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早上,当不少中小学一片寂静的时候,位于宝山的罗店中心校门口却比往常更加热闹。
孩子们一个个走进校门,不同的是,肩上背的不是书包,而是长笛、画架、小提琴、棒球棒……不一会儿,校园里传来了各种声响:车模在赛道上呼啸而过,浑厚的管乐声、悠扬的笛子声,“咿咿呀呀”的戏曲唱腔……
对这所学校的掌门人金志刚而言,这无疑是一支愉快的交响乐。因为每次听到它,都会觉得距离自己的教育梦想又近了一步。
能想象这样一所学校吗
“……努力把罗店中心校办成家长满意、孩子喜欢的小学。”
制定 《宝山区罗店中心校三年发展规划》时,金志刚在电脑上打下最后一句话。停顿,想了一会儿,他把“小学”两个字删掉,换成了“巴学园”。
就这样,他把自己的梦想写进了学校的未来。
这一年,金志刚41岁,刚当上校长不久,而“办一所像巴学园一样的学校”,这个梦想却在他心里“潜伏”了多年。
他清楚地记得多年前读完《窗边的小豆豆》一书后的震撼:
“你能想象这样一所学校吗?用废弃的电车做教室,没有固定的座位,学生每天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上起课来甚至没有固定的课表。老师从不要求孩子‘排成一队规规矩矩地走路’或者‘不许乱丢果皮纸屑’;但孩子们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就懂得了很多道理。”
让金志刚激动感慨的,是东京一所叫做“巴学园”的学校中发生的真实故事。这所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笔下让所有孩子都神往的学校,也深深地吸引了金志刚。
当上校长后不久,金志刚就向全校老师推荐了这本书:“巴学园是孩子们的乐园和天堂。我们当然没法建一个和巴学园一模一样的学校,但我想和全校老师一起,用心经营学校,让孩子们快乐一点,让他们的人格更加健全。”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淘气的小豆豆上课经常捣乱,老师忍无可忍,只得让她转学。幸好,小豆豆在巴学园遇到了小林校长。每当校长先生看见小豆豆,都会说“你真是个好孩子”。
因为被尊重、被肯定,小豆豆在巴学园里快乐成长。而小豆豆的故事也让金志刚坚信,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哪怕再调皮,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值得称赞的地方。鼓励永远比批评更有用。
“再黑的乌云,经过太阳的亲吻,也会变成绚丽的彩霞”,金志刚把这句诗记得很牢。
上任后不久,他向老师们搜集了各种各样的“表扬话”:“老师可以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赞扬。”
在这所学校里,老师们最不吝啬的也许就是表扬:内向的孩子举手回答问题了;好动的孩子“安生”了一节课;骄纵的孩子说了一句“谢谢”……只要有进步、有改变,哪怕只是一丁点儿,都可以得到一枚小红章。章敲在作业本、书本上,收集到一定数目后就可以到老师那里领奖品——可能是一支笔,也可能是一块橡皮、一把尺。
奖品不起眼,可荣誉感让这些小红章成了孩子们心目中的宝。有时候,他们的渴望强烈得让老师们都吃惊。教数学的朱金华老师说:“有的孩子表现一般,但特别想要章,也会私底下找我来开后门。”这个时候,朱老师就一面给孩子敲章,一面告诉他:“现在给你这个章是因为你的上进心,下次一定要凭本事拿到这个章。”
规定得太死,孩子就对读书不感兴趣了
接手现在这个班级时,朱金华有些“头大”:“这个班成绩当时是全校最差的。数学作业每天只布置5道题;但很多孩子要错三四道。”
怎么提高成绩?让他们每天做10遍、20遍,直到做对为止?
朱金华第一个不赞成:“小学就是要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如果现在就把孩子的兴趣抹杀了,到中学就会更累。”
他的办法是,让孩子们在交作业时把草稿纸也交上来。“学习习惯和解题思路都在草稿纸上。一个星期下来,我认为你的草稿纸是符合要求的,就给你敲一个章。”试验下来,错误率果然慢慢减少了。
每个周末,朱金华都会给学生布置两道难度稍大的拓展题,并“特意”向孩子们说明:“有能力的做,没能力的不用做。做对了就给奖章。”一下子,孩子们的好胜心被激发起来,“挑战”难题的越来越多。
金志刚记得,在巴学园,连张课表都没有,学习完全按照兴趣来,十分自由。“我们不可能像巴学园这样,不过理念是绝对相同的,那就是尽量让孩子喜欢学习。”
在罗店中心校,每两个星期,语文老师都会带学生去图书馆上一节课。老师给孩子推荐书,却不要求写读书感。语文老师高文芳说:“规定得太死,孩子们就对读书不感兴趣了。”
在她看来,要让孩子爱上语文,方法其实多种多样。比如,每年四月都是学校的童话节,孩子们读童话、讲童话、编童话,非常开心;又比如,每周四都有广播时间,孩子们搜罗校园里的新鲜事,几次下来,新闻稿就越写越顺溜了。
用感恩的眼光,能发现很多美好
在这所学校,有些作业和学习无关。
教师节这天,王建芳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作业”——为老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孩子们很积极:有的为老师拿本子,有的擦起了讲台,有的跑到办公室给老师倒了一杯茶。班上出了名的调皮鬼也走到老师身边,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可以帮你捶捶背吗?”
