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山区有一句十分动人的口号,叫响在城乡街镇——“乐学宝山”。很简捷的四个字,生动体现了宝山百万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熏陶。近日,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办公室、市教委终身教育处、市成人教育协会的专家,在宝山实地体验到了宝山人、宝山青少年,是如何在社区文化的洗礼下建设幸福家园的。
为成长指点迷津
大场镇政府与上海大学外语学院共同发起组建了一所大学生爱心学校,常年活跃在社区里,既解了部分家长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丰富了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内容,解决了社区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难题。大场地区外来民工较多,为此,爱心学校便以农民工子女为主要教授对象,通过开设一些特色兴趣课,为学生提供不同方面兴趣的培养、知识的积累和素质的提高。目前,该爱心学校已在社区开办了16个教学点,接受服务的青少年达800多人,三分之一是农民工子女。
2010年,大场镇“爱心学校心悦基地”正式挂牌成立。“心悦团队”的50名心理咨询党员志愿者老师们也积极参与到爱心学校的教学工作当中,建立了一个心理疏导、心灵沟通的平台。心悦基地先后开展了“感恩的心”、“青春期人际交往”、“学会适应”等10多次的团体辅导活动。同时,他们还针对离异家庭的孩子、网瘾孩子及心理有偏差的孩子开展了个别专项辅导,为他们的成长指点迷津。
学习让人更自信
上海正在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说到学习,仿佛只是学生、孩子的事。其实,在每个市民心中扎下终身学习的理念,整个社会才能充满浓浓的学习氛围,青少年也能在耳濡目染中增强学习兴趣、提升文化素养。
在宝山区友谊路街道,有一支由162名老年组成的志愿者宣讲团,他们活跃在社区的每个角落,被称为是居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编外”思想道德辅导员。郑玲是宝钢四村12号楼的楼组长,她组织楼组、家庭实行联动学习,并制定了楼组学习制度。在她的带动下,12号楼组的居民撰写了多篇学习心得体会文章,该楼组也多次被区和街道评为学习型楼组。在面向青少年的宣讲中,这些“编外”辅导员采用“社区人说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宣讲方法,使青少年能够更加直观地接受教育。
髙境三小的陈莉老师精通茶道,她开设的茶艺课也远近闻名,特别受到社区孩子的欢迎。尤其是那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她的精心调教下,“小新上海人”变得举止大方,真诚自信了。
文化使生活精彩
“学文化,全家齐上阵;增素质,老少互勉励。”在宝山区的各个街镇社区,父母子女、祖孙三代、亲戚朋友共同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事例不胜枚举。据宝山区少科站提供的信息,他们在组织“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学习活动亲子擂台赛”时,出现了举家踊跃报名的盛况。围绕纸张迭高、吸管飞行器、纸绳拖重、科技场馆创意大比拼等项目,2788个参赛家庭的家长和孩子一起开动脑筋,既学到了知识,也增添了家庭乐趣。
而在友谊路街道,还有一个“老少社区读书会”,以“共享知识、共享和谐,人生因为读书而精彩”为宗旨。发起者是一群退休的老伯伯老妈妈,但他们在开展读书活动时,却总爱拉上青少年一同参加,如“老少同读一本书”、“科普、读书系列活动”、“看一本书、听一场讲座、写一份书评”等活动,在社区楼组里营造了一派追求知识、人人读书、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
相关附件下载:
W020130529426126663369.jpg
W020130529426126663369.jpg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