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资源;节日,是幼儿感知文化的最好突破口。
上海市宝山区通河新村幼儿园创办于1989年9月,开办二十多年来,各方面均获得可喜的成绩:幼儿园连续十次被命名为区“文明单位”,是上海市“花园单位”,区“规范收费先进校”。幼儿园以“让每一天成为孩子的节日,让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为办园理念,在全园教工的努力奋斗中,把幼儿园办成令家长满意、师生共长的温馨乐园、快乐家园。
幼儿园追求“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生活,获得知识,结交朋友,享受快乐。”园内开辟了多个游戏活动区域,角色游戏区、建构游戏室、创意游戏室、科常探究室等,满足孩子学习探索、学会生活、享受快乐的需求,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社会性情感和行为的发展。同时,幼儿园在孩子培养方面,幼儿的创意绘画作品、科幻画作品多次在区级、市级、全国比赛中获得金奖、银奖,大班孩子每年参与市、区级七巧板拼搭竞赛,也能获得一二三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幼儿园倡导和实施的“节日课程”,不仅成为办园特色,而且成为育儿的新的增长点。
在“节日课程”的研究与实施中,幼儿园注重办园理念与园本特色课程、幼儿培养目标的结合,使课程更具生命力,让孩子更具活力,让办园理念真正落实。
幼儿园体会到了当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的时候,幼儿园不再盲目的,幼儿园走的每一步都是踏实而铿锵有力的。有了科研的引领,有了科研的规划,有了理论的支撑,让幼儿园园本特色之路越来越宽阔。每一个通河的老师,不再缺乏信心,而是找到了自己的擅长,向幼儿园展现各自的精彩。
幼儿园发现了惊喜——孩子们快乐地成长着,老师们自身也在不断地成长!俱乐部里,老师和孩子不是师生,而是玩伴;慢慢地,幼儿园的孩子变了,爱笑了,幼儿园的老师变了,自信心足了!
“天天像过节”每次有收获
“生活在通河新村幼儿园的孩子就是幸福,天天像过节。孩子一早就嚷着要去幼儿园”,一位年轻的家长这样说道。
“嗨,幼儿园的小朋友,对过节真有劲了,每个星期五举办的‘节日俱乐部’,到了星期四就热切盼望着,一副迫不及待的样子,童趣写在脸上,让人深受感染”,从事幼教多年并屡有心得的园长杜文华情不自禁地说。
这是一位老师贴出的“喜报”: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是充满喜悦的。幼儿园以“丰收、喜庆”为主题,举行“丰收节——盛装大巡游”活动,幼儿穿上各种漂亮的衣服,参加装扮活动,能大方在集体面前进行展示,最终班级有五位小朋友被评为优胜奖,获得奖品——南瓜娃娃一只,恭喜他们,是全秉琪、陈依鸣、汤显勋、郜之恒、梅舒淳小朋友,祝贺你们!
这又是一位老师“晒”出的节日贺单:各位家长好,今天是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也是敬老节。老师给宝宝家中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送上节日的祝福:祝愿老人们身体健康,晚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天天开心!幼儿园也希望年轻的家长今天能带着宝宝,给家中的老人买上一块重阳糕,引导宝宝为老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并送上节日的衷心祝福。让宝宝们从小有一颗敬老爱老的心。谢谢您的支持和配合!
