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山区罗店中心校引导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显成效

2020年10月09日 10阅读 来源: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 2018/09/10

上海市宝山区罗店中心校,地处上海市“一城九镇”之一的古镇“金罗店”,位于上海市的最北端,与江苏省太仓市相邻。

这是一所有着悠久建校历史的老校。罗店中心校,前后拥有10余个村校,历史最悠久的鸿文小学(原名王家楼小学)创办于1911年(宣统三年)。之后,村校陆续撤并,直到2001年所有村校撤并至罗店中心校。在岁月的洗礼中,学校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2013年9月,学校迁至新校区罗新路765号,占地47多亩空间的扩容和现代教育设施的配备,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期。

这是一所有着清晰办学理念的学校。“播下兴趣的种子,奠基孩子的未来——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长金志刚说,“兴趣的种子”是全方位的,指学习兴趣的种子、科技兴趣的种子、艺术兴趣的种子、运动兴趣的种子以及感恩意识的种子,最终目的是通过播下兴趣的种子,奠基孩子的未来,引导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这是一所有着鲜明办学特色的学校。学校坚持“1+4”特色创建,“1”指的是学校整体的科技特色,它是学校发展的支柱品牌;“4”指的是4个特色项目。即德育上的感恩教育活动、基础教学上的语文特色学科、拓展型活动课程上的乡村学校少年宫、硬件软件上的校园环境文化。

就是这样一所普普通通的农村老校,近几年声名鹊起,不断激活着新生命、焕发出新活力,获得了全国特色学校、全国乡村学校少年宫、全国优秀科学教育实验基地、全国科技发明示范基地、全国科技教育校本培训重点学校、全国青少年棒球发展计划定点培训学校、全国宋庆龄少年儿童科技发明示范基地等荣誉,目前正以积极的进取精神和有力的具体措施推进新优质学校的创建。

 做实科学人文的地基:培育做事素养

科技教育,是学校坚持多年的传统特色。走进校园,一条连接着四幢大楼的100多米长廊,在地面上镶嵌着一个个脚印,并有年份呈现,寓意着学校走过的三十年科技教育之路。10月26日,罗店中心校科技长廊正式揭幕,学校第一位科技总辅导员滕锡高老前辈的大型浮雕占据长廊中间位置,仿佛在向每位师生和来宾叙述学校30年来的科技教育发展历史,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

科技传统特色浓郁

学校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实施科技教育。三十年来,在几任科技辅导员的努力下,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活动,形成了创造发明、头脑OM和车辆模型三个品牌项目。

学校始终坚持以陶行知先生所言“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为活动宗旨,提出了“创造发明,并非只是爱迪生的故事”的活动口号,又以“生活教育”为理论基础,提出了“生活即发明”的朴素创造观,积极帮助和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通过小课题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校鼓励孩子动手动脑、发明创造,至今已拥有120多项发明专利。

学校充分开发校内外资源,建设校本科技教育体系,创编了《创造发明与知识产权》校本课程,将其融入学校文化之中,使学校的科技教育不断延伸,积极为学生创设创新品质和人文素养形成的环境,推动了学校科技教育健康有力地发展。学校每年举办科技节,建立了车辆模型、创造发明、头脑OM、科技创意画、信息科技、生物环境、花卉等十几个科技小社团,现为宝山区车辆模型、创造发明、工程技术创新教育联合体单位。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市头脑奥林匹克及创新大赛,硕果累累,获得了喜人的成绩。

致力科技人文融合

学校面对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求,面对创建新优质学校的现实,深化科技教育,提出将科技与人文结合起来,并构建相关课程体系,以实现育人的全面性。

通过多次讨论,学校创新优质核心团队提议把“科学人文素养”课程分为三大版块,即:科学与社会、人文与艺术、健康与运动。小学阶段基础型课程中的数学、自然、劳技、信息、品社属于“科学与社会”课程范畴;语文、英语、音乐、美术学科属于“人文与艺术”课程范畴;而体育属于“健康与运动”课程范畴。这些基础型课程都在“科学人文素养”课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课程的深入推进,光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在推进过程中,学校建立了以“课程”和“活动”两个维度展开的培育体系。根据学校实际,梳理了在科学人文素养培育方面的行动系列,把这些活动分成了日常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学科活动几大版块。

 做深践行感恩的情怀:培育做人品质

在学校,每当教师生日都会收到校长亲笔写下感谢与祝福的卡片,洋洋洒洒;每当教师为学校做出贡献、付出努力时,都会收到学校、学生献上的感恩卡,量身定制;每逢寒暑假,学校班子成员一定会走访慰问教师,夏天给老师们送“清凉”,冬天给老师们送“温暖”……感恩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也是一种不变的情怀。在这样一所被感恩文化润泽的校园里,孩子们同样践行着感恩情怀。

