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经纬实验学校培育学习乐园有方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 2018/09/10

位于宝山大场镇的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经纬实验学校,是一所诞生于2011年的大型社区配套学校。

全新的教育环境,全新的教育设施,给了教育人用全新的办学思路施展才华的天地。而全新的教育人的先进理念和智慧探索,为学校的高起点发展、优质化办学,不仅描绘了光明的蓝图,而且走出了坚实的步子。

“力争在三年内创建成为一所让社区百姓满意的家门口的好学校”,校长沈伟和教师团队,作出了郑重承诺。学校以办学理念“让每个孩子都健康快乐成长”为引领,以培养目标“崇礼仪、乐学习、有学识、懂感恩、显个性、善合作”为追求,以“以科学精神为经,以人文素养为纬,以个性化办学为特色”为工作方针,以“琴棋书画养心养志”为办学特色追求,促进师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确定了学校的实验项目。2013年,宝山区教育局全面启动了创新优质学校实验项目,学校紧紧抓住这一契机,提出以课程建设为依托,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课程,是学校提供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需要课程的充分营养。为此,学校在梳理现状的同时,借助上海师范大学的优势,突破现有课程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多维发展的瓶颈,提出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现状,积极探索多元校本课程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实施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多维发展的课程评价研究,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多元校本课程体系。

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为轴,构建多元课程;以优质教育架构为梯,促进多维发展,目前学校的课程建设渐入佳境。

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为轴:多元课程的顶层设计

让课程适应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学校在构建多元课程中,将学生为本、全面发展作为课程建设的主旨,在分析现有课程情形,盘整校内外资源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科学的顶层设计。

7类主题课程有特色

学校设计了7个板块的主题课程,即“强身健体、崇礼感恩、养心养志、个性发展、乐学启智、合作探究、实践体验”。

“强身健体”,主要有微型课程:球类游戏课程、绳舞飞扬课程、跳橡皮筋课程、垫上运动课程、拍皮球课程、造房子课程、丢沙包课程、篮球游戏课程;“崇礼感恩”,主要有少先队仪式课程、德育系列化主题活动课程;“养心养志”,主要有特色长课程:电钢琴课程、中国象棋课程、围棋课程、书法课程、油画课程、桥牌课程、韵味铃声课程;“个性发展”,主要有社团课程:兵乓课程、少儿绘画课程;“乐学启智”,主要有微型课程:上海童谣、绘本阅读、课本剧表演、童话表演、经典诵读、趣味魔方。学期课程:主题式习作课程、生活中的物理、生物的奥秘、化学与健康、低碳与环保、沙画、折纸、落叶活动、影视赏析、编发秀、立体绣;“合作探究”,主要有植物辨识课程、果园探究课程;“实践体验”,主要有雏鹰学农课程。

 丰富学生多种经历为重:多元课程的突出亮点

课程的丰富性,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丰满、视野的开阔和能力的提升。学校在多元课程建设中,形成了一批具有新颖性、启示性的课程。

《韵味铃声》课程

在学校,铃声也是课程。为了“让每个孩子都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了让每个孩子能够得到“多元教育,多维发展”,音乐教育(音乐铃声及午休音乐)是经纬实验逐步形成的又一个创新的校园文化特色。

学校音乐老师根据政教处要求收集乐曲,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反复聆听,不断筛选,截选出乐曲最高潮或最经典的一段,在电脑老师的协助下制作成铃声。将每学期的四种铃声、午休背景音乐与音乐教育结合,开发了《韵味铃声》课程。

午休音乐是音乐铃声的一个重要的拓展内容。配合每学期不同的音乐铃声主题,每天播放十首不同的乐曲,无形中培养了学生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课间铃声均选自中外经典名曲,并将名曲赏析印发给各班,让学生记住曲名和作者,作为每学期音乐课必考内容,每期4首,9年72首。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学生也熟悉了多种乐器,无形中对乐器的普及起到了推广作用。

不仅如此,音乐铃声丰富了音乐课程的教材,成为学校每学期考查内容。考试内容与校园文化密切相连,这些很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古典音乐,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它的曲名、作者、国家;若是民乐,则要求熟悉曲名。

