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问题很多,早就想自己改造一下,但是整排连在一起,不能随便动,这两年越住越不踏实。”困扰罗店镇天平村村民申美娟已久的住房问题终于有了眉目。
今年春节刚过,罗店镇农田保护区内1170户“兵营式”住房改造工作正式启动。这是区领导牵头、镇党委政府全力聚焦的重要民生工程,也是历史矛盾错综复杂、群众诉求多元交织的“攻坚”工程。
面对矛盾与困难,罗店镇党委政府践行群众路线,充分发挥党的群众工作优势,让群众决定自己的事情,通过群众自治解决群体利益问题,努力把惠民实事办成真正让群众满意的舒心工程。
“困难比想象中多,矛盾比想象中复杂,但是我们攻坚克难的决心比任何时候都坚决。”该镇有关负责人说。
呼应民声:打响住房改造“攻坚战”
申美娟在她的“兵营式”房屋里一住就是37年,“在我们申家楼生产队,我住的这批是最早建的,就当时来说还是不错的。”
30多年前,罗店农民群众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作为全市首家也是唯一开展“三集中”的试点区域,将原有宅基地从“分散”并为“集中”,群众墙隔墙、户挨户地住进了“兵营式”小楼,“挤”出了680多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为集约利用土地做出了突出贡献。
然而随着岁月侵蚀、人口繁衍,近年来房屋老化严重,群众居住条件亟需改善,特别是农田保护区范围内,天平、光明、束里桥、毛家弄四个村的村民要求更加强烈。
“屋面漏水、墙壁发霉、电线老化,地板也早就坏了。一碰上下大雨,家里就成了‘水帘洞’,锅啊盆啊的全用上都不够。有几次,我索性把被子往地上一铺,等雨停了再拿出去晒。”申美娟一家四口住着“危房”,心里盼着改造。同样盼改造还有同生产队的李桂生,“我的房子出租着,租客很多次反映下雨天漏水。说实话,房子有安全隐患,我租的也不安心,总提心吊胆。有些村民不敢租出去,房子只能空关着。”
村民的诉求引起了罗店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由于共用山墙、联排居住,‘牵一发动全身’,个体家庭的利益诉求千差万别,这成了旧房改造稳妥、统一推进的最大困难。”罗店镇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把老百姓纷繁的意见凝聚成明晰的共识,镇党委政府当机立断,“必须尊重民意。”
2012年该镇开展了多次群众座谈,反复调查排摸,收集共性、个性化诉求10余类,研究分析其中的合理性、可行性,最后决定将解决重点放在两大主要矛盾上:一是必须消除危房的安全隐患;二是适当增加面积,设法改善居民人口增加后的居住条件,特别是年轻人的婚房问题。这个“决定”得到了群众普遍认可。
2013年春节前,区领导对罗店镇该项工作的开展情况给予充分肯定,决定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并亲自牵头推进,为旧房改造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改造原则:充分体现“百姓意志”
目标确定以后,方案怎么定?一些老百姓提出了不符合实际的想法,有的要整体动迁,有的要异地迁建……经过认真分析,与群众反复协商,并引进专业规划部门多次深入村民中听取建议,比选各种方案,镇党委政府提出了“五统一、一自愿”的原则,决定围绕“鼓励村民以“排”为单位,协商一致原地整排自行翻建”的主旨,在村民自主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区、镇、村三级联动,试点建设符合百姓生活需求的新一代“三集中”农民新村。确保建成后的新村既不多占土地又能适当增加层高和面积,既符合农民居住的个性需要又适当增加社区化的公建设施。这些基本原则在群众中达成一致,使改造工作得以有序有效推进。
2013年4月,天平村作为试点率先启动改造工作。既然是群众的事,那必须充分考虑他们的意愿和利益,让他们有‘发言权’。”天平村党总支书记申惠芳说。
天平村成立了试点工作小组。由百姓举手表决选出申家楼作为试点,先行先试。区、镇两级政府组建专门工作团队,多次深入村宅宣讲改造总体思路和建筑设计方案,并广泛听取意见,力求在翻建准则、翻建方式、翻建式样、翻建资金等具体问题上充分体现“百姓意志”。
涉及试点的农户通过签字表决的方式明确了2项翻建准则:一是此次旧房改造以原有宅基地证为基准进行翻建,不涉及宅基地调整;二是明确“照顾”准则,即部分农户只有一个儿子只有一间宅基土地证的,给予增加1.2公尺的“照顾”用于建造楼梯。这两个准则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效果很好。
根据群众反响,镇里还下决心“炒”了百姓不满意的设计单位,重新聘请更能贴近农民实际需求的设计院,并要求设计院一定要下基层实地体验再做设计方案,让群众对“自己的房子”真正有了发言权。目前经过召开5次协商讨论,第4套方案已经完成。
天平模式:“试点”要做成“亮点”
“开了好多次座谈会,还上门听取意见。我希望大家一块翻建,赶紧翻建。”申美娟对改造举双手赞成。申家楼生产队试点的38户村民大部分与申美娟态度一致,但也有个别村民持保留意见。即使政府出资建设公建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但每户依然要拿出30多万元的改造费用,对他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村民的经济并不宽裕,大家都有改造的意向,但费用并不是每家都承受得了。除开经济因素,历史原因、家庭原因等也使得个别村民对于改造‘望而却步’。”申惠芳坦言,做好这项工作,除了下决心、花耐心,还得有办法。
在申惠芳看来,“兵营式”旧房改造是利民惠民的民生工程,要使群众从中得到的实惠最优化,就得从降低翻建成本和确保未来收益两方面着手抓落实。为此,天平村在符合老百姓利益诉求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寻求与部分企业合作,尽可能减轻老百姓经济负担。“我们考虑改造后的屋面使用节能美观的太阳能发电材料,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住户的用电问题。另一个计划是‘以房养房’,引进业界内优质企业对房屋统一规划装修,作为度假客房出租,帮助老百姓增加收入。”申惠芳的“办法”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
“我们好多户村民都是拿出自己的‘棺材本’来改造房子,心里真是挺忐忑的。好在政府想了不少办法,切实、可行,也有一定技术含量。这下,大伙就心定了。”李桂生说。
老百姓决定翻建准则、老百姓决定试点方案、老百姓决定时间节点、老百姓决定经济效益,四个“老百姓决定”充分体现了“兵营式”住房改造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坚持群众路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