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宝林路第三小学,建校于1991年,是宝钢为解决职工子弟入学而建的规模不大的配套新村小学。时至今日,学校周边新村都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老公房,居民年龄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本地适龄小学生越来越少,来沪随迁子女成为主流。
校长严青认为,生源难以选择,来到学校的,不论出自何种家庭背景,处于何种经济地位,拥有何种文化基础,都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学生。把学生教好,这是教育的法则。近年来,学校在宝山区教育局的关怀和支持下,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现在一走进校园,宛如来到一个“世外桃园”,大树绿荫,花树飘香,宁静中有一份快乐的动感,惬意中有成长的快乐。教育局领导十分关心学校,全力支持办学:局长亲自关心并解决师生的午餐问题;多次满足对提升学校硬件设施设备的需求;还让校长走出国门进修。
学校从为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强调“一起学习,一起成长”,通过老师的发展带动学生的发展,带动学生家庭及家长的发展,达到家校共育合作共赢。近几年来,依托几轮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在创建新优质学校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步。如:上海市教科研课题《项目行运模式及教师自我管理机制实践》结题并获得区科研成果一等奖、全国教师基金会教育科研一等奖;上海市教科研课题《基于项目运作的绩效管理机制及教师专业自觉养成的实践研究》获得宝山区第十二届学校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现代家长学校模式研究》获上海市妇联家庭教育中心课题研究二等奖;《家长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实践研究》获上海市教育科研二等奖;《新型家访——游学》获家庭教育研究会立项成为家校合作项目学校。学生每年参加青少年创新大赛科普实践活动获市一等奖;艺术教育实践活动论文全国二等奖;每年的阳光体育大联赛获区一二等奖。
虽然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游乐场,没有学过钢琴,没有吃过必胜客,没有玩过iPad,甚至上下学没有固定人员接送,但美丽的校园吸引了他们,多彩的活动感染了他们,丰富的课程滋养了他们,和蔼的老师温暖了他们。孩子喜欢学校,家长信赖学校,看,毕业于宝林三小的父亲将孩子送回自己的母校读书,姐姐和弟弟是校友,一个家庭带动另一个家庭加入宝林三小,是什么让他们都选择了宝林三小?是深深的信任,是无法割舍的感情,是家校共育让家长们明白了应该担负的责任和身为父母无法替代的幸福。
这是一所普通的学校,却支撑起学生的梦想;这是一所平凡的学校,却带给每个家庭幸福的感受;这是一所发展中的学校,正在迎接挑战渐入佳境。
学高为师:立足于教师
学校认为,办老百姓家门口满意的学校,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很重要;创建新优质学校,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很重要。
课题引领项目带动
学校通过课题引领,项目带动,全体教师主动参与学校各项事务,注重过程的自主性,突出结果的显著性,强调发展的持续性,老师们在项目中各显其长、各展身手。2014年基于学校青年教师的高比例,学校特意聘请已退休的学科带头人,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做了一整套活动套餐:从学科业务到待人接物,从组织活动到班级管理等,让青年教师们茁壮成长。
建工作室学带头人
青年教师的梦想璀璨美丽,实现成熟教师的梦想也刻不容缓,2014年宝山区十佳金奖班主任朱明英老师的《班主任的色彩学》。她毕业于上师大美术学院,教语文,做班主任7年,用色彩学理论管理班级,寻找合适的颜料,绘就灿烂的班级。
为充分发挥带头人的作用,学校正在着手筹建班主任工作室,由朱明英老师领衔。她把第二期上海市中小学班主任带头人李莉工作室学到的经验和心得,分享到校内工作室:如“交换阅读”——每月读一本教育理论、摘抄10句佳句、撰写500字的读后感;研讨如何处理班级各种问题,分享班主任的教育机智和工作智慧;针对每天不断翻新、层出不穷的学生行规问题,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成长环境,分析学生心理变化,引导教师学会控制情绪变化,学会扬长避短,并将这份思考落实到研究,生成工作室课题。
百花开放春满园。学校将在原来教研组、年级组固定模式基础上,升级、扩容优秀项目,命名为“学科工作室”。让具有一定特长、一定资格的教师自主申报工作室领衔人:领衔人有管理项目的经验,有反思能力和研究意识,有校级以上研究课题,参加过区级以上培训,能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这股“活水”引入到学校里来,以点带面,引领工作室同仁提升综合素质。领衔人通过项目竞标、校方审核,成立学科工作室。在此基础上,学校将逐步推出科技工作室、科研工作室、心理工作室、校本课程工作室等。
育人成器:成长于学生
学校强调创建新优质学校,让学生浸润在丰富的课程中很重要。
就地取材实地体验
现代学校以课程为支撑,学校2009年编写了校本教材《景观的歌》科学教育读本;2011年编写了校本教材《景观的歌》养成教育读本;2013年开始编写校本教材《景观的歌》家长教育读本。在编写和实施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了教育、教学的“私人定制”,孩子们都可以张扬自己的个性。由此全校孩子的发展都得到了充分尊重,都处于“有价值的”学习中,都获得了“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如:学校的花园里种什么花?学校曾采访过学生,有80%的学生回答“不知道”。学校进一步深度分析为何学生不知道的原因:因为他们的家庭居住环境不够宽敞,没有空间种花养草;因为他们的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陶冶情操。还有部分孩子回答说“我希望学校里能种桃花”,原因是课文里描写的桃花很美。学生对于花朵的感知是非常有限的,这让教师感受到了教育的重任。因此,学校的一草一木,都饱含了深情,都赋予了教育的色彩,都寄托了对教育的希望。
