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优质均衡:把好学校办到家门口--宝山教育走向现代化巡礼之一(图)

2020年10月13日 10阅读 来源: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 2018/09/10

宝山,地域幅员大,下辖3个街道、9个镇,区域面积293.7平方公里,城市、农村兼备,是典型的城乡一体化区域,至2012年初,常住人口194万;又是连接市中心、进入市区的通道,这是一个人口导入区。

近三年来,宝山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大量导入,宝山在校学生规模以每年8000—10000人的速度增长,目前全区各级各类学校289所,其中义务教育学校123所,在校学生15.3万,教职工1.3万人。

人口的增量,带来了入学学生的激增。这的确是一道需要用实力、智慧和政策化解的难题。宝山区用优质均衡的多种解法,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这源自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来自于“创优质教育的品牌”的意志与探索,来自于“把好学校办到家门口”的承诺与实践。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教育公平关系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公民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一个地区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而实现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无疑是促进教育公平进程的重中之重。宝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履行政府责任,坚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工作理念,以保障教育公平为基本,以提升学生素质为目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投入,优化机制,做大资源规模,做强品牌特色,适度超前发展,不断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建设城乡一体、优质均衡、现代化发展的义务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顺利通过上海市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综合督政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政;连年稳妥解决了净增近8000名学生的入学高峰;涌现了一批受到学生好评和家长欢迎的优质学校。

履行政府责任:经费统筹部门联动  夯实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基础

优先保障教育经费是实现教育优先发展的基础。宝山区不断加强教育经费统筹力度,优化经费投入结构和拨付机制,保证城乡教育处在相同的起点,不同学校的教育经费统一标准。

完善经费投入 切实保障投入无差别

宝山采取的举措为:一是认真落实城乡学校财政教育投入的“三个统一”:严格落实统一预算标准、统一预算管理、统一核定经费基数,保证教育投入标准和管理城乡统一,保证农村教育经费实现“三个增长”。全区农村教育财政投入从2009年的5.03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6.99亿元,增长了38.97%,夯实了农村教育发展的基础。二是不断增强区级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2009—2012年区财政用于农村学校的教育转移支付总额达到3.5亿元,充分调动了农村学校发展的积极性。三是优化市级教育费附加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从2010年的14860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50200万元。为切实发挥市级资金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方面的积极作用,宝山区制定了《关于加强教育费附加转移支付资金管理使用办法(试行)》。按照该办法“均衡分配,农村优先,提升效益”的原则,每年用于农村学校的市级教育费附加转移支付资金超过2亿元,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地区教育设施建设。

优化拨付机制 城乡校际办学差距缩小

宝山优化公用经费拨付机制,缩小城乡、校际办学差距。一是对学生数少、办学困难的义务教育学校根据学生数给予不同标准的经费支持,即:对义务教育学校学生数400人以下的,在基本标准上增加300元,401—600人的增加200元,600人以上的增加100元。二是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在按照学段、学生数拨付公用经费基本标准的基础上再增加100元,进一步支持农村教育发展。三是保证学校生均公用经费逐步提高。2009年至2012年,幼儿园公用经费基本标准从512元增长到1200元,小学公用经费定额从1400元增长到1700—1900元,初中公用经费定额从1600元增长到1900—2100元,灵石学校(工读学校)公用经费定额从3200元增长到3600元,培智学校(辅读学校)公用经费定额从2800元增长到3200元,满足了学前和义务教育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同时,加大民办教育扶持力度,促进义务教育公民办学校共同发展。建立民办教育发展方向基金,并对符合条件的民办中小学校给予公办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本定额资助。2008年开始市、区财政共同对纳入民办管理的以招收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给予生均经费补贴,并将投入标准从2009年的2500元提高到2012年的5500元。这些措施有效地保障了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共同健康发展。

注重部门联动  保证义务教育资源配足建优

在整个教育公建配套学校规划与建设中,宝山区发改委、规土局、建交委、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教育局以及各镇密切配合,环环相扣,共同保证教育设施配足,建优,实现宝山区教育公建配套的前瞻性、科学性、实用性,努力把每一所公建配套学校打造成现代教育设施的精品。

学校建设标准严格到位。近年来学校建设主要集中在大型居住社区,三年来共新建公建配套义务教育学校9所。学校资源调整力度不断加大,使每一所学校都成为老百姓最满意最放心的学校。2009年以来,先后实施了20所学校改扩建项目,目前,区2005年前建设的公办中小幼学校中,100%的中学、82%的小学达到市颁90标准;2005年后新建的中小学校全部达到市颁04标准。

立足城乡一体:优化组合 优化策略 增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后劲

优质均衡,就是推进素质教育,为每一所学校营造高质量发展的环境和氛围,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公平的、高质量、有特色的教育,获得健康快乐成长。

