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山区第二中心小学提高办学品位辟新径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 2018/09/10

从教育的本原出发,“欣赏人”,包括学生和教师;通过“欣赏教育”使培育的人具有“被人欣赏”的价值,从“欣赏”原点起步,到“被人欣赏”完美结局,这欣赏的前后顺序的演绎,反映了学校的特色文化和特色行动。

以“欣赏教育”拉开创建优质学校的上海市宝山区第二中心小学,树立“让师生彰显生命活力”的办学理念,提出了以“大拇指文化”作为核心文化,培养“大气、灵气、雅气、正气”四气新少年的培养目标,并形成了把学校办成“教师充分发展、学生快乐成长、家长高度信赖、社会普遍满意”的实验性、示范性的区优质中心小学的办学目标。

校长谈莉莉说:“学校关注绿色生态环境的构建,关注每一个人的内驱力的激发,强调用欣赏去提升每一个人的内驱力,让每一个人感受到被信任、被希望,继而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把外在的激励化为自身的动力,诱发自身的潜能,进而在尽责中不断超越自我,并在‘博取、慧学’的学风和‘笃学慧教’的教风的实践中逐渐兑现‘和谐、向上’的校风、‘尽责、超越’的校训。这几年来,学校始终以不断拷问的方式努力把握着管理的方向,不断用自我反思的眼光审视着过程中的每一步努力,为‘每一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教师的幸福人生添彩;为自己的幸福人生努力’;而‘构建绿色教育生态环境,让师生彰显生命的活力’成为学校工作的主旋律。”

学校以全新的理念和视角理性审视现实,信心百倍地设计未来,不断彰显办学效益,完成了“三年打基础、三年出成效、三年创品牌”的九年发展规划,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不断提高办学品位。

多年来,“让师生彰显生命的活力”,让学校收获了许许多多惊喜,学校被评为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青少年保护先进集体、上海市语言文字示范单位、上海市合唱特色项目学校、宝山区首批综合督导示范校、宝山区五星级行为规范示范校、宝山区文明单位、宝山区德育先进集体、连续三届获宝山区科研先进集体、连续7年宝山区综合考核优秀单位等集体荣誉。尤其是,以大众生源为主要对象的学校,除了自2008年来教学质量在区的每一次监控中名列前茅以外,学生在艺术、科技、体育等领域也崭露头角:合唱队多次代表宝山区参加上海市合唱比赛,载誉而归,舞蹈队连续两届在宝山区金孔雀艺术节中获得一等奖;科技小选手在中国24届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大赛中取得一等奖,在香港举行的“2012世界奥林匹克机器人大赛(水球、双人双桨手球)项目两个冠军和两个银牌、铜牌;学生在第三届上海市中小学生“‘小科学家’创想英语擂台赛”中获得听说读写译五项全能一等奖;一批批学生连续在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中获等第奖;学校的英语小品《欢乐小世界》代表宝山区参加上海市中小学生英语小品比赛获得二等奖……每年,学生都有近200人次在全国、市区各项比赛中获得荣誉……

更让人高兴的是,学校涌现了一支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教师队伍。目前学校拥有上海市双名工程培养人3名,上海市培训者培训5名,上海市新农村优秀青年教师3名,区学科带头人2名,区教学能手1名,校级骨干教师9名;区优秀教研组2个(数学教研组和音乐组),已经形成了由市级名师、区级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和区域名师、校级骨干多级教师骨干梯队。吴旻烨老师作为唯一的选手代表上海市参加“第七届全国小学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获得第一名,并获得综合素质一等奖。

欣赏出“彩”:三个阶段迸发办学活力

找准激活师生教育生命的“引擎”。学校近年来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这与开展“欣赏教育”是分不开的。

学校以“欣赏教育”为手段、以“挖掘教师的原动力”为着力点,以“尽责、超越”为态度,以“让师生彰显生命的活力”为核心思想,制定了九年(三个三年)发展规划,在快乐的探索中,让师生彰显生命的活力为教育带来价值和增值效应。

