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特色建设有路 师生发展有成--乐业小学精致化办学有声有色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 2018/09/10

上海市宝山区乐业小学,风雨兼程走过十八个春秋。多年来,学校积极创建先进的校园文化。“乐学、精业”的校训在不断探索中日趋成熟;“好习惯换好人生”的育人观,正从学生良好行为中展现;“乐学、善思、好问”的学风,在书声琅琅的课堂和“四好少年”争章活动中得到培植。

“明责、乐学、精业”的教风,在开放互动的校本培训和团队建设中逐渐形成,教师的师德师能获得了极大地提升。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团队建设、校本雏鹰争章活动等已成为学校的特色项目和办学特色。

立足于学生成长:全员育人雏鹰高飞

学校少先队积极组织雏鹰争章活动,将“章”的内涵和学校的育人理念密切结合。通过精心设计富有操作性和童趣的设章、争章、考章等过程,赋予雏鹰争章活动新的生命力。

精心设计雏鹰争章活动内容

为了进一步发挥雏鹰争章活动的作用,学校结合“乐学、文明、有责任”的育人目标,推出了主章“四好少年章”,分设“爱爱章”、“勤勤章”、“优优章”、“健健章”四枚子章目。

学校通过“拟人化”手法,将少年队教育情趣化、形象化。“爱爱章”--爱爱是一只人见人爱、温顺乖巧的小兔,它是爱祖国、爱集体、爱师长、爱同学的卡通代言人,旨在鼓励孩子们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勤勤章”--勤勤是一只机智灵敏、知识渊博的小狗,它热爱学习、上课认真听讲、善思好问、及时完成作业、积极进取,旨在鼓励孩子们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优优章”--优优是一只文质彬彬,具有绅士风范的小企鹅,它诚实守信、关心他人、遵守行规、具备良好的文明礼仪,旨在鼓励孩子们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健健章”--健健是一只身强体壮、酷爱运动的小牛,它认真参加早操、课间操和眼操,坚持每天进行体育锻炼,旨在鼓励孩子们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

每个奖章用1角硬币大小的贴纸制成,配以精心设计的卡通图案,精致小巧美观,深受队员的喜爱。队员通过每天在校各项良好的表现,争得相应的奖章,各中队统计队员的奖章数每月评定其“四好少年”的等级(一好、二好、三好、四好等级)。

在争章过程中,每个团、队员都得到一本模拟银行存折,记录争章成果。借用银行储蓄模式,将存入的奖章数与支取的奖品和所获荣誉挂钩,队员将获得的奖章粘贴在每月的存折小格子中,月底中队进行结算。

雏鹰争章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

雏鹰争章活动与养成教育相结合。将“四好少年”内容与行规要求有机融合,让学生感受到争当“四好少年”要从平时做起、从细节做起、从每节课做起、从每一次作业做起、从每天的午餐做起、从每一次清洁做起、从每一次眼保健操与广播操做起。根据队员的不同表现颁发相应的奖章,评先出每月的“争章明星”、“进步明星”。

雏鹰争章活动与中队活动相结合。每学期初,各中队围绕争章总目标,结合中队特点,细化争章要求,制定中队争章计划,丰富争章内容。每个中队设计各具特色的“雏鹰争章园地”,记载每位队员的获章情况,表彰每月的“争章明星”和“进步明星”。

雏鹰争章活动与《两纲》教育活动相结合。配合争“爱爱章”,进行家乡变化小调查、国庆主题小报、“爱我中华”等主题队会;开展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传统活动。

配合争“勤勤章”,每学期开展“我爱学习”、“我爱科学”、“我爱艺术”等系列活动。每年11月为科技活动月,开展科技制作、科学调查、编排科技小报、尝试科学实验等活动;每年5月为艺术活动月,开展才艺展示、艺术作品展等活动。

配合争“优优章”,开展队员手拉手、家校手拉手、社区手拉手等系列活动;结合妇女节、学雷锋日、植树节、教师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系列活动;以“小白鸽服务活动”、“红领巾志愿者服务活动”、“雏鹰假日小队活动”等为载体,开展建设“和谐社区”系列活动。

配合争“健健章”,开展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快乐半日活动和一年一度的体育节。

雏鹰争章活动与学科教育相结合。队员们只要在课堂上或完成作业方面达到争章标准,就有机会得到任课老师颁发的学科奖章“勤勤章”;认真上好每一堂体育课,积极参加阳光体育健身活动,掌握学校的特色体育项目技能,做好每次早操、课间操和眼保健操,就有机会得到体育老师及体育评分员颁发的“健健章”;一些积极为集体服务或者带动整个中队进步的队员,还将获得中队辅导员颁发的“爱爱章”或“优优章”。

考章过程力求公平公正

考章是争章活动的难点。学校采取队员自行申请、小队审议、中队考核、大队复核的考章制度,平时考章和阶段性考章相结合,力求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每日根据队员的行为习惯、体育锻炼、课堂表现和作业反馈等情况,考核“勤勤章”和“健健章”。每周考核“爱爱章”和“优优章”。根据队员争章存折上的奖章数量,确定队员的四好级别,评选每月的“争章明星”和“进步明星”,并授予徽章。每学期结束,各中队都要评选“争章top4”,“争章进步top10”。