不论是国定的节日,还是西方的洋节,还有自制的园节,通河新村幼儿园可谓“节日之家”。
分步探索:“节日课程”的旅程
节日,是教育的开发之源。
第一程 灵感萌发“节日课程”
2006年,幼儿园尝试用科研的方式,将传统节日内容与学习活动结合,以“将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学习》活动的实践研究”为课题,申报区级课题。通过三年的研究,幼儿园选择梳理出适合幼儿园的六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形成与之相配套的活动方案(六大传统节日为主题展开的系列活动方案、教师指导策略),三年的研究也让幼儿园转变观念,第一次萌发以“节日课程”为园本课程的梦想,此课题成果获得区科研成果三等奖,让幼儿园为下一阶段以“节日课程”为园本课程奠定了基础与信心。
第二程 梳理厘清“节日课程”
2010年,幼儿园从“以幼儿为本”“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角度看幼儿园“节日课程”,并作思考:节日给孩子最多的是什么?众多的节日取舍如何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如何让家长、社区、幼儿园三位一体开展节日活动?幼儿园在重建、融合、建构的思想下,建构幼儿园选择性课程“节日课程”的实践研究,以“融身边的节日于幼儿活动,建构幼儿园拓展型课程的实践研究”申报区级课题。通过研究、实践,幼儿园重建了幼儿园课程基本结构,明确园本“节日课程”与基础课程在课程中所占比例;丰富了幼儿园节日活动,从6个传统节日到融中外传统节日、社会性节日在内的具有幼儿园特色的四大节日——朋友节、丰收节、环保节、成长节;找到了适合各年龄幼儿开展的节日活动,有全园混龄活动:三八节、万圣节;有适合各年龄段开展的活动(大班:警察节、环保周;中班:爱眼日、爱牙日;小班:亲子植树节);并探索融合“节日课程”的途径,以小鬼当家、节日俱乐部、快乐十五分、快乐party为基本活动形式。此课题研究成果获得区科研成果二等奖。
第三程 快乐体验“节日课程”
2013年9月,幼儿园在区进修学院科研室专家的指导下,幼儿园特色课程围绕幼儿的培养目标:培养一群“合群、乐观、向上、感恩、自信”快乐孩子、幼儿园办园理念“让每一天成为孩子的节日,让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进行深入思索:如何促进幼儿情绪情感社会性发展,如何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并初步拟定“凸显幼儿快乐体验与园本节日课程的实践研究”为研究课题,申报2014年区级课题。
幼儿本位:“节日课程”的本色
幼儿园在开设“节日课程”时,以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为本,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确定了“节日课程”实施的原则。
取舍有理:选择性原则
选择性原则:是指挖掘节日的衍生意义,选择积极地、符合国情的节日内涵。具体表现两点:一是选择节日积极乐观的内容,舍弃了民间的一些不科学的习俗。如清明节的系列主题活动中,主推踏青的元素,小、中班的孩子进行“风筝节”活动,大班的孩子尝试增加了缅怀革命先烈的。二是选择西方节日中符合我国国情的内容,舍弃了一些不适合的元素。如依据万圣节的南瓜灯、讨糖果的节日内容,创立了具有园本特色“糖果节”和“南瓜灯节”和“装扮节”,并尝试进行全园性的“糖果大行动”。
有的放矢: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在同一个节日主题中,针对孩子不同年龄阶段,设计不同的节日活动。针对性原则在使用时,考虑两点:一是针对不同认知水平,选择、设计不同的认知活动。二是针对孩子不同的社会性交往特点,设计不同的实践活动。如在重阳节的活动中,在关爱老人的大目标下,幼儿园根据三个年龄段孩子的不同社会交往特点,为他们创设了不同的社会实践的机会。
走向综合:融合性原则
融合性原则:是指把节日活动的内容同幼儿园共同性课程相融合。幼儿园课程是一个整体,“节日课程”的开发和基础型课程并不是割裂的两块,因此幼儿园尝试将开发的“节日课程”内容融入到幼儿园已有的主题活动之中。如大班“幼小衔接”的主题与园本节日“成长节”,其活动目标、内容融合进行。
关注发展:自创性原则
自创性原则:按幼儿阶段发展需求,幼儿园自创特色节日。一年中有些时间段对孩子心理发展来说都有特别的意义,因此在详细分析了孩子在一学年心理发展特殊阶段和成长契机,在2013学年幼儿园补充自创的幼儿园特色节日。具体安排为9、10月朋友节;11、12月丰收节;3、4月环保节;5、6月成长节。自创性原则的运用有效解决了节日受时间限制的问题,也更为关注幼儿心理发展、长期发展。
主题引入:“节日课程”的架构
幼儿园过节,主题确立具有教育性是必须的。为此,幼儿园确定了“节日课程”总目标及主题节日总目标。
总目标导入