打基础阶段:欣赏开路

第一个三年(2005年——2007年):打基础阶段。在全面分析学生、学校状况后,学校确立了《现代生命观下的欣赏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的主课题,统帅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经过实践,学校的“欣赏教育”渐渐走向成熟,老师们能在日常教学中习惯性地运用“欣赏教育”理论进行教学,改变了学校课堂教学面貌,改善了学校育人环境,提高了学科教学质量,一种以“欣赏”为校园主文化的文化氛围正悄然形成,一批学生在“欣赏教育”中渐渐改变了不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健康成长。欣赏,让学校这所以大众生源为主要生源的学校的教学成绩从48名进入前十名;欣赏,让学校这所具有悠久历史的老学校再度焕发青春……

出成效阶段:慧教慧学

第二个三年(2008年——2010年):出成效阶段。2008年6月学校正式更名为宝山区第二中心小学,面对不变的师资、不变的学生,如何使学校在更名后有质的发展,学校明确了目标,认为:让师生彰显生命的活力,激发每一个人的生命活力,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提高,是有效教学的关键。为此,学校提出“在慧教中提升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实践和研究”,提倡教师用各种智慧调动学生积极性,关注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知识的量和获得的发展,以教师的“慧教”实现学生的“慧学”。学校抓住“慧教”两个字,做了两件事:一是调整教育理念,切实以欣赏为抓手、以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落脚点,实施教育教学改革,从根本上转变师生的观念;二是转变教学策略,从关注怎么教到首先关注教什么转变,分别从管理制度、教师队伍等角度,进行了大幅度的教育教学改革。学校也由此捧回了一个又一个的荣誉,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逐步实现由名字到内涵的转型。

打品牌阶段:点亮教师

第三个三年(2011年——2013年):打品牌阶段。学校确立《基于互悦理念下的经验教师特色化专业成长的支持系统实践研究》子课题,主张用“锦上添花”代替原来的“取长补短”的发展思路。并采取点、线、面并驾齐驱的支持系统。点:闪光点——频闪,多渠道妙击特色教师的亮点,帮助教师在已有的教学风格、教学智慧、成长历程基础上发掘潜力,培养优势,找到具有独特性的发展之路,帮助教师走好发展的第一步;线:成长链——链接,就是搭设各种学习、展示、发展的平台和机会,帮助每一个层面的教师链接成长的链条,搭设成长的阶梯,努力实践“因需而练,培养优势,绝活精练”,帮助教师在目标的不断达成中持续发展;面:协作面——给力,借助多层面、多形式、多载体的支持系统精心培植经验型教师,如借助镇教委组织的后备干部培训班、名师工作室等平台,去点亮,发现他们的教学特色,激活他们的教学潜力,谋求这些教师的发展需求,指点教师个性化专业成长,构建一支有影响力的教师成长队伍。

教改发“力”:绿色课程体系成型

课程是激活师生生命的“主线”。学校围绕大拇指绿色课程体系的构建,努力达成国家课程落实发展、地方课程融合发展、校本课程创新发展的工作目标,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合适的教育,开设各种特色课程,进一步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孩子成功地走向未来。

调整实施细则

学校提出“新课程背景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主题,通过重构教学目标、遴选教学内容、探寻教学形式,引领师生在探究中成长:关注课前教学目标的构建,强调针对学生成长需要、针对学科教育需要,划细目标;强调课中教学目标的调整,或调高调低、或调慢调快、或调一调多,在目标的构建过程中驾驭课堂,提高教学能力;引导教师关注文本重构,思考在哪些方面、哪些方向上可以“弹性”,“弹性”到什么程度,引入和文本相关的课外内容进入课堂,超越文本,丰富课程内容,让不同类型学生都能“吃饱”、“吃好”。

统一价值取向

以“关注孩子绿色生态成长,让每个孩子从心底绽放微笑”为目标,学校形成了一种具有校本特色的提高国家课程校本执行新模式的指导意见书——《宝山区第二中心小学教学五流程指导意见书》和教师规范标准——《宝山区第二中心小学德业双馨师德规范》,强调知识、技能、能力和情感并存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强调了绿色课堂建设的理念,并通过绿色课程使之落实到课堂实践。学校调整了课堂评价指标,把课堂行规和习惯作为优质课的重要指标,强调课堂交流的“大气”、思维绽现的“灵气”、敢于质疑的“正气”、规范表现的“雅气”;学校修订了教学五个流程的执行标准,备课强调学情的分析,上课强调学科素养的渗透,作业强调轻负担高质量,辅导强调贴心针对性,考试强调有效性。对课程的实施,学校关注“实与活”;实在基础,让学生获得实质性的发展;活在生成,让学生获得生动性的发展,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中感受不一样的绿色、人文。

