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山区五位教师的师德之歌

2020年09月29日 10阅读 来源: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 2018/09/10

据解放日报:

有一首歌曲最为动人,那就是师德;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教师;

有一道风景最为隽永,那就是师魂。

他们拥有同一颗火热的太阳,他们拥有同一片广博的天空。在同一片天空下,他们用爱撒播着希望……

行知精神浸透宝山

宝山区教育局局长沈子华

宝山是城乡一体的新区。建设宝山滨江新城,建设宝山新农村,必须要有一支适应性强、素质优良、学业精干的教师队伍。这是宝山教育的发展之路;宝山又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第二故乡。几年来,宝山万名教师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学习其生活教育、创新教育理念,学习陶行知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

陶行知教育思想诞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开创的晓庄师范,就是用行动实践其教育思想。时至今日,仍有意义。宝山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在实践过程中检验它,丰富它,并归纳为“学做三者”:

做教书育人的研究者。研究当代学生的思想,研究新理论改革的课程体系,包括目标、结构、内容、评价和管理等方面内容,争当学者型教师和研究者。

做虚心博学的学习者。认真学习教师的德育育人,学习文化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成为教育方法的学习者。不仅注重学历深造,更重要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创造出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做教育学习的反思者。做一名反思型教师,反思是教师构建个人教育理论、实践创新的必要环节。教师要在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下不断反思自己的理论,从而达到理论创新。

宝山区在教育实践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凸显“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办学宗旨,涌现出像徐宏杰、刘海燕、张洁华等在市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先进教师,他们的事迹将在宝山教育史上留下闪光的一页;而崔静、葛琳、严琦、曹钟文、周芳老师,也用一颗关爱之心温润学生,他们崇高的师德风范成为宝山教师的榜样和典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宝山的教师正在这么实践……

微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

——记宝山区行知实验幼儿园葛琳老师

有人说,爱心的天平很难平衡;也有人说,事业和家庭难顾两头。然而,在两难之间,行知实验幼儿园的葛琳老师,用朴实无华的情怀和爱心,在突发事件降临时,勇敢迎对,微笑着付出。

今年5月19日中午时分,不幸消息传来:葛老师的丈夫出车祸了,伤得不轻,正在医院抢救。晴天霹雳!葛老师心慌后渐渐镇静,她没有惊扰园长和同事,只是悄声向值勤领导请半天假,便直奔医院。丈夫诊断书上清楚写着:脑干严重损伤,生还希望20%。又是一阵打击!

园领导闻讯后,前往探望,决定给葛老师放一段事假。没想到,葛老师婉言谢绝。“感谢领导的关心,也感谢同事们的帮助。我不能放下我的学生,我能上班,请相信我能安排好。”

第二天清晨,葛老师与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学校,准备一天的工作。当园领导、同事们再次劝她回医院护理丈夫时,葛老师微笑着说:“你们放心吧,我让公婆和父母交替在白天护理,我晚上去照顾他。”

面对事故,微笑承担;面对学生,微笑付出。“不能忽略任何一个孩子”,葛老师尊重每一位幼儿,因材施教,保留孩子的个性特点。课前,她为每一段教材范例编一个情节,一段故事,让其生动有趣;课堂上,她会临场作画,吸引孩子目光,再设置几个难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思维,根据孩子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指导;课后,她常研究孩子作业,临摹他们的画风,归纳出孩子们的不同特点。不断试验,不断总结,葛老师积极探索美术创新教学,相继开发线描、拓印、撕画、剪纸、版画等新画种,给孩子带来不同体验。

着眼小事,关爱学生

——记上海市行知中学崔静老师

我们总是很容易被细节所感动。行知中学的崔静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以自己的真心走近学生,在不起眼的桩桩小事中,让孩子们感受到她的细微关爱。

一只塑料袋的故事

上午第二节课后,同学们都不会回教室放好书本,直接去操场出操。为了图方便,他们随手将书放在操场边。碰上刮风的日子,书本就遭殃了,被风吹得七零八落。

一天下课后,同学们发现,崔老师早已守候在楼下,拿着塑料袋,为学生装书。学生们早操结束后走进教室,崔老师早已把书本整齐地放在了讲台上。

讲台抽屉里的“百宝盒”

新学期开学了,同学们来到新的学校,新的环境,一切都是那样新奇。更让他们感觉新鲜的是:他们发现讲台抽屉里藏着一只小“百宝盒”。打开一看,倍受感动。里面有防治蚊虫叮咬和提神醒脑的风油精和清凉油,有针线包,还有回型针、大头针、钉书机等。

