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区人口向城郊导入,郊区的新办学校日益增多,仅宝山一区近几年将新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近百所。新办学校,如何尽快赢得社会和周边居民的认可,成为真正家门口的好学校?
成立于2011年9月的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经纬实验学校,经过两年半的艰苦努力:其户籍生流失率从2011年的20%降到2013年的6%,学生从纷纷转出到如今渴望就读……家长态度变化的背后,是经纬实验学校高起点办学的一次实践。
高起点的定位制定出科学的规划
“一所新办学校如果在成立前几年没有起色的话,很容易淹没在众多的学校中,成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2011年6月接到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经纬实验学校校长的任命后,沈伟就开始思考这样一所建在社区里的学校的定位。
为了让新学校有个科学的顶层设计,新校长沈伟联手上师大基础教育集团进行多次的方案探讨,借助上师大的专家资源和其15所附属学校的办学实践,为经纬实验学校度身定制了“以科学精神为经,以人文素养为纬,以个性化办学为特色”的办学方针。
“我们和上师大的专家团队进行多次的磨合,改了七稿最终定下了方案”,沈伟说,有了高起点定位的经纬实验学校,开始落实规划的“三步走”战略。
高质量的师资打造教育质量的根本
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关键。“对新办学校来说,第一批师资尤其重要。”经纬实验学校把第一轮师资的招聘对象圈定为成熟、有经验的教师。
从区内名校“转会”过来的区骨干教师杨定蕾回忆道:“一开始我心里就打鼓,学校的整体结构、办学理念和欧式风格的校园是吸引我的,但地处的环境和交通又有所欠缺。”三个月后,学校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她深深地爱上了这所学校,并快速成为学校的骨干。
经纬实验学校还积极吸引各类名师,开展短期的课程教学研究。聘请上师大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小学语文专业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吴立岗教授建立学生作文训练基地;邀请国内《自然笔记》开创者、上海教育出版社的芮东莉博士开设专题讲座……
“教育是一个慢生长的过程,而兴趣就是最好的阳光雨露。”沈伟认为,这些成熟师资和名师的介入,有助于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诚如沈伟所设想的那样,在第一批优秀师资的示范作用下,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教师文化,它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更多优质师资的加盟。
高效率的宣传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
酒香还怕巷子深。“一所新办学校,如何让周围家长尽快知道、并逐渐认可?”有了师资保证的经纬实验学校,开始走上主动宣传之路,沈伟把它定义为“外树形象”。
2011年7月底,经纬实验学校在校门口竖起了5块宣传板,向周边居民“晒学校”、“晒师资”,宣传学校师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并让住在社区内的老师,在社区论坛上发布学校的近期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所做的实事。
为了有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经纬实验学校在建校初期就加大绿化建设,种植了五十多种木本植物,建有果园、樱花园、桂园;校门,放弃了改为移拉门的想法,而是保持铁门的风格,校园整体形成一种欧式的风格。沈伟开玩笑说,“要让家长一进校园,就要有欧式庭院的感觉。”
在这样的思想主导下,经纬实验学校坚持第一时间把学校的各类活动发布在宝山教育信息网上,让同行知道学校的运作;同时,在最短时间内建立起学校网站,加强发帖的频率和百度地图的建设,方便家长的网络搜索。
校内环境的改变,校园网站的构建,优秀师资的到来……经纬实验学校的一步步努力,让周边居民从观望,转向了好奇,并逐渐产生好感,这也是新办学校赢得家长认可的第一步。
多元化的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外树形象,不仅靠宣传,更靠实力,虽然新办学校不可能马上形成特色,但可以尽快在局部彰显自己的个性。”深知这一点的沈伟,在经纬实验学校开办不久就推出了一系列校本课程。
学校的铃声是音乐教师精心剪辑的,这学期的下课铃声就是十大古曲之一的《高山流水》节选。“4种铃声全部节选自世界名曲,每个学期都会更替一次,第一学期是民乐,第二学期是古典乐和交响乐。”音乐老师王丹介绍,每首曲子的曲名、作者和来自哪个国家,都会作为学生音乐课的考核内容。