架构绿色校本课程

学校把课程建设工作重心体现在形成过程上,体现学校特色的发展性上,根据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不断优化、创新学校课程内涵,不断提升认识,不断充实学校课程的活力,形成学校特色。学校课程建设总体分三个阶段梯次推进。

初级阶段——特色项目,即学校在认真分析本校办学现状的基础上,从学生活动开展方面选择活力课程(足球、击剑、跆拳道项目)、魅力课程(拉弦乐团、弹拨乐团、古筝乐队)打造本校特色,通过一段时间的开展形成校本课程。德育《身边的礼仪》课程和《灵动的竖笛》课程曾参加上海市的校本课程评比。中级阶段——学校特色,即通过特色项目的开展,形成一种文化与精神,引领学校各项工作的实施与开展,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使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追求。高级阶段——特色学校,即学校努力建设特色学校项目,发展学校办学特色,积极追求办学的个性化、特色化,争取通过一段时间的不懈努力,将学校打造成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学校。

关注特色项目拓展

学校充分运用镇科委的机器人教室资源,为学生开辟机器人课堂,让孩子在高科技的支持下,进行高端机器人的设计和组装,提升师生科技素养。

加大车模联合体的活动力度,组建学校车模社团,积极参与车模联合体的各项活动,培养一批车模爱好者。许维晟、蔡嘉伟、严寒等多名学生在宝山区和上海的车辆模型校园联赛中已取得多个一二三等奖。

做好无土栽培项目,承办了“二中心杯”无土栽培容器创意制作大赛,得到了区31个无土栽培创新联合体学校的积极响应。活动中,学生通过完成三个任务(利用废旧材料制作花器、学习无土栽培方式种植植物、完成所种植物的调查资料),了解了关于无土栽培水培与基质培的知识,动手实践对废弃物进行改造制作,完成一件件富有创意的“艺术作品”,表达了师生共同的心愿——保护环境,绿色低碳。

尝试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组建学校“弹拨”乐团,让更多有艺术天赋的孩子有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努力形成学校艺术新特色,刚刚组建三个月的古筝队还在镇文化中心举办的文化节开幕式上以一曲《变奏双迭翠》赢得大家的阵阵掌声。

做好英语拓展活动。借“唯智学园”电子平台,开设英语活动拓展课程,为学生购买软件,让孩子们在外界技术的支持下,取得全面进步。

 师资显“能”:激活教师专业自觉能量

今年九月,学校北校区开办,面对迅速膨胀的办学规模和大量流入的教师队伍,确定了《活力管理理论下,激活教师专业自觉的校本实践》的主课题,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寻找一种有助于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让每一个教师展示七彩人生。

把好一个核心

学校认为,教师专业自觉是指以教师个人成长为导向,以专业化或成熟为目标,以教师知识、技能、信念、态度、情意等专业素质提高为内容的教师个体专业内在动态持续的终生发展过程。

为此,学校在上学期首先让每一个老师从自我专业功底、专业态度、专业自信度开始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进行深入的审视,并认真总结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成绩、和教学水平,在对自己冷静思考、正确认识后开始规划后继发展生活目标、工作目标,并明确为了实现目标从现在起每一个人必须停止做的事和必须开始做的事情,并在追求中实现,在坚持中成功。

其次,学校转变了原有的评价模式,在常态的每月课堂教学、师德考核的基础上,设计了《教师自我发展评价表》,学校从师德、教学、特色三个角度制定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由每个教师自己制定三级指标。

通过一系列制度的修整,让每一个教师能认识自我、规划自我、驱动自我、秀出自我,最终超越自我。

抓好三支队伍

学校帮助每一个教师在大调整中站位、定位、发展,并在融合中提升整体素养成为未来一长段时间的新的任务。

一是抓好骨干教师队伍。学校努力抓好学校骨干教师队伍,包括市区镇校四级骨干教师、学期各级各类优秀教师。组织了“骨干教师秀台”,通过骨干教师的展示,秀出骨干教师对课堂的理解,秀出观点,引领辐射。如:数学骨干凌杰一堂二年级的《列表枚举》、陆莹莹老师的《数高楼》、邵聿澄老师的一堂《抗日英雄赵一曼》、吴旻烨老师的“Frog’s new job”等。通过本次秀台,不同学科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于本学科来讲,骨干引领,感悟经典。