优化发展策略  切实办好每一所学校

针对区城乡二元化明显,各镇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宝山区坚持“品牌战略、区域模式、组团推进、多元发展”的发展策略,并不断深化完善,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机制长建常新。一是强化品牌战略,积极实施“教育品牌引进和建设计划”,先后举办了上大附中、华东师大宝山实验学校、华东师大附属杨行中学、上师大附属罗店中学、上师大附属经纬实验学校、刘行新华实验学校,并与华东师大合作共建沪太路沿线新农村教育发展区,由高校领衔开展项目研究和实践,有针对性地对新建学校进行发展性诊断分析,完善管理制度,指导教师研修,改进课堂教学,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把每一所新校都办成“新优质学校”。二是推动区域模式,实施分类分层、互为联动的区域推进运行机制,根据各区域教育发展水平、教育特色资源,坚持“五大区域”推进,建立健全区域内合作交流、共研共建的机制,给予每个区域每年10万元的专项活动经费保障,推进了各区域在原有水平上有目标、有特色的发展。三是倡导合作发展,着力推进初高中联建体建设、新建学校同盟、优质学校与困难学校重组兼并等举措,并选派城区优秀教师支教农村学校,加大了品牌辐射力度,促进了经验共享,拓展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实现了学校管理理念的提升,加速了优秀教师队伍发展,有效缓解了择校矛盾。

关注弱势群体  着力促进公平教育

近年来,宝山进城务工人员数量大增,常住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其适龄的随迁子女总数达7万多名。宝山将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的权益作为政府重要责任,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基础能力。一是通过加快配套学校建设,改扩建公办学校,以及公办学校增加学额、扩班等形式,不断提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实现全区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全部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的目标,其中70%进入公办学校就读,30%在政府委托的纳民小学就读。二是通过优化管理机制,按照“区出规范,镇抓实施”的总原则,落实各镇政府对区域内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保障和管理的责任,加强纳民小学和民办三级幼儿园管理。三是通过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增加政府对纳民小学生均教育经费补贴,帮助改善办学条件,发动公办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派驻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带教指导,开展教师专题培训、组织纳民教师评优大奖赛等举措,全面提高纳民小学办学能力和水平。近三年来,区先后投入设施改造专项经费5000多万元,帮助纳民小学实施信息化建设工程、建设“班班通”、装修教室、改建食堂、扩建厕所、翻建塑胶跑道和绿茵操场,配备了标准化的卫生保健室、标准化的综合实验室,增配了体育运动器材,安装了110报警器,全面改善办学条件。

加大帮扶力度  不断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宝山区积极发挥区教育局、教师进修学院的指导作用和品牌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建立了区教育局党政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实施了区教育督导室、进修学院联合视(督)导,落实优质高中与农村初中结对帮扶工作,从理念、管理、师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科研等方面,帮助薄弱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区教育局还积极发挥优质学校、特色学校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组建教研协作联盟、教研合作体、特色项目联盟、创新联合体、艺术共同体等形式,以一所学校为主,带动若干中小学校发展同一特色项目,形成特色项目联动发展的态势,已组建了“中小学无线电科普活动创新联合体”、“足球联盟”、“跳绳联盟”和“合唱共同体”,并与高校合作共建了“足球”和“乒乓球”体育项目一条龙,有效推动素质教育实施,优化了学生培养模式。同时,城乡各校根据各自优势,以“一校一品”、“学生课外文体工程”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开展校本课程和教材的开发和建设,走特色发展之路,为学生创新发展、快乐成长搭建了平台。

均衡师资配置  努力提升教师整体水平

宝山区着力推进师资的均衡配置。一是建立健全教师补充机制。宝山区通过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完善新教师招录机制,不断提升新教师素质。通过探索教师储备机制,对一些优质学校适当放宽编制,增加招聘职数,为新校开办义务教育学校提供优质的教师资源。二是全面开展教师交流。通过实施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骨干教师带教农村教师,以及联建体、结对学校内部交流等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教师在城乡学校之间的相互流动,促进了义务教育学校师资的均衡配置。三是加强教师培训。通过实施农村教师培训、新教师上岗培训(见习期教师规范化培训)、中青年教师大奖赛机制,培训选拔了一大批农村优秀教师。四是加大教师投入力度。为了吸引教师扎根农村,宝山区积极实施各项农村教师津贴政策,主要有:对北部农村教师增拨每月200元农村任教津贴,对骨干教师再加200元骨干津贴,对农村学校干部实施年终专项考核,发放5000—10000万元不等的奖励性津贴,对到农村学校支教教师、带教教师在保持原学校待遇不变的基础上,分别给予每月600元和100元的津贴。同时,各镇政府也积极支持教育发展,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纷纷建立“骨干教师奖励基金”、“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和农村任教教师津补贴制度,月浦镇还为教师购房实施经费补贴,吸引优秀教师扎根农村,服务农村。