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考查形式,真正做到音乐课堂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丰厚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底蕴,提升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2011学年第二学期,校园的音乐铃声围绕着古典名曲展开:预备铃声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所作《D大调第十七嬉游曲》的第三乐章,此曲优美典雅,主旋律宛如连绵不断的涓涓细流,柔和而舒展。上课铃声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所作《土耳其进行曲》,这首曲子为土耳其民族风味,乐曲独特而别致、曲调流畅动听,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下课铃声是韩国钢琴家“The Daydream”(白日梦)的钢琴曲,曲名《雨中漫步》。这首作品描写孩子心中五彩缤纷的梦想,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舒缓跳跃的旋律再现孩子们快乐和幸福的生活。放学铃声是美国萨克斯管演奏家凯丽?金(Kenny?G)的作品《回家》。

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校园的音乐铃声为民乐系列。周五放学铃声是带有山歌风格的《沂蒙山小调》小调。词曲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了《打黄沙会》的歌词,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上课铃声是《快乐的节日》,这是我国著名作曲家丁善德为儿童谱写的钢琴小品。下课铃声《茉莉花》是一首人们喜听爱唱的民间小调,流传于全国。这首曲子曲调细腻优美,给人以轻盈活泼的感觉。两分钟预备铃采用了中国经典民歌《浏阳河》,此曲原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首著名的歌曲,表达了湖南人民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植物辨识》课程

学校将校内56种植物挂牌,落实到1-5年级的自然课;给六年级每个班级开垦了一块小菜地,作为初中劳技课的一个拓展平台。相比果园的热闹,校园的菜地朴实无华,却蕴藏着勃勃生机,因为这是“接地气”的所在,凝结着学生们的汗水,也承载了他们热切的期望。

为了出色完成“使命”,也为了品尝到收获的喜悦,从未亲手栽种过蔬菜的学生们设计出了完整的“种植计划”,他们各自分工,有向指导栽种的师傅讨教经验、做好笔记的;有搬运菜苗,按人数分配的;有整理菜地,松土洒水的……

学生经半个月的采访、参观、查找资料,掌握了一些种菜的知识。一切准备就绪,学生就兴致勃勃地开始挖地、种菜、种花、浇水、拔草、施肥,精心照料,认真记录、总结。经过学生的辛勤劳动,同学们都获得了“丰收”。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充分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并逐步学会了合作。一位学生说:“我是一个自视天赋很高的人,认为自己什么事都能独自干好,更何况是种菜这种小事。挖地那天,我便按书中所说干起来,但一看挖的那个地呀真笑死人,才挖出来一会儿,便又被我给踩平了。没想到我的搭档挺在行,他手把手地教我,一会儿便把地整好了。开始播种了,我看其他同学直接播种,而他却先挖好一条小沟,再要我随后就撒种。就这样一条条地挖,撒完种子后,他再埋上一层薄薄的土。过了几天,没想到别人的都发芽了,唯独我们的没有。可再过几天,我发现我们的长得最好。不巧的是,后几天我生病了,不能照料菜,我便嘱咐搭档一人照料。病好后,我们的菜竟有几厘米高了,我感到与他合作真快乐!”

相比菜场里买来的现成蔬菜,校园菜园中亲手培植的果实尤为珍贵,它们不仅是校园文化最醒目的见证,更是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美好范例。那种看似微小,实则激动人心的成就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传统美德,为推行多元校园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电钢琴》课程

学校结合“琴棋书画养心养志”的特色追求,建设了雅马哈电钢琴教室,在3至8年级进行键盘的普及性教育,开发了《电钢琴》课程,希望经纬的孩子走出校园能双手配合弹上一两首曲子,不求精湛,只求兴趣的养成。这些课程的开设,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感恩情怀,提升了人文素养。琴棋书画是学校“养心养志”课程的主要内容。

音乐组开发的“韵味铃声”课程和电钢琴课程,美术组开发的油画课程和书法课程,重在普及,在熏陶与感染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达到养心养志的目的。

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为要:多元课程的拉动效应

多元课程的构建,成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引擎”。

学校本着研训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校本培训的平台,针对课程开发的不同需求,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层面的培训。在创新优质学校的道路上,学校先后从微型课程开发直至课堂跟进,前后进行了五次跟进式培训,全面了解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情况,并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有效地改善了课程的教与学。此外,项目组还采用案例引领、以点带面的方式,对校本习作课程、学期课程、德育系列化课程、主题式探究课程的开发分别做了专题式培训。老师们在培训中树立了对课程开发的信心与勇气,提高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促进了教师课程观的改变。