二是抓好学校发展中心组队伍。为了尽快锻炼发展中心组的每一个成员,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学校发展中心组的每一个成员参与组织一项活动或组织一项比赛,孟怡老师组织的三八妇女节演讲比赛,让每一位老师感受到了正能量,沈洋和谭懿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趣味运动会,让每一个孩子过了一个难忘的六一,朱莉和吴佳参与组织了学校数学节和语文节,孩子们在学科活动中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是抓好新教师队伍(新进入学校、新任教师)。青年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新生力量,学校通过参与体验、任务驱动、抗压耐挫等原则进行磨砺和发展,努力锻造一支充满正能量的智慧教师队伍。此外,区教研员师傅多次来校对学校青年教师的课堂进行指导和点评。

多级培训多级梯队

学校认为,每位教师发展基础不一样,但每位教师都可以不断发展,强调教师发展的原则做到四步:观念上领先一步;行动上跟进一步;态度上踏稳一步;发展上加快一步。

其一,多级培训,让每一个教师分层成长。学校已经形成稳定的三级培训网络和三级带教制度,舍得花钱组织老师参加各种高层次的学习观摩活动,每年都会组织一批批教师参加在杭州浙江大学举办的“千课万人”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学校努力实践着“听中学、做中学、把听得懂的东西做出来、把做得好的东西写出来”培训模式,并逐步形成了教师成长“四步曲”。其二,多级梯队,让每一个教师找到发展点。充分利用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室专家资源,指导、帮助新教师加快专业发展,帮助每个年轻教师走好第一步,并尽快地“站住讲台”、“站稳讲台”,并“站好讲台”,成长为学校、区教学骨干。

搭好四个秀台

学校认为教师成长如同培养学生一样,不能只抓“尖子”、满足于造就若干名师,必须面向全体教师,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为此,学校搭建了四个秀台,科研的秀台、长效课堂的秀台、课程秀台、个性秀台,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有能力、有激情参与到教育实践活动中去,并通过常态活动和特色系列活动,让每一个老师做最好的自己,让每一个老师找准发展的平台,让每一个老师的专长得以激活和发展,让每个老师的特长得以闪耀。

 情景写真 点赞:大拇指

大拇指,是五指中的老大。伸出大拇指,是表示欣赏的动作;翘起大拇指,含点赞的意思。

在上海宝山区有一所小学以“大拇指”作为校园文化的形象代言者,她就是宝山区第二中心小学。

大拇指,在该校具有特殊的地位和特别的含意,出现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意味深长。

走进校园,100多米的长廊展示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宗旨、三风一训。成功格言廊:“欣赏,不仅仅是教育,也是一种艺术。”“善于发现幸福的人才能真正抓住幸福。”“成功需要:信心、恒心、决心、创意、乐意。”时刻熏陶着学生在欣赏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在成功的追求中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设计的寓意深刻的校徽,高高竖起的大拇指如高挂的风帆,寓意孩子借助鼓励和赏识在成长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创编的校歌《希望的校园》,意在告示莘莘学子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和母校的荣辱;围绕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两个主题,分别在二楼和三楼布置充满人文魅力的长廊文化。幸福与发展、专业与智慧、朝花夕拾、明星与示范等,展示了学校教师为成为“学生快乐健康成长的高素质的引路人”所留下的轨迹;飘扬的歌声、难忘瞬间、小脚丫等,记录了全体学生向着“大气、灵气、志气、雅气”“四气”奋斗目标而作出的努力......开辟的艺术、科技、体育长廊、创设的大拇指天使墙、展示的系列励志小故事,赋予了校园每一个细节以丰富的生命力,小小走廊分布着各种书画、名言警句,成为处处有主题、步步有文化的大世界。完美的文化设计让师生置身其中,教有所乐、学有所乐,师生在美的熏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010年,学校回顾“欣赏教育”实施的整个历程,编写了32万字的校园文化丛书之一《追寻大拇指的梦》,共有三部分“梦从这里开始”“追梦的日子”“收获梦想”,从不同角度记录学校“欣赏教育”的思想内涵、教师实践、师生成长收获,见证着学校走过的每一个脚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