“现在的孩子都是‘小太阳’,往往心里只有自己。我们就时常提醒他们知恩、感恩。”学校党支部副书记王双琳说。
学校每个月都有不同的感恩主题,感恩的对象从父母到师长、伙伴,从艺术、科技到社会、祖国。感恩的方式也很多:给父母写一张感恩卡,和喜欢的老师说说心里话……
“用感恩的眼光,能发现很多美好,更容易接近幸福。”金志刚说,“小豆豆在巴学园那么快乐,不就是这个原因?”
推行感恩教育,受教育的不仅是学生,老师们也在反思:“我们是否忘记了对孩子们说声 ‘谢谢’?”
“现在我会以微笑回应每个和自己打招呼的学生;对不好意思和自己说话的学生,我会先和他打招呼;看到小组长每天跑上跑下来送作业,我会叮嘱他们下楼慢点……”班主任杨海燕觉得,这些都是身为老师应该做的事。
有懂得感恩的老师,就有懂得感恩的学生。王双琳一直记得一件小事:“有一次监考,我收完卷纸后,一个一年级小女孩跑到讲台前对我说,‘老师辛苦了’。”
定名为 “蒲公英”,就是想播撒兴趣的种子
2011年,一件事让金志刚 “耿耿于怀”:发现本校孩子很少参加艺术类比赛,他便询问音乐老师,得到的回答是,孩子们没有这些方面的特长。
罗店中心校的学生基本都是农村娃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只有少数家长有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意识和能力。“我当时就在想,能不能做点事,让孩子们也受点艺术的熏陶。”
2012年3月,蒲公英乡村少年宫在罗店中心校“开张”了。“我们向全校师生征集少年宫的名字,最终定名为‘蒲公英’,就是想播撒兴趣的种子。”金志刚说得很诗意。
少年宫的目的也很简单——让农村孩子不花钱就能学习、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
为了找到义务授课的老师,金志刚颇费心思。看到有老人太极拳打得好,他便跑去和人聊天,请过来教孩子;为了开设沪剧班,他去宝山沪剧团和华雯团长谈,请到了两位国家二级演员;他还和美兰湖德华书院联系,开出了国学班;还去拜访民间老艺人,请人家教孩子扎彩灯……
现在,蒲公英乡村少年宫一共开设了23个项目,涵盖音乐、舞蹈、美术、科技、文学、戏剧等各个方面,每周六都吸引了本校加外校的800多名孩子。“他们将来未必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这对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肯定是有帮助的。”
四年级一班的刘文婷喜欢画画。每周六她都来少年宫学素描,从没迟到、漏过一次课。“老师教我们画线条、画直线、画正方体。用手电筒打光,让我们画出阴影。”讲到自己最擅长画圆形时,她嘴角上扬,抑制不住地开心,“画得好可以拿给爸爸妈妈看。”问她有什么梦想,她答“一直学素描”,然后给爸爸妈妈画一幅头像,“现在我就偷偷拍了好多张爸爸妈妈的照片,以后就可以照着画啦。”
像巴学园这样的学校会越来越多
和《窗边的小豆豆》中身材微胖、牙齿有些脱落的小林校长不同,金志刚是一个清瘦、朴实的中年人。
“其实我当年是不想考师范的。”说到这,他有些不好意思。
小时候,金志刚的理想是当科学家,尽管父亲是老师,但他一点也没想过也走这条路。
“那时候,进师范是初中毕业生绝对好的选择。有一天,教导主任走进教室,说想考师范的留下来,不想考的出去。我就出去了,当时一起出去的只有两三个人。回家后,我和父亲说了这件事,父亲以为我后悔了,大费周折到江湾中学去要到了一个名额。”
“那天,父亲骑车载我去江湾中学考试。他有点胖,我坐在后座上看着他的后背,脑子里便是朱自清的那篇《背影》。骑过去整整一个多小时,我心里一直想着要好好考试,要对得起父亲,结果就考上了。后来,我到师范学校报到,老师对我们说,不想读的现在还可以出去。当时我心里暗暗想:只要有一个人出去,我马上就跟着出去。最后没人出去,我就这么待下去了。”
1987年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金志刚进了罗店中心校当老师。说不清是什么时候,他喜欢上了这个职业。
“当你把孩子们从不会到教会、看到他们进步的时候,很开心、很满足。那时,给孩子们辅导功课晚了,一个人在暮色中骑着车回家,我心里却觉得很踏实很舒服。”
现在的金志刚,每当看到老师们努力工作,或者看到孩子们在校园中欢奔,当年的那种幸福感就会再次袭来。
“其实,我们学校只是一所普通的小学,我也只是一个普通的校长。”他诚恳地说,“上海教育的导向越来越科学,教育就自然而然地走向‘人’,像巴学园这样的学校肯定会越来越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