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无证码头,推行船舶污染物集中收集机制,为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改善宝山内河水环境,区建设交通委就深入持续开展内河码头船舶污染防治工作推进了一系列专项整治措施。目前,已取缔全部36家无证码头,合法经营码头、船舶全部落实污染物收集处置设施。
强化源头治理,关闭全部无证码头。 2016年底本区剩余内河水域无证经营码头企业36户,涉及违法经营、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违法排污、违法居住等多种情况,存在较大的安全和污染隐患。为此,区建交委打出了无证码头整治的水、陆“组合拳”。区船务所全面停止了无证码头船舶报港,并禁止船舶靠泊无证码头,阻止码头企业开展装卸作业。相关街镇根据码头企业的违法建筑情况,及时责令整改拆除,水陆联手形成共治合力。月浦镇在任务锁定后,3月底就率先完成了镇域范围内全部4户无证码头违章建筑的拆除或退界,为无证码头取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顾村镇17家无证码头户,大多利用蕰藻浜岸线经营,经济效益较好,其中沈杨村码头年产值千万余元,也予以坚决清退。同时,区建交委主动联合区城管执法局、区环保局、区水务局和相关街镇,连续开展现场联合执法检查8次,共发放整改通知书20份,部门联动、资源共享,有力推进了无证码头的取缔关闭工作。
推行船舶污染物集中收集机制,减少污染排放。区建交委围绕船舶污染排放进行把脉,落实三项针对性措施:推行船舶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点。针对船舶生活垃圾随意倒入河道现象,区建交委为辖区内84户合法经营码头全部配置了船舶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桶,并安装了引导标识。经过宣传告知和水上联合执法,进入练祁河等重点航段的船舶都设置了生活垃圾存放桶,船员乱抛物现象明显减少。建立船舶油污水回收处置机制。委托社会专业油污水收集单位,定期进入内河水域开展船舶油污水收集工作,今年以来已累计收集油污水10.7吨,减少了船舶油污水的乱排乱放,防止对内河水体污染。落实船舶燃油抽样检测工作。定期对进港船舶燃油进行抽样检测,对油品质量不达标的运营船舶,及时通报市地方海事局,在全市内河水域进行限制。今年以来已累计抽样检测15份,累计多次超标,将不允许该船舶进港。通过检测油品品质,控制船舶尾气排放,改善生态环境。
强化内河进港船舶调度,严格控制总量。练祁河“国考”水质监测点附近有码头15户,由于部分码头货源充足、运输量大,船舶长期集中在此候泊装货,船多人杂。由于内河船舶型小,不需设置专门的污水存放仓,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对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区建交委着重采取三项措施减轻影响:施行船舶备案制。3月21日起对练祁河沿岸码头施行作业船舶备案制。要求各码头根据实际吞吐量和装卸能力,提前报备作业船舶,建立“码头报备船舶数据库”。强化调度、控制总量。定期对“码头报备船舶数据库”进行维护,对未报备而擅自靠港的船舶不予办理报港。对3个月内未进港作业的船舶及时清出数据库。严格按泊位停靠船舶,严禁超档靠泊。通过严格控制练祁河进港船舶总量,降低单位时间的污水排放。加大巡航、严格执法。地方海事部门加强了对练祁河和杨盛河的巡航,对超档停靠的船舶、以及在非码头水域违章停泊船舶及时进行执法,并加大了处罚力度。练祁河作业船舶备案制实施以来,共备案船舶484艘次,查处违章停泊11起,处罚金额2900元,违法记分12分,对不听劝告等情节恶劣的9艘船舶取消了备案资格。通过强化船舶调度,进港船舶总量得到控制,练祁河“国考”断面船舶的停泊秩序有了极大改观,违章靠泊的现象基本杜绝。如位于练祁河、杨盛河交叉口的宝发展码头区域,过去集中停泊、超档停靠的常态已不复存在,对改善水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