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月浦坚持美丽家园建设

2020年10月10日 10阅读 来源: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 2018/09/10

在宝山区月浦镇杨盛河上的马泾桥上自北向南望去,不到200米的河道上,有5个渔民正在用拔网捕鱼,不到10分钟,人人都有所获。这是月浦镇坚持十年美丽家园建设,老百姓喜获生态红利的一个缩影。

近10年来,月浦镇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天蓝、水清、地绿”作为改善百姓生活的一个重要追求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全镇各项建设的全过程,全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家园,居民的居住环境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步步高。

 村沟宅塘“小菜篮”

一个周末,月浦镇聚源桥村的老朱家里来了位多年不见的朋友。老友相见,自然要喝几杯酒,老朱精心准备了一桌下酒菜。中午临开饭时,老朱突然说:“再稍等一会儿,我让你尝尝小时候的老味道。”老友有点摸不着头脑,只见老朱捋起袖子、拿起一个菜盆走了出去。

不到一刻钟,老朱回来了,原来他到门口河沟里摸了一盆螺丝回来。这让老友惊呆了,他想起10年前来老朱家时,门口的河道蝇虫乱飞,臭气熏天,老朱家里连窗户都不敢开,更别说到河里摸螺丝了。

月浦镇水资源丰富,河流密布,镇域内拥有大小河道194条。但由于长期以来的工业排污,河道污染严重。2005年,镇里下决心要整治河道,还百姓一汪碧水。然而,刚开始时,也有不同的声音:“随着月浦的发展,来这里投资、考察的人越来越多,但这里连一家像样的宾馆都没有,我们是不是应该投点钱装点装点‘门面’?”类似的声音不少,但镇党委“一班人”态度很坚决:“月浦离市区也不远,宾馆永远没有都没事,但环境不治理、生态不好,一天都不行!”

决心决定力度。10年来,月浦镇累计投资3个多亿,对13条镇级河道、47条村级河道、134条宅沟进行整治,疏浚淤泥、改造危桥、遍植绿化。为了加强河道及市容管理,他们每年还投入3500万元,成立了一支1000多人的管理队伍,每人都有包干的河道和河岸,确保了河道的河水流畅和水清岸绿。

岸边有茭白,河面有菱角,水中有鱼虾,月浦一度臭不可闻的村沟宅塘,如今已成为老百姓的菜篮子。

农家乐里“省铜钿”

前不久,段泾村的老杨家从城里来了亲戚。老杨带亲戚在自己村里开的农家乐吃了顿饭,饭桌上的荤菜全是农家乐里养的河鲜、家禽和牲畜,素菜全是刚从地里采摘的新鲜时蔬,吃得亲戚不亦乐乎。临走,还带上了一箱蔬菜和一盒土鸡蛋。亲戚回去后,老杨一算账,两家共9人吃一顿饭再加上带走的蔬菜和鸡蛋,一共还不到500元,真是既开心又省钱。

月浦镇的一些村里原本都有一些边角土地和国家电网走廊,既不能发展房地产,也不能建工业园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于是有人提出在这些土地上建堆场和猪圈,为全镇经济增加一点GDP。镇领导经过认真讨论达成共识:GDP对月浦虽然很重要,但绝不能用老百姓的生存环境去换取。

思路决定出路。镇里不仅否定了建堆场和猪圈的招商建议,在这些土地上种果树、搞绿化,而且还下决心关掉了原有的60多个高扬尘的堆场,并通过多种手段实施生态修复。环境变好了,镇政府就鼓励村里立足自身优势发展自己的生态产业。如今,已经有4家农家乐成为附近村民的好去处。过去,月浦镇的人看桃花,都要辗转几十公里到南汇去,路途遥远,花钱多。现在,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免费看到大片大片的桃花梨花了。

免费公园“心肺爽”

阳春三月的一个清晨,太阳刚刚升起,月浦公园里已是热闹非凡。居民们有的聚在一处跳起广场舞,有的在湖边垂钓,有的在草坪上安静地打起太极拳。到了上午九点,更多的人来到公园,一家家的居民扶老携幼在柳暗花明的湖畔休闲漫步,亲水赏景,尽享天伦之乐。只要天气晴朗,这样的场景在月浦公园里天天可见。

月浦公园所在地,曾经是个窑厂,粉尘飘扬,污染严重。上世纪80年代,镇里关停了窑厂,在原址种树植绿,建起了一座公园。10多年来,伴随着房地产业的兴起,许多开发商盯上了这块“风水宝地”。由于公园地处镇里的黄金地段,周围环境优美,开发商纷纷到镇政府游说:“这么好一块地,建成高楼一定能大大拉升月浦镇的经济!”对此,镇党委、政府的态度明确:“千金不卖老百姓的好生态!”结果,公园不仅没关掉,还把公园从原来的28亩扩展到了现在的100多亩。

10年来,月浦镇着重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改善生态环境,二产所占比重下降30.7个百分点,三产比重增加31.2个百分点。为此,他们先后关停了电镀厂、小钢厂等污染企业40多家,人均绿地面积从2005年的6.7平方米增长到现在的21.74平方米,持久的生态建设使月浦镇的扬尘量降低了58%。

如今的月浦老百姓,生活在水清岸绿、景美气爽的美丽家园,在水一方的诗意栖居正在变为现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