经过不断探索,学校形成了“日日发、周周评、月月考、期期奖”的考章程序。

隆重表彰获奖队员

对于在雏鹰争章活动中获得奖章的队员,学校给予隆重表彰。每月的“争章明星”和“进步明星”颁章仪式一般安排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有时也安排在“六一”儿童节或家长会期间,让受到表彰的队员倍感光荣和自豪。获得“争章top4”、“争章进步top10”“四好少年标兵”等称号的队员,学校安排在学期结业仪式上进行颁奖。各中队将获奖队员的照片张贴在中队争章园地内,通过橱窗展示他们的风采。

雏鹰争章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少先队活动的内容,激发队员竞争意识,激励队员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让队员体验到阶段性成功的愉悦,帮助队员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学会自立、自强、自律,促进队员更好、更快、更健康、更自主地发展。有个队员说:我是乐业小学四年级的一名队员,我特别喜欢“爱爱章”的形象代言人,那只可爱的抱着红色爱心的小兔子,每次看到它,好像它在召唤我快快把它争到手,因此,我为自己定下了争“爱爱章”的小目标。首先,要关心集体,做好班级的卫生工作。每次轮到我值日,我都非常认真地去完成,哪里不干净,我就会拿起扫帚打扫干净,因为这是我的职责。其次,要关心同学,做好中队的小干部工作。虽然我的成绩在班级中是属于优秀的,但是以前我觉得自己管好自己就可以了。自从开展争章活动后,我知道要想成为“四好少年”,要各方面都优秀,因此,我经常在完成自己的作业后,主动帮助班级中学习落后的同学。老师和同学看到我的表现后,在争章考评中给予了我“爱爱章”,我兴奋不已,下定决心要做得更好。

成就于教师发展:团队引领项目驱动

学校在“乐学精业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下,坚持开展多渠道开放互动的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发挥现有优势,在完善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学科教研团队、骨干教师研究工作室、见习期教师规范化培训带教团队,开展“基于教师专业共发展的团队引领建设的探究与实践”。

在校级主课题《基于教师专业共发展的团队引领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带领下,各团队分别建立了子课题,边研究,边实践,加强校本研修,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目前学校各团队形成的子课题有:《新课程背景下,加强教研组长引领机制建设》、《构建以论坛为载体的网络校本研修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绿色指标”下基于学情的“学习设计”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加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等。

团队建设促进了团队成员的共同提高。有些老师在工作中已处于高原期,但是在团队活动中,他们得到了团队负责人和校外专家的共同引领,潜在的工作热情得到再次激发,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和实践中,专业能力也得到再发展。团队建设促进了团队的发展。团队的建立使教师找到了归属感,团队建设在团队内部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和氛围,形成与学校精神相呼应的团队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团队整体在发展。学科教研团队的建设使学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研组运作机制,提高了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团队建设促进学校可持续性内涵发展。与学校相呼应的团队精神有助于打造学校生命共同体,建构核心精神,形成核心能力,让教师得到均衡的发展,让学生得到优质的教育,让家长放心孩子在乐业小学接受教育,使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骨干教师工作室

为了更好地发挥加强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学校成立了骨干教师工作室,制定了《乐业小学“十二五”骨干教师职责》、《乐业小学学科工作室职责》等工作制度。

2011年,学校通过项目引领的方式,成立了学习设计、练习设计、一歌一舞、儿童画创作活动等由校级骨干教师带领的项目团队11个,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学校先后两次组织展示交流活动。2013年,在骨干项目团队基础上,通过优化整合成立低年级语文、高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品社等五个学科工作室,负责人为区、校学科骨干,教师自主选择参加。各工作室结合教学实际开展小课题研究,围绕课题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升团队成员科研能力;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工作室管理领导小组,进行统筹管理;建立学科工作室专题网页,让学科工作室的智慧成果分享给其他教师。

培训带教团队

学校是见习期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学校。为了提高对见习期教师的培训质量和效益,建立了见习期教师培训团队。

开展团队带教,共享优质资源。开展团队带教,可以共享教育资源。如语文学科有五位见习期教师任教一年级,三位带教教师结成带教团队,经常分工合作,一位带教老师上示范课,五位见习教师共同听课,一起研讨,提高了培训效益。对见习期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时,各带教教师可以分专题精心准备,提高了培训质量。团队带教的形式还有走进优秀教研组,进行团队带教;以学校活动为契机,进行团队带教等。

团队编写课程,提升培训实效。学校组织见习期教师培训团队从“职业感悟与师德修养”、“课堂经历与教学实践”“教研与专业发展”、“班级与教育工作”等四个方面编写了见习期教师培训课程,并把课程的实施与每月专题培训活动相结合,使培训更加规范。

