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区长江路小学是宝山教育的一颗明珠,也是长江路一带的教育奇葩。
学校创建于1913年,有着百年的办学历史。经过上海市薄弱学校改扩建工程,长江路小学实现了旧貌换新颜的夙愿,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步入了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轨道。如今,学校经过“校安工程”的更新和洗礼,校园更是气象一新,教育设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和境界。
学校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和谐育人”的办学理念,先后确立了“文明、健康、勤奋、创新”的校风,“乐教、善教、勤研、求效”的教风,“乐学、善问、勤思、活用”的学风和“脚踏实地、乐于奉献、永不言弃、趋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并以杨怀远的“扁担精神”为引领,以教师专业发展的电子档案袋建设为抓手,以“和谐校园”的创建活动为载体,以“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为途径,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与实践下,近十年来学校办学质量逐年提高,办学特色逐渐显现,办学声誉逐步提升,先后获得了全国科学教育优秀试验基地、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全国百强特色学校、全国十佳创新学校、全国特色学校、上海市花园单位、上海市安全文明学校、上海市巾帼文明岗、上海市职工模范小家、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红旗大队等数十项殊荣,初步形成了教育科研、德育、科技教育、艺术等诸方面的品牌或特色,并多次在市、区范围内公开展示,承办的区科技节活动也得到了前来观摩的北京与台湾同行的高度评价,所有展示活动均获得了高度评价与良好的社会声誉。
旧貌换新颜
今年秋季开学,与长江同名的上海市宝山区长江路小学旧貌换新颜,一些学生和家长走进校园,颇为惊讶地发现:这里变了,变得更美了。
宝山区政府、教育局投入巨资,对原有的校园进行了富有内涵和特色的改造与更新,为办人民满意的优质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走入校门,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幽幽的绿意,扑鼻而来的是浓浓的花香,还有泉水的叮咚伴奏,让你仿佛置身于绿的世界、花的海洋。校门口绿地,代表好客的长小人向远来的客人表示热烈的欢迎。
沿着林荫小道,闻着两旁的悠悠花香,走进“四大发明墙”边,墙上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栩栩如生,既昭示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历史,又预示着中国将来的飞跃,往前看,园林式的亭子好似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迎风而立,好一幅春光图,让人不禁陶醉其中。
学校的中心花园错落有致,长廊静幽,雕塑小品透着童趣与和睦,四周芳草青青,绿树茂盛,植被丰富,四季花开。春风微拂,树叶沙沙,竹叶摇曳,贯穿其中的小径蜿蜒曲折,为校园平添了一份幽深和宁静。每当晨曦初照,树林间小鸟清啼,教学楼里书声琅琅,相映成趣。真是风声、鸟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学校绿化环境设计高雅,布局合理,芳草与鲜花相拥,地被与树木相依的学校主体绿化,构成了长江路小学独有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育人环境,更凸现长江路小学以人为本的育人特色。
以人为本,和谐育人:升华办学思想
长江路小学在新课改背景下,遵循现代教育理念,早在10年前就已确立了“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办学宗旨,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和谐育人”的办学理念。在办学过程中,学校以创建宝山区新优质学校为契机,以“小学生学习的自主管理指导内容课程化”的实施项目为抓手,以“质量求生存、科研促发展、管理为保障、师生共成长”为学校发展策略;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将文化建设与育人结合起来,明确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与时俱进,提升办学思想。
坚定以人为本
校长袁菲认为,“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一切“人的发展”。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校的一切工作要立足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出发点,这就要求教育教学工作都要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服务,为学生提供一种自我表现的机会。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去表现和实现,同时帮助他们去认识自己的表现。树立“教育即服务”的意识,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学校和教师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二是在学校管理中本着“学校发展、教师为本”的理念,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意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既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立脚点,又要兼顾“以教师发展为本”。关注教师的成长,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励教师的成就感。只有教师的发展,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与学校的发展。学校管理者创设一切条件,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发展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树立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的意识,让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和谐共处、同生共长,“让校园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让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家园”。
