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海大学“诚信档案”成为学子新财富

2020年09月29日 10阅读 来源: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 2018/09/10

据中国上海政府门户网:“既然当初面对国旗许下‘践行志愿精神’的誓言,我就一定会全力以赴做好自己的工作。”在靠近唐古拉山脉、海拔4500米的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检察分院,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2000级的大学生志愿者刘均说得很坚定,“我还要告诉师弟师妹们,诚信是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拥有的一笔财富!”

虽然那曲的气温仍然低至零下16摄氏度,但刘均这两天心里一直暖洋洋的,他正忙着给上大学生工作办公室写回信,表示愿意接受母校的邀请,趁3月底回沪的短暂假期里,回母校为知识产权学院春季班的新生上一堂关于诚信的讲座,讲述“诚信档案”陪伴他在西藏开展志愿者服务的经历。据了解,这也是上海大学主题为“构建和谐校园氛围,共谱明理诚信新风”2005级春季班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从“枷锁”到“财富”

在过去近一年的志愿服务中,刘均深感“诚信档案”作为一种有形的记录,从最初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到后来对自己诚信意识的养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为去年上大首批拿到“诚信档案”的25名大学生之一,刘均毕业后响应团中央号召前往西藏,并以自己踏实的工作态度和诚实的品格赢得周围人的赞扬。刚从西北政法大学分配到那曲地区检察分院的大学生李文勇,和刘均工作了一段时间后,非常感慨:“我很羡慕刘均,他拥有的不只是一份诚信档案,更是一份无形的财富。”

从当初疑为“枷锁”到如今变为“财富”,上海大学的同学们对诚信档案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在2003年诚信档案问世之初,不少人将关注点过多地放在这份档案与助学贷款的关系上,把它和所谓“黑名单”、不良记录划等号,以致不少学生认为这很可能是一个“枷锁”。事实上,与过去那种成绩单加一两百字的老师评语的报告相比,大学生诚信档案不是简单的优劣评判报告,而是采集了大学生在校期间大量信息后的一种动态反映。


师生共处同一“战壕”

“信用有个培养的过程,建立诚信档案实际上是通过引导来形成约束。”上大的老师们认为,有了正面的导向,建立信用档案还可以拉近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们会意识到老师与他们是一个‘战壕’的,帮助他们建立诚信档案正是保护他们良好信用的一种方式。”

“通过诚信教育,我们逐渐感到身边的一些‘小事’并不‘小’。”上大2003级学生沈瑜坦言,以前有个别同学认为逾期归还助学贷款无所谓,顶多晚几天拿到毕业证书罢了。经过诚信教育,他们认识到“逾期归还”不仅在现在不是小事,还不利于自己牢固地树立诚信的观念。

目前,上大在建立学生诚信档案的同时还进行规范化教育,将信用的概念渗透到学生的实际社会活动中,并成立学生自己的“诚信社团”,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来解决一些信息授权、信用推广的相关问题。


社会合力营造氛围

在用人单位看来,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出现非常及时。一家银行的人事主管认为,诚信档案将为大学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打好坚实的第一步。“一般来说,用人单位相当看重员工是否诚实守信,这是为人之本,也是判断应聘者是否具备一定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标准之一。

作为上大开展诚信档案建立工作的合作方,上海资信有限公司个人征信部的负责人表示,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将有助于在校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推动大学生市场化就业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并且带动整个社会信用理念的提升与诚信氛围的营造。

校方则希望,通过诚信档案将大学生纳入社会诚信体系,在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同时,也能带动整个社会诚信氛围的营造,从而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