学科教研团队

学科教研团队以学科教研组为基本单位组成,组织开展研究活动。开展网上教研论坛是学校教育研讨活动特色。学校开发了“备课研讨区”、“即时评课区”、“主题论坛区”三个相互配套的技术平台,构建“三位一体”的网络论坛模式。

备课研讨平台。学科分管领导及教研组长在网络环境下组织实施协作备课改革的探索,根据研究主题,组织开展一课多磨的连环跟进式校本教研活动。

即时评课平台。在教研组长的组织下,运用“微格分析式”评课模式进行网上评课。教师可以将某一环节或和研究主题相关的片断定格,进行探讨研究,使课堂教学研究更加细化、深化。如沈老师在执教《看不见的爱》一课中,在学习“我”和母亲的第一次对话后,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读正确、读中悟、读中说。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第二、三次对话。当老师让学生在全班中交流时,说得不够完整,细观教学细节,却发现进入小组讨论有点草率,之前教师没有大规模地用这一句式(我……,母亲……)进行训练,使得合作学习的质量下降。在推进的课堂中,教师从课已开始就明确学习方法的指导,反复练习,进入小组交流时,学生自然就活跃,交流时语言表达完整。对于小乐的观点,心雨深有同感,这样跟帖:对真正地落实每一个教学环节,其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细节,惟有如此,课堂才是有效的。

主题论坛平台。各学科教研组每学期根据教研工作的需要,确定论坛主题,发动教师通过互动跟帖等方式,在网上开展研讨活动。网上主题论坛活动,每学期组织两次。每个学科都设一个版主,教师们围绕主题发帖、跟帖。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网名,发帖时不以真名现身,因此参与率极高,互动时更加畅所欲言。由于教师的主题帖中既有一定的理念支撑,又有理念下的教学实例,因此有很好的学习交流价值。

对网络教研,老师纷纷谈论了自己的收获。一位老师说:参与网络教研,特别是学校的网络教研论坛,渐渐感受到这种新型教研的魅力。它会不断地考问自己的教学功底与思维灵性,潜移默化中激发自己的一种工作热情,会去潜心阅读一些教育教学文章,静下心来思考发生在自己身上和身边的教育教学事件。还有一位老师说:网络教研已成为我教学生活的良师益友,我认为这种活动应该长期进行下去,形成资源共享来共同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因为在这里,我汲取着丰富的营养;在这里,我获得一个个的灵感,使课堂充满机智,充满活力。许多教师有着共同的感受:网络教研,网络教研论坛是我们教师再次交流探讨、学习的一个平台,课堂因网络而精彩,反思因网络教研而更深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运用网络教研这个平台,让网络教研、让反思成为我们的工作习惯,更好地促进我们的专业发展。

网络教研 风生水起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对话交流,为了实现更大时空内的资源共享,形成“专业、开放、和谐”的校本培训模式,学校组织了多形式的论坛活动,并逐渐形成了以“在开放互动的论坛活动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特征的校本培训特色。

乐业的论坛活动形式多样,有教研小论坛、网上教研论坛、沙龙论坛等,其中尤以网上教研论坛更为突出。近十年的实践,借助“网上主题论坛平台”、“网上备课研讨平台”、“网上评课平台”,已形成“三位一体”网络论坛模式。

如这次网络教研论坛主题为“语文教学如何提高拓展教学的有效性”,和以往一样,论坛活动按“提出问题”-“个人学习”-“互动探讨”-“指导实践”四个过程进行。

“提出问题”:开学初的第一次语文学科教研活动中,语文教导结合上学期的随堂课和教研公开课谈了一个共性问题:片面理解拓展阅读,出现轻文本、过于注重拓展的现象。她谈了这样盲目拓展的危害是造成了学生对文本阅读的走马观花和体验的浅尝辄止,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也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提出本次网络教研论坛的主题--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拓展教学的有效性?

“个人学习”:教师开展多形式的学习,正确理解语文拓展教学的内涵,把握问题的实质,为网络教研论坛做好准备。

“互动探讨”:教师们网上发表主题帖,结合学习所得和教学实践谈了为什么拓展?拓展什么?怎样拓展?该在什么地方进行拓展?又以跟帖形式进一步互动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指导实践”:学科分管领导总结本次论坛,概括了一些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方法,要求教师运用解决方案指导教学实践,并提出本学期教研课评课的一个主要观察点就是评价教师在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拓展。

语文学科教师以极大的热情参与这次主题论坛活动。在网络教研论坛平台,大家不仅及时上传了个人的主题帖,而且积极跟帖互动,据统计,主题帖后最少的跟帖数位为5次。网络教研让反思成为教师的工作习惯。

学校参加上海市首届网络教研评比活动,《构建以论坛为载体的网络校本教研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市网络教研论文评比一等奖;学校获市网络教研优秀集体二等奖、网络教研优秀个人二等奖。学校网络教研工作于2012年向区网络教研中心组作《构建以论坛为载体的协商对话式,网络教研形态的实践研究》专题交流汇报,并获得好评。

多形式的论坛活动形成了学校多元开放、多向互动、多方支撑的校本培训新格局,它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