创建“五恩”教育,形成系列

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内容,但要把它做实却不易。学校通过多年的努力,于2010年形成了“五恩”教育体系,突破了单一的感恩,从道德认知、情感与行为等维度,全面提出了“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教育内容,并归纳、总结出了“一个理念、二个基点、三个维度、四个原则、五个策略、六个途径”的操作体系。申报的《探索小学生“五恩”体验——践行教育模式,推进适应社会转型时期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被评为2011年上海市德育优秀项目,并在《思想理论教育》杂志上专题报道。

强化感恩环境,营造氛围

环境是一种教育资源,也是一种极佳的教育手段,鉴于此,学校以“氛围渲染造校园感恩教育之声势”的思路,对校园环境进行了精心设计。画廊里布置的是学校感恩活动动态,走道上张贴的是简短浅显的感恩格言,墙面上悬挂的是一幅幅感恩宣传画,教室里展示的是学校感恩教育活动的主题词,广播里播放的是感恩活动主题歌。除此之外,队员们自行设计的感恩娃头像,每月“感恩之星”的事迹照片也随处可见。

结合每月主题,分层推进

学校结合每月活动主题,形成了每年八大系列感恩教育活动:3月感恩父母的养育、4月感恩先辈的奉献、5月感恩艺术的熏陶、6月感恩社会的关爱、9月感恩师长的教诲、10月感恩祖国的哺育、11月感恩科技的启迪、12月感恩伙伴的帮助。如学校曾有一位白血病患儿,在他生病的几年中,他的妈妈,一位伟大的母亲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孩子很懂事,非常感谢妈妈常年来为他的付出,学校利用这一契机,组织开展了专题升旗仪式。140多名家长代表受邀共同参与了此项活动。活动中,队员代表生动地讲述了这位母亲的感人故事,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被深深地打动了。在老师的鼓励下,孩子向母亲献上了学校为他准备的鲜花,并用激动的言语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学生代表向来参加活动的家长献上了诗朗诵《我拿什么献给您,我的父母》,送上了深深的节日祝福。之后,家长代表们还参与了各班的主题班会和学校举行的“感恩父母,拥抱亲情”亲子诗朗诵大赛。父母和孩子共同深情演绎了浓浓的感恩情怀,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多年的“五恩”教育,“学会感恩才能体会幸福”的理念已经成为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感恩”也已成为全校师生认同的学校主流文化。学校每年有八大感恩主题月,每月有一天感恩统一行动日,每年12月31日为一年一度的校园感恩节,他们在每年的八大感恩主题月中识恩、知恩;他们在每月一天的感恩统一行动日中报恩、施恩;他们在每年12月的感恩节中体会感恩带来的幸福和收获;他们在校级、班级感恩实践点中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他们在感恩校本课程中知道了“学会感恩才能体会幸福”,在感恩文化的引领下,教师们怀着感恩学校、感恩家长的情怀努力工作着;学生们怀着感恩师长、感恩社会的激情勤奋学习着;家长们怀着感恩学校、感恩教师的共鸣积极配合着。学校上下齐心协力,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工作。

做大乡村学校少年宫:培育成才本领

作为一所农村老校,和城区学校相比,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学生课外生活方式比较单一、校外活动场所无法满足需要、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孩子们的成长,也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学校班子成员一次次商量,一次次讨论,终于找到了一条突破瓶颈之路——创办乡村学校少年宫,让孩子们实现“快乐双休”的美好梦想。

建立主楼,分设主题

“蒲公英”乡村学校少年宫,自2011年9月起筹备,2012年3月起开展活动,于2012年6月被命名为上海市乡村学校少年宫,2012年11月又被命名为全国乡村学校少年宫。

在创办初期,学校进行了校园环境的整体设计和规划。在专用教室门口悬挂标识牌,在校园大楼外墙上进行美化,在教学楼墙面上展示学生、教师的作品。去年9月搬至新校舍一切开学工作平稳过渡后,“蒲公英”乡村学校少年宫领导小组成员又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少年宫环境布置方案的设计和规划。学校把第二幢综合楼作为乡村学校少年宫的主楼,在西侧外墙上布置少年宫的名称和标志,在二、三楼的南面阳台外墙上布置办宫理念。在各个楼面上按照教室功能的划分在墙面上绘制不同主题的墙面文化。如:一楼为科技主题,二楼为书法主题,三楼为生物主题,四楼为音乐主题。这些不同主题的墙面文化,会让孩子们更加喜欢“少年宫”。

