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上海政府门户网:围绕“树魂立根”,上海德育翻开新篇章。破解新难题,需要什么新方法?提高实效性,该如何发力?达成新目标,德育该如何“变局”?近阶段上海教育出现新气象,校园正频吹德育之风。
关键词一:贴近
【现象】《上海市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近日公布,港台歌手周杰伦的《蜗牛》、李宗盛的《真心英雄》等首次入选,成为本市教育部门明确推荐的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此前,刘翔也“跑”进语文课本。这些无不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蜗牛》的自强不息、《真心英雄》的不怕挫折、刘翔的为国拼搏,其异曲同工之处在于:德育内容完全可以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成为上海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把握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兴趣所在,抽象的道理化为一篇篇生动可读的故事、一支支喜闻乐见的乐曲。宝山区大华二小抓住孩子爱做手工的特点,以剪纸为载体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活动;第六十中学从作业抓起,推出无不交作业、无抄袭作业、无考试作弊的“三无”活动;曾让大学生头疼的“两课”也悄然“变脸”。东华大学开出“大学生论坛”,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变成生动的案例教学和师生互动的“门诊对话”;上海交大在就业指导中渗透榜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报国理想,通过心理辅导为学生“校正”人生观、世界观……德育越来越亲切,越来越有效。
关键词二:自主
【现象】前天晚上,从南京返沪的夜行列车上,曹杨二中700多名高一学生回味着三天“南京行”的收获: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考察云锦研究所等德育基地,同时完成了学校传统的综合性德育活动,即在三天的“生存训练”中,用150元自行解决交通和吃饭问题,并自拟研究课题。这次自主性实践带来的是发自内心的德育体验:有缅怀先烈、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情感体验,有第一次独自在陌生城市中适应社会环境、培养吃苦精神的生活体验,也有同学之间民主、团结、宽容的道德体验。
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是学生提高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静安区一师附小、卢湾区一中心等学校利用春节、元宵节等契机,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写春联、做花灯,探寻传统节日的文化渊源;上海外贸学院成立大学生居委会,让学生成为生活园区的主人;复旦、上海交大等沪上高校尝试把生活园区“管理权”下放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发签订自律公约,实行自主管理。今年寒假,上海高校还动员近万名学子,组成多支小分队,走南闯北开展考察服务活动。
关键词三:全员育人
【现象】从下周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40多位任课教师办公室都将挂上一个接待牌,无论名教授还是青年教师,将接待学生访问,或主动邀请学生谈心。接待日每周两次,一次两小时,如开会外出,占用的接待时间必须补上,所有教师的接待时段还将在网上公布。新闻学院负责人称,此举将改变过去专业教师与学生课外难得谋面的状况,“激活”教师的德育功能。
德育工作没有旁观者。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新理念正在上海大中小学扎根。静安区教师进修学院附校从新学期起,要求每位教师上交一个德育实例,通过案例分析学习的方式,提高所有教师的自身素质和德育能力;上海大学试行辅导员职级制,优秀辅导员的待遇相当于教授,鼓励优秀人才加入辅导员队伍;复旦大学规定青年教师晋升职称,必须要有担任学生德育工作经历;上海财大图书馆、教学技术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教育服务部门,请学生担任评议员,督促各项工作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今年本市将重点建立10个中小学德育名师工作室,带动德育骨干不断成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