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宝山区环境保护工作要主动适应环保新常态,更加注重依靠环境法治强力治污重典治乱,更加注重依托转型发展改善环境,更加注重涉及民生环境问题解决,更加注重环保管理制度机制探索创新,更加注重全社会合力推进,为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宜居宜业宜游相融合的现代化滨江新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环境保障。
突出“法治环保”,依法规范环境监管。努力贯彻实施新环保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严于“砺剑”、敢于“亮剑”、勇于“挥剑”,利用综合手段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通过联合执法、交叉执法、加密执法和错时执法等多种方式,开展“春晓”系列专项执法行动,以点带面,打击一家、震慑一片、教育一方;强化环境行政执法后督察,清家底、促整改、重实效,努力实现行政执法监管闭环运行。探索执法监管新机制,加快移动执法监管平台建设,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公开,完善行刑两法衔接协同工作机制和多部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转变监管方式,探索属地政府在环保事务中权责一致的管理工作机制,探索开展排污许可证核发,积极推进第三方环境治理,着力提升企业治污水平,形成铁腕执法新态势。
突出“转型环保”,着力优化经济发展。高起点、高水平编制“十三五”环保规划,推进环境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融合。严格环保审批源头把关,落实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的准入制度,严控“两高一资”项目;贯彻落实新增工业用地土地环境强制调查评估与备案制度,有效介入新增工业用地产业项目和房产项目评估;聚焦重点污染源,建立全周期管理工作机制;开展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整改专项工作。严守污染减排“三条红线”,推进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开展结构或工程减排的企业现场核查,评估减排工作成效。构建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减量化“三位一体”工作框架,加快淘汰“104”、“195”、“198”区块及工业区块以外环保劣势企业;配合开展南大地区环境综合整治,跟踪推进南大地区污染源关停;深入推进吴淞工业区转型发展,严格吴淞工业区内老污染源环境监管;深化推进宝钢集团污染治理和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区域转型发展。
突出“防控环保”,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依照生态文明建设的多领域协同推进和全社会参与要求,突出专项组长制度,推进实施第六轮环保三年计划,同时借之统筹各专项计划,做到一个体系展现任务、一套表格展示项目、一个机制推进工作。全力推进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六大领域治理措施,努力完成清洁能源替代、黄标车淘汰等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年度环境治理任务,用硬措施、硬手段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科学划分扬尘污染防治行政执法事权,优化联合执法管理,试点实施扬尘污染防治第三方评估工作,加强扬尘污染防治长效管理。编制完成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一类污染物排放企业和国控企业的环境监管;配合水务部门做好1331家点污染源分流纳管工作,严格污水直排企业的监测监管。严格按照工业污染场地再利用环境监管要求,加强土地流转环节及新建项目的土壤环境污染控制;建立本区污染场地基础数据库;配合市局启动吴淞工业区土壤本底调查工作,滚动推进南大地区污染土壤修复。
突出“民生环保”,维护群众环境权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主动适应“深改期”形势,适时推广社会服务行业环保分级审批管理,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办事;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权力清单和办事指南,优化审批流程,加快提升行政许可窗口标准化水平,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完成4个空气质量自动站PM2.5监测仪器改造及系统建设工作,建立完善宝山AQI发布体系;完成局门户网站及环保综合应用平台功能整合,深化政府信息公开,监督企业按规定公开环境信息。扩大环境保护公众参与项目广度、深度;探索依托公益性社会组织,以“6.5”世界环境日宣传等活动为载体,策划开展全区环境教育与宣传系列活动,持续培育公众环保参与能力。完善信访例会协调、分级分责、跟踪督办、领导包案四个机制,探索建立第三方参与信访处理机制,加强与属地政府和职能部门协同,妥善处理环保信访投诉;做好人大书面意见、政协提案的督办及办理工作和每周四区领导信访接待工作;发挥公众和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构建全民监督体系;完善环保舆情研判、跟踪、应对机制,积极回应热点环境问题。
突出“平安环保”,保障区域环境安全。督促重点风险企业建立完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落实政府部门监管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划分环境风险企业监管等级,实行差别化监管;按照“五个第一”要求,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理各类环境突发事件和污染事故;全面落实好空气重污染预警和应急应对工作。继续加强陈行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环境安全管理及风险防控工作;依托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考核和生态补偿工作考核,督促全面完成陈行水库饮用水源地企业关停。推进宝钢等企业的危险废物源头减量,加快推进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继续发挥长三角危险废物协作平台,引导部分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消化;试点完善工业园区危险废物专业化收集、专业化转运、专业化处理处置管理,提升危险废物安全处置能力。在全覆盖检查的基础上,重点加大对放射源移动探伤等风险单位和作业现场监管力度;完成“宝山区辐射安全管控、预警及应急系统”建设,形成“科技+制度+专业”监管模式,保障辐射环境安全。
相关附件下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