现代学校的发展仅有一个校本课程系列是不够的。如何生成为理论性智慧,学校将优秀项目课程化,让教师的特长得到激发和推广,培养学生的多元知识技能,满足师生的个性需求。
用“鼓励法”赞“你真棒”
2013学年第一学期,市教委提出的“零起点”教学是一种理念,但对教师来说是一种现实。因为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占了学校的大部分。针对这些学生,不仅用五角星和小红旗等常用的奖励方法,对达到学习要求的学生予以糖及老师自己烘焙的饼干等具体的食物作奖励。也许城里长大的孩子对这样的奖励不以为然、不为所动,但学生却充满了欣喜。本学期学校开始围绕学科的能量作业,并辅以个别化的评价,改变以往分数以及等第制的评价方式,而是以谈话和座谈的形式,即老师与学生个别交流,与家长诊断性座谈,传达给家长的信息是:你可以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传达给学生的信息是:你真行!你真棒!学校在三年级试点时,以家校合作为路径,以学科兴趣作业设计为抓手,以年级为单位,以学科教学为载体,让教师成为个性学习能力的引导者,强调学生对“能量作业”的自主管理能力。
刚开始试点能量作业时,由学校结合教材统一规定学习节日意义和背景知识,形成作业专题。以后将发展到由教师结合自己执教相关学科,挖掘教材中含有教育元素的教学内容,每个年级甚至是每个班级都可以拥有不同主题自主申报。学校将“能量作业”的实施目标、实践路径、操作内容、评价机制等作为课程内容,以参与的教师、学生、家长为课程主体,使之文本化:拟定课程计划、审核课程纲要、编写教学设计,有明确的授课形式、规范评价机制,使之成为完整的机制流程。“能量作业”课程化让每位师生都能从课程中感受到新优质学校的办学理念,达成师生的发展目标。
兴少先队旺活动课
2013学年第一学期少工委提出将少先队活动课纳入课程。学校尝试改变传统的少先队活动形式,开展辅导员走班、队员走班,发挥教师特长,满足学生需求。在探索本年级横向流动的基础上,探索全校性的纵向流动,学生可以跨年级选择自己喜爱的队课,享受到更多队课的丰富内容。学校可以通过让更多的家长走进校园参与少先队活动、担任队课辅导员。项目组教师还可以尝试在学校新课题的引领下,产生少先队活动课的优秀项目,并试着将成功的少先队活动课汇编成校本课程。
家校发力:协力于家长
学校明白,创建新优质学校,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很重要。虽然现有家长的文化程度不太高,但新型家访——“游学”非常成功,在市级层面都得到了高度好评。
游学家访幸福之行
三年的“游学”历程让学校愈发感受到家长参与新型家访的热情,同时也启迪了学校下一步的工作。在最近一次“幸福踩街——爸爸去哪儿”的游学活动反馈中,家长给学校送来了一份惊喜,这面旗是爸爸们为此次活动特意请人设计、制作的。通过此次活动,学校发现爸爸们竟有这么多的智慧和才能,他们一样关爱孩子和关注教育。
多元评价支撑游学
学校“游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在不断地创新,希望通过绩效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多元评价能够运用到新型家访。首先是评价标准的制定者多元化:从全校给予统一评价标准,发展到让年级组自行设计年级评价单,再发展到家长和学生自主设计评价单。从学生自身基础出发,更符合孩子个性化的发展,也让家长和学生从游学活动获得不同的发展点。其次是学校对家长参与、组织新型家访答谢的方式从不定期走向定期、学校每年将会拨出家校共育项目的资金,用于激励家长,通过多方评价形成规范。再次是对家长答谢的形式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原先的物质奖励,逐渐发展到诉诸精神层面,追求更高层次的信任感和认同感,如家校共同参加冬令营、踏青、观看话剧等。
“游学式”家访的魅力
家访,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老师的基本功。不过,近年来,由于各方面原因,传统家访遇到了瓶颈。
传统家校联系,学校有规定:一年级要普访;二到五年级要循访;寒暑假要指标访;突发事件要特访;特别的学生关爱访等。但现实情形是,传统家校联系,家长有盲点。——与老师联系不方便:老师有空,我没空;老师没空,我有空。——与老师沟通有困难:老师要求,难理解;我有意见,难诉求。——一些家庭没有固定住址,一些家长不愿让老师看到窘迫的家境,一些家长觉得与老师没话可说,一些家长打工忙作托词。家访越来越难,似乎难以完成,对此,老师和家长都很尴尬。有位班主任为了完成家访指标,打了28只联系电话,只有6位家长同意在家接受家访,还有近10位家长联系不上。
怎么办?校长严青认为,家访是必须的,无论信息传递手段如何先进,但面对面的交流无法比拟,而且家访也要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转型。于是,学校用创新思维,提出了“游学式”新型家访,在传统“一对一”家访的基础上,通过“一对几”“几对一”“几对几”新型家访模式,实现家庭间的相互学习,满足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渴望。
这种“游学式”新型家访,归纳为“七站”,“游学”第一站:我和伙伴互拜年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学习做客礼和待客礼;“游学”第二站:寻访学习小天地,小书桌,小书包,给孩子学习的自信心;“游学”第三站:自理我也行,我们一起养成好习惯,学习家务劳动的小本领;“游学”第四站:快乐出游,幸福之旅,开阔眼界,共享家长的资源;“游学”第五站:走进家长工作地体会辛苦,学会感恩;“游学”第六站:以绳会友,跳出我们的新天地,学会锻炼,懂得健康;“游学”第七站:幸福踩街—爸爸去哪儿,强调父亲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新型家访与传统家访相比,凸显了三个转变:一是关系的转变,从单一到多维,实现了多点互动,多向辐射,使得多方能够得益;二是内容的转变,从只谈学习到综合素质培养;三是空间的转变,从一对一的物理空间拓展到每一个人的心灵空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