架。五年来,用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市级财政资金总量比前五年增加两倍,残疾人家庭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平均增速。残疾人生活状况逐年改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成为本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 

2012年2013年 为1万人配个性辅具

“你把一辆QQ车装在身上啦!”常有人这样打趣26岁的姜宏敏,因为,他是全市残疾人中辅具适配总金额最高的残疾人,电动轮椅车、电动护理床、金属拾物器等5件个性化辅具总价值3.4万元。 

2008年因病下半身瘫痪的他,一办好残疾证,就领到了一辆免费配发的手动轮椅车。随着市残联辅具中心的适配工作不断推进,后来,不仅手动轮椅车升级换代成了电动轮椅车,其他个性化辅具也一一到位。 

无论是坐在床上,还是被父母用电动轮椅车推到室外散步,小姜只要坐起身,都会在手臂上绑上几个1千克的沙袋,他这样做,是为了让大病后虚弱的身体长点力气,减轻父母照料时的辛苦。刚出院时,小姜瘦了一大圈,连剪指甲的力气都没有,如今,他的胳膊上重新长出了肌肉,已经能拿得动热水瓶了。虽然这是常人眼中不起眼的变化,对小姜和父母来说,却是巨大的变化。现在,他经常坐在轮椅上,陪着父亲在厨房里忙活,父亲择菜时,他还能拿起长约1米的拾物器,夹起地上的菜篮子递给父亲。 

从2001年开始,上海面向94.2万名残疾人提供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现已从最初的提供基本型、易耗品发展到注重把握辅助器具服务个性化、专业化,目前列入适配范围的辅助器具品种有550余种。 

2012年,“为1万名残疾人补贴提供个性化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项目包括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及居家环境无障碍改造,假肢、矫形器装配,成人听力障碍者助听器适配,脑瘫儿童配置家庭康复训练器具等服务。2012年全年,全市共适配服务1.3万残疾人,超额完成三成。 

在这一市政府实事项目中,个性化适配得到空前凸显,残疾人的辅具适配不仅要“大而全”,更要“小而精”。 

59岁的沈玩珍家住崇明,她的17件生活类辅具总数位居全市榜首。这些辅具中,既有轮椅车等常见的“大块头”,也有体积迷你、价格仅几元钱却很实用的“小玩意”。沈阿婆患有全身性风湿性关节炎,手脚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整日卧床,被评定为四级肢体残疾。因为手指不能弯曲,她连衣服纽扣也对付不了,以前都是儿子儿媳妇帮她扣纽扣。2011年,儿子从区残联领回一个纽扣器,现在,除了领口的纽扣她自己仍没办法扣,下面的衣服纽扣都能在纽扣器的帮助下独立扣好了。除了纽扣器,电话托架、吸盘碗、直径有两个尺寸的大小号水杯夹持架、扣带柄可调柄牙刷、穿袜器、鞋拔等许多针对她残疾特点配发的辅具,也都明显地改善了她和家人的生活质量。 

2013年,为“1万名残疾人补贴提供个性化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再度被列为市政府实事项目,包括为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低视力助视器适配、高额电动类辅助器具租赁、成人助听器配发及为临床康复提供个性化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等内容。截至5月底,已完成适配服务6972人。 

2010年至今 全市建170个阳光基地

2009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探索创建阳光职业康复援助基地,依托各街镇社区,搭建庇护性职业康复平台,通过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载体,为就业困难的残疾人开发和提供相适应的就业援助。2010年,创建100个阳光基地列入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之一,此后,阳光基地建设驶上快车道,迄今为止,已在全市建成170个,援助就业困难残疾人员4311人,开发五金装配、成品包装等系列劳动产品200余个,结对共建单位400家,累计有500余名援助对象得到有效的职业康复,走出基地,融入社会,实现市场化就业。 

阳光基地组织就业困难残疾人相对集中地开展简单劳动、职业培训、就业指导等职业康复活动,是一个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它不仅为残疾人撑起了生活保障的“安全网”“保护伞”,也成为残疾人就业的“加油站”。 

不少残疾人虽有强烈就业意愿,却因为残疾程度较高、缺乏专业技能、年龄偏大、社会接纳程度不高等种种原因难以找到合适工作。进入阳光基地后,通过参加劳动项目,他们不仅可以得到劳动补贴和津贴,阳光基地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更重要的是,他们能与广大残疾人朋友一起,接受基地老师的职业指导和技能辅导,重新寻回自信,走出基地,与健全人同台竞争。 

住在浦东的王荣有听力残疾,与社会缺乏交流导致他萌生畏难情绪,多次求职失败后产生恶性循环,长期在家待业。街道助残员推荐他来到阳光基地,老师既教给他各种工作技能,又进行个性化心理干预,引导他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克服自卑心理。不满一年,他的综合能力明显提升,成了五星级瑞吉红塔大酒店的员工。 

宝山区淞南镇阳光基地学员丁晓庆有智力、肢体、言语三重残疾。2009年6月刚走进基地时,他连最简单的迭信封、糊信封都做不到。半年后,他终于可以坐在操作台前,与其他学员一样做出标准的信封了。如今,他越来越熟练,加工100个信封用时不超过30分钟,成了劳动能手,每月的劳动收入和各项补贴合计近1000元。别看这笔收入不高,对小丁和全家却是很大的鼓励,小丁父母说:“过去我们从没想到儿子还能挣钱糊口,每次领到工资,儿子就会格外高兴,骄傲地拿给我们看。” 

今年初,“阳光基地”标识图形顺利通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的审核,已被正式批准成为注册商标,有效期限为10年。2012年7月,“阳光基地,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援助”项目还从全市300余个参选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上海社会建设优秀项目”称号。 

继阳光之家后,阳光基地是上海推出的服务残疾人的阳光品牌新项目,是上海科学应用庇护性就业援助理念,解决困难残疾人“就业难”的社会创新实践,帮助全市中度残疾及大龄再就业困难残疾人解决了就业保障问题,是完善本市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关附件下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