经过学习《幼儿园指导纲要》、《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学前教育3-6岁教师参考用书》及相关研究成果,根据课程相关理念及课程目标,结合节日的特点,将“节日课程”总目标定位:(1)初步了解中外传统、现代节日的文化内涵,体验人与人相互关爱、感恩和协作的重要性。(2)积极参与节庆活动,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初步了解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有认识和探索的兴趣。(3)初步接触多元节日文化,能发现和理解其积极意义,积极运用语言及其他非语言方式表达和表现对节日活动的感知和愉悦。
各主题契入
朋友节:(1)在多种交往互动中,结交新朋友,学习交朋友的方法。(2)愿意和朋友一起分享快乐。
丰收节:(1)了解秋天有许多果实成熟,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生活离不开这些果实,体验丰收带来的喜悦。(2)察觉到这些果实的外形特征,感知和发现这些果实的生长变化和基本条件,能以感恩的心态感谢自然、感谢为植物成长付出劳动的人,并珍惜果实。
环保节:(1)初步了解人、动植物与环境的依存关系,具有认识与探索自然的兴趣,萌发“从我做起,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2)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积极参与创设整洁优美环境的活动。
成长节:(1)能在系列活动中,发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懂得既然长大了就要更加懂事更加能干的道理。(2)为自己的成长感到骄傲,并对关心、帮助自己成长的人,表示感谢。
年龄段巧入
依据《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对幼儿年龄阶段发展的定位,对于不同的年龄段幼儿,由于其身心发展规律不同,设定的目标应该有所侧重,根据分解“节日课程”的总目标,幼儿园得到了相应的年龄段目标。
活动载体:“节日课程”的走向
“节日课程”在幼儿园是以活动方式呈现的。
“节日课程”四种形式
现在,幼儿园课程由两部分组成,共同性课程和选择性节日课程。共同性课程与选择性课程相互补充、相互渗透。“节日课程”作为选择性课程,其活动主要形式为:
一是小鬼当家:即集体学习活动,每个主题节日下,设计五个集体学习内容。
二是节日俱乐部:即以幼儿自主游戏为主的活动,其开展形式为混班活动,为每周一次,每次活动时间为40分钟,活动时幼儿自由结伴,自由参加各俱乐部活动。
三是“快乐15分”活动:其主要活动形式为混班混龄,以户外游戏为主,孩子们自由交流,相互合作,体验快乐。活动时间为每天10:35—10:50,活动内容有:好朋友的悄悄话(好消息、小秘密等),体现节日主题的圆圈舞(找朋友、丰收舞、环保舞)、环保小卫士(种植园、捡落叶、宣传员)及手拉手玩游戏。
四是“快乐PARTY”活动:“快乐PARTY”活动是基于节日俱乐部活动之上的,孩子们在俱乐部中,有玩,有玩中学,孩子在俱乐部获得参与游戏快乐,体验游戏快乐的同时,俱乐部还给予孩子获得成功的快乐,“快乐PARTY”活动就是给予这些通过自身努力而活动成功的孩子搭建展示亮相的平台,它安排在每个节日的最后一次俱乐部时间,全园小朋友相聚在一起,分享他们的成功与快乐。
“节日课程”延伸至家庭、社区
“节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不断开发中逐步完善的。幼儿园“节日课程”实施融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将蕴含节日内涵的素材设计成集体学习活动或晨会谈话活动,节日里有很多有特色的食物,幼儿园会保证在卫生的情况下,融入生活板块让孩子品尝,一些具有节日特色的游戏活动融于游戏、运动板块。在“节日课程”中,幼儿园还设计了特色活动:快乐十五分和节日俱乐部活动。
幼儿园将“节日课程”实施融于环境中。幼儿园积极创设和利用孩子生活的幼儿园环境,使环境发挥应有的节日教育功能。通过幼儿园和班级、节日海报、游戏环境的创设,让环境对孩子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幼儿园还整合家庭、社区资源,将“节日课程”融于家园、社区共育中。无论是家庭,还是社区,都蕴含着许多教育的契机,有助于幼儿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了解周围的变化,也有利于幼儿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幼儿园会邀请家长或志愿者到幼儿园来共同参与幼儿园的节日活动,使家长成为“节日课程”的设计者、参与者、组织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