在午休的40分钟内,学生还能听到8~10首名曲制作成的背景音乐,同样是第一学期民乐,第二学期古典乐和交响乐。“这些曲子不作考核,只要孩子们欣赏、感悟”,沈伟说,经过9年的耳濡目染,学生能对世界名曲、民族经典乐有感性的认识和了解。
经纬实验学校目前在3~8年级开设了电钢琴课程,沈伟希望学生毕业时,能左右手配合弹奏一两首曲子,形成基本的兴趣。
从三年级转入经纬实验学校的同毅,特别期待上音乐课:“一进电钢琴教室,我就有种说不出来的舒服。”因为音乐课,成绩优异的他克服了在原来学校时的“学习恐惧感”,找回了游刃有余的学习状态,成绩有了更大进步。
在沈伟看来,“懂音乐的孩子内心是丰富的,情商是不会低的”,这也是他重视音乐教育的初衷。
五<1>班的方正,则对一年前的自然课印象深刻。“上自然课的时候,老师会带我们下楼看树的品种,辨认、记住植物的特征;美术课上,老师会让我们画以树为主体的《校园的一角》。”方正说,经过自然课的观摩后,再画起画来比凭空想象好多了。
这是经纬实验学校多元化课程中的试点之一——自然、美术、语文三科联动。该校请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唐思贤及其研究团队,对校内的五十多种木本植物,进行甄别挂牌。自然课上,老师指导学生观察,记住相关植物的特征;美术课上,老师引导学生画出花木的样子;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学生写一篇观察日记,低年级是几句话,高年级则是一篇小短文。
通过“三科联动”,学生非但记住了多种树木的名字、特征、样子,而且对画画和写作的兴趣也浓了,不再觉得画不像、写不出。曾有一位学生家长给学校写信表示感谢,“上次逛街的时候,孩子还能认出路旁的植物,这让我们很惊讶”。在经纬实验学校有限的空间里,还有一块“小果园”,种着“樱桃、山楂、苹果、金桔、柚子、梨”等二十多种果树。每到水果成熟,在体育节、科技节、团体比赛中获得先进的班级,就可以派代表采摘“胜利果实”。
此外,该校还给初中六年级每个班级开了一块菜地,浇水、翻地、除草全部由学生自己打理。“种过黄瓜、冬瓜、玉米、南瓜、西红柿、各种小青菜,至今已种了七八季”,据杨定蕾老师介绍,这样的劳技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学生采摘的蔬菜除了之前的食堂中午加菜外,现在还能带回家与父母分享。
构建“三科联动”,办起“小菜园”、“小果园”,这些“基于校内资源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了学生对周边人和事的关注、关爱。校长沈伟说:“有了这份关注,孩子自然会有兴趣;有了兴趣,孩子才会有动力。”
2013年10月,经纬实验学校与宝山区教育局、上海师范大学基教集团等多家单位签订共建协议,这所开办两年多的学校又增添了新的发展机会。
“通过社区联动,整合优质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扎实推进创建新优质学校3年规划的实施。”沈伟说,学校正在努力践行着“让每个孩子都健康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力争发展成为一所“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观点:借力各方资源 给力内涵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经纬实验学校校长 沈伟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经纬实验学校作为一所建校仅两年半的大型社区配套学校,在创建过程中,坚持高起点起步,关注内涵建设,依托社区优质资源,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品位。
在办学初期,学校依托上海师范大学雄厚的教育资源,确定了在五年内将学校发展成为一所九年一贯制窗口品牌学校的办学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学校年年有定位,岁岁有行动。
办学第一年,学校的办学定位为规范办学,外树形象。以上海市中长期规划纲要和市课程计划为指引,狠抓课程计划的落实,在规范中求发展。学校也依托高校、名人等资源,帮助学校外树形象。在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教授的指导下,学校成为吴立岗作文教育基地。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为学校的题词以及与学生的通信等活动,都在第一年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办学第二年,学校的办学定位为修炼内功,寻求特色。学校为老师搭平台,展才能,初步形成以课堂为中心,以师生协同发展为目标的校园文化。此外,学校的韵味铃声,琴棋书画养心养志的特色教育初显成效。
办学第三年,学校的办学定位为完善课程,提升内涵。在促进学生多维发展的办学思路指引下,学校重构了课程框架,以校本化课程的研发与实施为抓手,联动社区,依托各方教育资源,全面提升师生的综合素养。
两年半来,学校仰望天空,脚踏实地走在办学路上,目标在前方,行动的脚步依然坚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