主题式习作课程

理清训练脉络,编制作文目标序列。针对小学语文教材中作文训练目标没有序列的现状,小学语文组六位成熟型教师组成核心研究团队,以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趣味阅读、快乐活动、幸福课堂、人际交往和多味人生为主题,以年级为梯度,细化作文教学训练目标,形成小学五个年级的作文训练目标序列。

关注校园资源,开发主题式习作课程。核心团队以作文目标序列为导向,从“体验情感、题目解析、佳作欣赏、技能方法、语言积累、下水习作、助我成长”七个板块开发了《果树开花了》、《蚕豆花儿美》、《找宝》、《我爱我家》和《难忘的一刻》五个主题式习作课程单元,随后进入课堂。教师们在建构作文课程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科专业素养和课程的研发能力。

校本微型课程

开发微型课程,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学校由科研室牵头,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在教师自主研发与互动交流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下,开发了《体育活动》、《趣味魔方》等二十门微型课程,每门课程为三课时。本学期继续开发了三课时,现每门课程的课时量增至六课时。

实施微型课程,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去年九月,二十门课程进入一二年级的课堂,在每周一下午的快乐活动日中落实,采用教师走班的方式实施课程。课堂上,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调整预设,生成新的设想,增进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内化、能力的形成。经过两轮的教师自主课堂实践后,依据学情,对课程做了两次修改,进一步完善了课程。随后,教导处成员继续跟踪课堂,写下听课札记,指导课程有效实施。教师们通过自主探索,完善课程实施的策略,跟进式的管理助推了课程执行力的提升。

评价微型课程,追求精品课程。打造精品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的追求。为了使微型课程从粗糙走向精致,学校科研室精心设计了《微型课程评价表》,从选题、资源、目标和活动四项指标评价课程的优劣。教导处成员以评价量表为标准,公正打分,从二十门课程中评选出了九门优秀课程,又遴选出了《绘本课程》、《经典阅读》和《篮球游戏》三门具有特色的课程与全校教师分享。科学的量化评价与分享型的人文评价相结合,有利于形成超越自我、追求精品的课程观。

学期课程

为了体现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特点,也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多维发展,学校在初中六、七年级中着手开发学期课程。目前已经开发了《健美操》、《篮球》、《足球》和《太极》四门课程,现已走进了课堂,开始了第一轮实践研究。教导处成员跟进课堂,以重学习过程与情感体验的课程教学思想指导教学实践,促使教师挑战自我,挑战传统。

 校内果园的教育花蕾

经纬实验学校占地并不大,但校内开辟了一个“果园”,园内23种果树,以及校内56种植物,不仅丰富了校园树木植物品种,而且成为教育资源,依托这些果树、植物,德育、自然、作文教学有了“教之树”、“果之源”,成为综合课程。

对“五谷不分”而又对种植怀有好奇的学生来说,尝试在校园里的果园,通过观察、管理、采摘、品尝等一系列活动增长科学知识,培养动手能力,贴近自然,这不仅是一种教育近在眼前的“地利”,而且是与学校倡导的“以科学精神为经,以人文素养为纬”相吻合的“人和”。小小的果园将自然课和生物课真正搬进了大自然,也为语文、自然等学科增添了鲜活的素材。

数十种植物,进行挂牌标识,分5年让1至5年级的学生们在自然课老师的带领下逐一认识。这种实地的考察经验激发了学生们对植物科学的兴趣,通过分类挂牌,无形中强化了对科常知识的巩固,让原本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在美术课上,老师指导孩子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所见所闻。通过观察植物的枝、叶、花、果,了解它们的细部。他们用笔触描绘出了一幅幅植物图片,将大自然的美好演绎出了另一番充满童趣的境界。在语文课上,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观赏植物,和植物近距离的接触,不仅为写观察日记积累了丰富而真实的素材,更开启了他们对自然的美好感知,对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渴望有了深入的认识。

果园的效应在扩大。一位六年级学生家长在给学校的感谢信中写道:“学校的环境很好,教师的素养很好,在我们小区里的口碑也很好,在跟自己家孩子聊天里知道,在校园的网站上也看到,学校为了这批孩子做了很多的事情,请来了教授成立了作文基地,聘来了专家帮助不断地提升校园文化,上次在商场里逛的时候,孩子听到了一段音乐,脱口而出说出了曲子的名字和作者,这令我们很吃惊,而且孩子还能认出路旁的一两棵植物,这让我们很高兴。看到如今孩子的成长,当初我们俩焦虑的心终于松弛下来了,也很庆幸我们为孩子为选择学校而做出的决定是对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