推进教育信息化  全面提升义务教育现代化水平

宝山区把信息化作为实现义务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从教育管理、课堂教学、公众服务、资源库建设等方面全面提升宝山区教育信息化水平。目前宝山区已基本完成教育专网升级改造,实现全区学校千兆物理专网链接,外联提速至500兆;完成了信息中心核心机房、因特网出口和学校“班班通”、“计算机房”、“电子阅览室”的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了以“政府信息公开”、“教育党建”、“科研网”、“教研网”、“德育网”、“劳技网”、“干训网”、“教师教育网”、“教育督导网”等为主的网站集群,先后部署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人事管理系统”、“绩效工资系统”、“学生报名和学籍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以及“百堂课例”、“行知研究”、“网上陶馆”、“阳光资源库”、“电子图书馆”各类信息资源库。这些都已经成为宝山区教育窗口建设和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信息支撑环境,为学生、家长、教师提供了优质的信息服务、完备的信息交互和网上办事渠道,信息手段已全面介入教育教学业务管理的核心流程,加快了宝山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促进内涵发展:办出特色 学生成长 激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潜能

宝山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长。目前,区义务教育阶段50%的学校已成为区、市两级的素质教育实验示范校。

办学特色鲜明

文化建设成为办学特色的结晶。宝山区大场中心小学以“立字立人通融通达”为办学理念,“书法·艺术·创意”的廊文化建设富有成果。高境二小“经典诵读、花样跳绳、书法教育、七彩影院”等校园文化品牌特色开创一片新天地。罗南中心校“小荷”文化,展现和谐校园。三花幼儿园创建幼儿手球运动特色,让幼儿健康成长。

学科特色成为办学特色的支撑。和衷小学科学知识融入各科教学,科学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科学态度融入日常生活,扎扎实实,润物滋长,给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生机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新天地。宝钢新世纪学校遵从孩子天性,开启“快乐学习”之旅的“学科特色建设”之路引人入胜。虎林路小学“现代都市小农夫”——城市化地区现代特色农业科技教育项目,特点明显。

教师专业发展成效显著。大华小学形成了“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构建教师梯队形团队”的管理模式,“加强英语,实践双语”“树英语教学品牌,创双语教学特色”成效显著。红星小学“管理自发、素养自觉、教育自省”的教师专业发展特色,具有操作性。

创新人才迭出

行知中学的智能机器人创新实验室成为上海市教委认定的创新实验室,智能机器人团队先后两夺世界级大赛亚军,并在国家级及市级各类大赛中荣获冠军超过百项。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罗店中学传承文化彰显特色,科技体育多彩发展,多元发展学有成效。上大附中入选为“上海市创新素养人才培养项目学校”,学校专设2000多平方米的创新活动中心,与高校合作,为创新班设置特色课程,促进优秀生多维度、多方向发展。创新班学生已频频在国际、全国级比赛中获得殊荣。同洲模范学校实施有深厚人文精神底蕴的素质教育——攀登教育,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毕业生。

学校相对好了,择校没必要这么纠结

刚搬到宝山顾村新居的李先生这几天很高兴,因为了却了一桩心事——女儿能顺利进入住处附近的幼儿园了,而且他到这家幼儿园亲自探访,还发现设施不错,老师也亲和。

不久前,一位家住宝山的学者,今年正好女儿入小学,对口的是公办的上海市杨泰实验学校。他在微博上发出感叹,“不择校的家长,内心需要足够强大!”其实,支撑这个“强大”的,关键是附近有一所好的学校。

招生季,家长为子女入学颇费心思,这是常事。不过,这对学校和教育人也是一种考验。“宝山这几年教育发展较快,择校的家长也有,但在减少,因为优质均衡发展,使得幼儿园和中小学的园与园、校与校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并且各自都在进步。这种水涨船高,即使家长想择校,能让其择校的圈子在扩大,这也是进步的表现”,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平和地回应道。与往年相比,请求择校受托的情况减少了。

结语 为百姓福祉交出满意答卷

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为受教育者带来福祉,为发展带来人才,为社会带来文明。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是国家发展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满足百姓需求赋予我们的义务。

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输送人力资源的巨大作用。而在学生成长中,义务教育阶段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对他们的发展具有奠基性的意义。因此,无论从国家高度,还是社会宽度,或是个人角度,义务教育的质量决定着人才的质量,影响着教育的品质。

多年来,宝山区迎来人口出生和外区、外省市人口导入的双高峰,尤其是大型居住社区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基地周围,人口呈集聚式、爆发式增长,这对现有教育资源规模提出了挑战。因此,加快配套学校建设,优化教育资源布局,不仅关系缓解入学矛盾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还关系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推进。

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百姓福祉交出满意答卷,宝山教育人任重道远,奋勇前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