24个活动项目,各得其所

乡村学校少年宫2012年5月开办之初,共有14个活动项目,16个活动小组,至2012年9月,增加至22个活动项目,23个活动小组。目前,有沪剧、国学、武术、毛笔书法、笛子、葫芦丝、合唱、儿童韵律操、少儿绘画、棒球、太极、二胡、山水画、素描、陶瓷画、足球、车模、彩灯制作、科技创新、中国象棋、陶艺、朗诵与主持、软陶、折纸24个活动项目,26个活动小组。开设的活动项目涉及面非常广,涵盖了音乐、舞蹈、美术、体育、科技、文学、信息技术、创作等各个方面。学生在少年宫活动中动手、动脑、发明、创造,满足了各方面的需要,得到了家长的一致认可。目前,参与少年宫活动的学生达到了810名,占学校总人数的80%。目前,少年宫活动时间集中在每周六上午8:30——10:30,大多数小组每周活动一次,部分小组除了周六开展活动外,平时也有固定的活动时间。

多个结合,形成创办经验

少年宫的建设,坚持了多个结合:一是项目的开设与学校实际相结合。在近几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形成了“1+4”的特色创建思路,把“1+4”的特色创建思路也融入到乡村少年宫的建设中,首先确定了车模、创造发明、文学创作、国学、棒球、管乐等活动项目,这项活动项目的开设,充实了学校特色教育的内容,也使特色创建更加扎实,更加深入,使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与学校的整体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扶持。二是项目的开设与地域特色相结合。学生大多来自于与校对口的申花幼儿园,这所幼儿园是以沪剧为办园特色的,很多孩子在幼儿园中接受了沪剧这种上海特有传统剧目的熏陶,为此,少年宫活动项目中增设了沪剧小组,专门聘请了宝山沪剧团的2名国家二级演员到校授课,受到了家长的欢迎。另外,学校周边的罗店中学有管乐和足球两大特色项目,学校充分借助他们的师资力量,也成立了铜管乐队和足球队,力求让孩子们从小打好基础。三是项目的开设考虑学生的长期发展。学校在项目的开设中就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长期发展。如棒球、书法、武术、绘画、葫芦丝、笛子等小组,都分别开设了低年级、中高年级两个不同的班级,而且像美术,一、二年级开设的是儿童画,到了三年级在美术方面衍生了素描、陶瓷画、山水画三个项目,让孩子们根据自身兴趣自由选择。四是师资队伍多元发展。学校中有一技之长的综合学科教师总共才8个人。如何承担二十几个项目的教学任务?经过讨论,学校觉得唯有走出校门,广纳贤才,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儿童文学作家、文艺工作者、民间艺人、社会能人等有一技之长的志愿者纷纷来到了“蒲公英”,活跃在孩子们中间。学校力求“蒲公英”的师资队伍能朝着专家型、专业型不断发展,办宫思想从最初的“让孩子们来少年宫来玩一玩,乐一乐”转变为“让孩子们充分享受到优质的教育”。现在,棒球队聘请了国家棒球队的退役队员、原上海棒球队的黄队长来校和体育老师共同开展训练;足球队也邀请了上视女足的退役队员加入了执教队伍。现在少年宫又有了一个新的突破和尝试,邀请了学校二十二名校级家委会成员共同参与管理。

“蒲公英”乡村学校少年宫

“我们也能上少年宫了!”“我们也能在学校上少年宫啦!”

周末的早晨,罗店中心校门口热闹非凡,一脸开心的小学生,快步来到这里,聚集于此的家长与居民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校园和孩子们。

原来,建在校内一个取名为“蒲公英”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像一块强大的磁石,吸引着学生。他们神采飞扬,卸下作业的包袱,从学业的压力中解放了出来;他们一身轻松,放下了沉甸甸的书包,拿着自己的“玩具”满怀喜悦地来到“蒲公英”——一个他们向往的地方。

“我学会了剪纸……我会剪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我的科技小制作获过奖呢……”、“我现在会吹葫芦丝了……”学生们边走边开心地用小手数着自己在乡村少年宫学到的各项才艺。

这里,有这批“农村娃”之前看都没看到过,然而如今已能熟练演奏的铜管乐队;这里,使这批“农村娃”走上绿茵场,和一些国际学校的孩子一同参与上海市棒球联赛;这里,让这批“农村娃”传承着家乡的文化,唱起了沪剧、扎起了彩灯;这里,令这批“农村娃”走进了上海市军体俱乐部,在青少年车模竞技中过关斩将;这里,老师们在倾注汗水、艰辛付出的同时也品尝到了成就孩子们梦想的快乐。

绘画、车模、舞蹈、合唱、乐器……多种课外活动给农村的孩子带来了快乐,这就是“蒲公英”乡村学校少年宫的人文景观,让农村娃也可以像城里孩子一样“玩转”少年宫。校党支部副书记王双琳兴奋地说:“农村学子的精彩才艺、师生成长的共同心声、能人艺人的文化支农,丰富了我们农村孩子的课余生活,为他们增添了童年的快乐。”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