聚焦发展愿景
在创建新优质学校的过程中,学校遵循“为了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快乐健康成长,在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与课程计划的引领下,细化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加强课程与教学建设,努力使学校真正成为一所“管理规范有序、校园生态和谐、师生协同发展、质量持续提升、课程特色彰显”在区内外同类学校中有一定影响与声誉的新优质学校。
为此,学校提出:——优化管理:学校以国家及教育部门有关法律法规为办学依据,以市教委课程计划及学科标准为教学及管理依据,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在“小学生学习的自主管理指导内容课程化”项目的实验中,不断优化与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树立“管理即服务”的理念,加强服务与沟通、指导与协调。
——和谐环境:学校加强对师生的人文关怀,想师生所想,充分关注每一位师生的思想、工作与学习及生活,关注他们的需求,尽最大努力满足师生的各种切合实际的合理需求;通过“温馨教室”和“温馨组室”的创建活动,让师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学习与工作;进一步激发师生工作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增强“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意识,加强学校及团队意识的培养,使校园处处充满和谐融洽的氛围。
——培育全人:激发人的潜能,注重生命的和谐与愉悦,促进师生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积极开展以德业兼修为主题的师德系列活动,通过活动,增强教师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意识及工作的责任心,养成在“学习中实践,实践中研究,研究中提升”的发展模式;积极开展以“扁担精神代代传”为主题的少先队系列活动,增强责任意识,促进其快乐、健康、全面成长。
——重构课程:以师生发展需求为本,在项目实施中对现有的课程进行重构,使其进一步贴近学生的成长需求,体现以人为本;学校突破目前按知识分类或目标分类的传统思维模式,不再将课程分为所谓的必修课选修课,而是按师生素养的发展需求,拟设定“知识与技能”、“科学与艺术”、“道德与社会”及“生命与健康”四大模块,按照四大模块课程的内涵,对现有的课程和将要开发的课程进行归类,让师生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获得成长。
——提升质量:树立全面育人观,在“绿色指标”的引领下,提高校本研修的质量;以课堂实践为主阵地,以个性化任务单的有效设计为手段,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能,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彰显特色:充分运用并整合校内外各项资源优势,完善“校本德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并将其与学校各项工作的有机整合,力求“扁担精神代代传”德育品牌特色教育功能最大化;同时加强科技与艺术特色项目的建设、课程教学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使学校的“扁担精神”能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并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积淀底蕴,文化育人:培育优质教育
学校坚持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围绕新时代人才的需求,注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和教育系列建设,形成积淀底蕴,文化育人的优势。
教育设施优良
学校共有四幢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米色外墙的教学楼,显得大气稳重,彰显校园的书卷气。走进教学楼的教室,一排排整齐的课桌椅似乎等着它们的主人来这里学习,拉开教室前面的移动大黑板,一台七十英吋的显示屏出现在眼前,电脑的主机静静地在旁边的一块黑板后面工作着,屏幕上显示的鲜艳、清晰的画面无不吸引着学生,带着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教室的周围墙面被一圈米色软木板包围着,学生自己的作品、班级的班风、学生对自己的期望等都在这圈木板上显现出来,显示着这个班级的特色……
穿过长长的走廊,来到教师办公楼,办公楼安静有序。办公室里整齐地摆放着教师办公桌、办公橱和一些绿色植物以及教师个性化的小装饰。走进办公室,和谐之气扑面而来,桌上的电脑和作业本又显示着主人的忙碌。学校“妇女之家”的湖蓝色桌子、藤椅的古朴、温馨以及录播教室、学校广播室、电视台的先进和多功能教室的大气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默默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与教学楼毗邻的是学校的综合楼,美术室、心理咨询室、师生阅览室、唱游室、舞蹈房、电脑房、校史展览室、杨怀远德育室等一应俱全。每个教室根据功能不同,布置得当。开架式的师生阅览室,有适合学生阅读时坐的色彩鲜艳的桌椅,也有适合教师看书休憩的沙发圆桌,一排排整齐的书架放满了各类书籍,透着浓浓的书香;心理咨询室安静而隐秘,你有烦恼可以在这里的沙发上与心理咨询师倾吐,你有压力可以在这里的发泄室里宣泄;校史展览室带你走过学校百年的发展史,透露着社会百年的教育发展史;杨怀远德育室也让你走进杨怀远这位全国劳动模范、感动中国的双百人物……
教育系列优化
以“以人为本、和谐育人”为主题的“办学理念系列”,主要分布在校园宣传栏和教学楼的醒目之处,“质量求生存、科研促发展、管理为保障、师生共成长”的办学策略,让师生时时处处受到办学理念、学风的熏陶,从而激励、鞭策全体师生践行学校精神——“脚踏实地、乐于奉献、永不言弃、趋求卓越”。
以“播种良好习惯,收获健康人生”为主题的“养成教育系列”,主要分布在教学楼的廊道、宣传栏等。悄悄提醒学生“节约每一滴水”、“上下楼梯靠右走”等,教育学生自觉养成言行规范、文明自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以“普及科学知识,关注科技发展”为主题的“科技教育系列”,综合楼二楼的机器人科技主题走廊,绿色的走廊灯柱,室外科技平台都吸引着你;三楼的信息技术主题走廊,充满着现代信息元素,让你不由自主地想去探索一番。
