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从三个“三级跳”看上海科教兴市

2020年09月28日 10阅读 来源: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 2018/09/10

据中国上海政府门户网:向“创新”投资,上海的研发投入强度已接近法国水平!新出版的《2004上海科技进步报告》显示,申城去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计170.56亿元。如果放到当年全市生产总值这把“标尺”上,所占比重已达2.29%。

三年前,这个数字还停留在102.36亿元。此后每年近30个百分点的递增,表明上海将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的着力点放在建设城市创新体系上的决心:创新,将是这座城市的核心动力。


突破2%临界点:了不起的“三级跳”

每年20亿元,投向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以及影响上海未来发展的项目。2004年,上海启动重大产业科技攻关计划,包括上海光源、治疗性乙肝疫苗等首批29个项目,获得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

“仅一个精密自动化项目,我们就获得5000万的专项资金,由此又吸引了3800万美元的风险资金跟进。”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大强度的研发投入使企业迅速抢占了创新制高点。

20亿元只是去年上海“创新资金”的一小部分。2004年,全市研发经费共计170.56亿元,其中政府投入占三分之一,企业投入则接近60%。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市经济学会会长袁恩桢分析说,相比经费总数,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就是所谓的R&D投入强度,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更科学指标。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上海研发投入强度为1.89%,2003年一举突破了2%大关,为2.06%,2004年更达到2.29%。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三级跳!放眼全球,2%是一个临界点或说突变期。”袁恩桢说,目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R&D投入强度普遍在2%以上,2004年上海研发投入强度已经超过英国、意大利,接近法国的水平。“这意味着,政府和企业的眼光已放得越来越远,为上海未来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创新“强播种”,带来了“放大效应”:2004年,上海共取得科技成果1629项,42项成果叩响国家最高科技奖励的大门。此外,去年上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达28.2%,专利申请超过18000件,科技进步水平综合指数居全国前列。


从政府到企业:R&D主角成功“转换”

一分研究投入,到底能换来几分产出?民营高智公司用自身经验,算出一个鼓舞人心的结果:2000万元研发投入=资产增加1000倍。

高智的“成名作”是卫星传输系统。当年,上海证交所的行情信息因为这套系统,得以告别“电话+小黑板”的方式,以现代通信手段发往全国。正是这家年销售额不过数千万元的民营企业,却拥有一间投资超过千万元的实验室,累计研发投入已达到2000万元。

“对民营企业来说,要想立足,只有通过研发在技术上领先,把自己从一个项目公司变成一家‘研发公司’,才能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高智企业总裁刘幸偕算了一笔账,2000万的研发投入,既巩固了“老阵地”,也开辟了“新战场”——一方面,证交所系统10多年来保持稳定,去年更成功升级;另一方面,从2000年至今,高智公司如同一匹“黑马”,每年都能在竞争激烈的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评定中获奖。

“一般而言,技术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越大,则企业自身所承担的R&D费用比例越高。”参与编制《上海科技进步报告》的上海科学学研究所所长李健民说,目前申城研发投入的活动主角已成功“转换”:从以政府、科研机构为主,到以企业为主——企业已经成为上海科技创新的主体。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元老级”专家王衡元则更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上个世纪80年代初,偌大一个沪东厂的研发投入一年只有100多万元,如今,仅为了建造目前世界上容量最大的液化天然气船,沪东中华就预计分期分批投入研发费用2亿多元。目前,上海已建立国家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70家,每年投入大比例研发资金。


喜中之忧:三组耐人寻味的数字

关于上海研究开发投入,《2004上海科技进步报告》还揭示了三组耐人寻味的数字。

2%∶1.1%——这是2003年,上海与全国研发投入强度的对比。令人欣喜的是,目前上海R&D经费总额已占全国十分之一强,为收获未来奠定了重要基础。

2.29%∶2.79%——尽管在全国遥遥领先,但与美国相比,上海研发投入强度仍显微薄。数据显示,1997年美国政府与企业界用在R&D上的金额为2056亿美元,超过了日、德、法、英、意五国的总和;2002年更是高达2917亿美元,占到了美国GDP的2.79%。

3∶1——这是一个更引人思索的数字。在上海企业研发投入总量中,75%是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明显处于弱势。

“今年1月,英国金融时报特别为一家中国企业喝彩。在这篇《来自中国的挑战:为什么华为公司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文章里,提到华为每年有216亿元的年销售收入,其中投入31亿元搞研发。”袁恩桢分析说,像华为、杰事杰、大唐这样的新兴企业,其研发投入强度大大高于上海平均水平,一般占销售收入9%以上,代表着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方向。“随着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效益的增加,国有企业正在加大自身研发力度,但离三资和民营企业还有距离。”

企业竞争,到底是靠市场运作、价格拼杀,还是依靠自主创新?国家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建议,国有企业决策者应更加关注长远利益、奋起直追:“自主创新虽然初期成本较高,但经济上算总账是划算的。从未来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持续发展更是意义深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