以“营造良好氛围,提高艺术素养”为主题的“艺术教育系列”,综合楼一楼美术主题走廊中,浓郁的色彩块泼洒在墙面上,留白处更是等着小画家们把他们的作品填上去;二楼的音乐主题走廊,走廊端头,一堵由音符琴键组成的墙面似乎弹奏出美妙的音乐,音乐的音符镶嵌在紫色灯柱上,由芭蕾、音符组成的主题背景墙更是栩栩如生,走进这条走廊,你的耳旁似乎会响起气势宏伟的交响曲、经典的芭蕾舞曲、欢快的民歌……
课题研究,科研兴校:提升办学水平
21世纪元年,学校调来了在工作上被称为“拼命三郎”的校长,一位在原来的学校热衷教育科研的校长,从此,长江路小学犹如注入了活水,开始荡漾起来,激扬起来,奔腾起来了。如今,学校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技教学成为特色,学校德育渐成品牌,教师水平持续上升,教学质量也稳步提高,这一切,均借力于坚持了10多年的教育科研,给了学校一对隐形的翅膀。
群体参与课题研究
十多年来,在各级领导、专家的近距离指导下,在校领导班子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指引下,学校逐渐在教育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相继立项或参与市级及以上课题8项,区级课题22个,全国论文得奖7项,市级论文得奖19项,区级论文得奖39篇,市区及以上文章刊登数十篇。出版专著《学习是怎样一件事》。学校被评为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优秀集体,上海市第三届教科院成果三等奖,宝山区第十届、十一届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一二三等奖等。目前学校已跻身宝山区教育科研十强校,前不久又获得了全国“十一五”科研先进集体的殊荣。
研究向纵深发展
自2003年9月起,学校领导积极带头参加教育科研,主持了多项教科研课题。学校龙头课题研究聚焦的方向就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不断升华,从“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到“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再到“学生学习类型设计研究”,又到目前的“学生学习的管理研究”,学校通过一系列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课题,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教育科研全面兴校之路。如今,学校已跻身于宝山区“新优质学校”创建队伍。研究改变了教师们,改变了课堂,实现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9月,课题《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促进策略研究》被立项成为宝山区区级重点课题。此项研究通过学习型的教学组织建设、教师电子档案袋管理,培养与选拔机制的创新等实践,基本把握了“校本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与方式,施行了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体系,构建起了“专业引领——教师实践——同伴互助”三维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模式。
自主学习,学会管理:提高育人品质
学校以“全面(合格)+特长”为培养目标,以“扁担精神”为引领,努力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多方面兴趣,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的个性与潜能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地发展,使其成为“拥一颗真爱心,成一个礼仪人,怀强烈责任心”的健康小学生,其基本特征是“诚信、自主、关爱、包容”。
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学校是一所区管普通小学,是老百姓家门口的基础教育学校。由于家庭背景的差异,造成了学生间的差异很大。学生学习上的主要问题是他们不会管理自己的学习,家长们有的文化水平不高,有的总是忙于工作,还有的是忙着自己玩,无心也无力管理孩子的学习。因此学校怎样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自主管理者,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校还发现:还有部分学龄儿童对规范化的学校学习是从零开始的,他们不仅仅是需要学习文化知识,而且更需要学习如何学习和怎样管好自己的学习。这种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管理是需要通过教师的指导而不断形成的。从学生进入学习开始,教师的这种指导就应随之而始。比如让学生养成学前预习的习惯、学会安排作业的时间、怎样检查自己的作业、提出自己学习中的问题、什么时候自己需要复习等,这一系列的行为指导与习惯养成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管理的重要内容。
建构自主管理系统
2012年7月,学校确立了课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习的自主管理促进系统研究》,并被立项为上海市科学研究项目。本课题研究的触角伸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学生学习的自主管理,试图帮助学生及其家庭建立起一个切实有效的自我管理系统,让学生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学习,从而受益终身,研究中给了学生的口号:今日学会管理学习,明天才会管人生!研究明确了《学习的自主管理促进系统的基本结构与要素》,形成了学习的自主管理内容,包括被忽视的学生学习情绪管理、学习方法管理,还包括作业管理、时间的计划与管理等。同时学校在如何提升小学生学习的自主管理能力方面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指导策略。通过研究和实践,学生在学习行为、责任意识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升。经过教师的指导后,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不断提升,学习成效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