同学们了解到,这些都是崔老师特地准备的。高一教室在底楼,蚊虫多一些;孩子们天性好动,有时常常丢了扣子,针线正好备着应急;钉书又能让学生把零散的试卷、讲义等装订起来。

我们也过“中秋节”

那天是中秋节,下午最后一节课铃声刚过,平时走读的同学纷纷背起书包,迫不急待地走出教室。这时,崔老师示意住宿的同学留下,大家都感到有些疑惑不解。只见崔老师拿出两袋东西摆放在讲台上,他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崔老师为不能和家人团聚过节的住宿生准备了中秋节礼物:月饼、瓜子、糖果、饮料……每逢佳节倍思亲,吃着崔老师的月饼,孩子们眼眶湿润了……

细心观察的“好老师”

——记上海市刘行中学严琦老师

严琦老师是刘行中学一名青年骨干教师,她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无私爱心、出色工作诠释着“好老师”这一角色。

严老师很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急功近利。学生小雯在智力发展水平上和一般同学存在较大差异。孩子不善交际、易冲动,不分时间、场合会出现大声自言自语的现象。

针对这样的情况,严老师首先在平时课上多留意、多关心,对小雯制定较低学习要求,发现困难及时帮助,告诉她主动学习不懂就问。她还建议同学们多和小雯交流、谈心、游戏,并能在学习上多帮助她。如今就读初二的小雯已经能与班级同学和睦相处,成绩虽还是不理想,但有了非常大的进步,树立了较强的自信心。

严老师十分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现在“代理家长”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把教育子女的责任让位于爷爷、奶奶等“隔代人”。可长辈们有时溺爱孩子,使得他们常以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差,缺乏责任感。学生小伟的母亲在金山工作,一星期回家一次,父亲工作也是“三班倒”,孩子就由爷爷奶奶管。爷爷奶奶溺爱他,小伟成了“小霸王”。课堂上不尊重老师,随便说话,对于老师的批评总会找理由胡搅蛮缠,影响教学。对于小伟的行为,不管工作多忙,严老师每天都抽空与他进行“一句话”谈心,针对他某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门辅导。同时与他家长取得联系,共同配合,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改正过来。

严老师还非常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学生小磊刚入学时,十分活跃,但渐渐孩子言语减少,集体活动不愿参加,成绩下降。严老师课后和他谈心,但他总是摇头,吱吱呜呜,就是不说原因。严老师建议他是否能以写信的方式告知,他答应了。看到孩子的信后,严老师也以写信的方式和他探讨,并在平时班集体事务中,有意识地为他提供锻炼机会,让他在同学中树立形象。学习上,为他“开小灶”,让他增强学习兴趣。渐渐地,小磊热衷集体活动,关心集体,和同学相处和睦了,学习也有了明显进步,同时被大家推选为入团积极分子,并光荣加入了共青团。

在同一片蓝天下

——记宝山区培智学校曹钟文老师

每天,我们眼前总会有一个熟悉、瘦削而又匆忙的身影出现,我们又总会被眼前的身影惹得莫名感动。她,就是在特殊教育岗位上默默工作着的曹钟文老师。

去年9月,曹老师新接一年级新生班,9名学生中大部分是多重残疾儿,曹老师倾注更多心血,让孩子生活得舒适。由于一年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喝水、大小便等简单的事情都需要老师操心。

为了让学生们喝到温度适当的水,曹老师买来茶壶,每天把装满水的茶壶带到教室,替每位学生的杯子里倒好水。夏天,为了让孩子到校后就有凉开水喝,曹老师上班时到超市事先买上几桶饮用水。曹老师每天午饭时总是端一盆水,水里放上一块毛巾,更奇怪的是手里还拿着两块抹布。原来,毛巾是替学生洗脸的,一块抹布擦桌子、一块抹布擦地板。为了妥善处理孩子们大小便失禁,曹老师会备好一次性内裤,发动同事收集她们孩子穿不下的四季长裤,这样,孩子们不会冻着。一次性桌布、一次性内裤、保鲜袋、餐巾纸、止痒凝露等都放在班级抽屉里,这些都是曹老师细心准备的。

一份辛勤一份收获。经过一年训练,孩子们渐渐懂事了,仿佛长大了许多。现在,他们都有了明显进步:捷捷能安静听老师上课了,心仪能听懂老师简单的指令,昊昊能与老师主动打招呼了,冰洁愿意跟着老师学讲话了……这一切曹老师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感到无比欣慰。

曹老师曾获得市、区级教师教育大赛一等奖,也获得过全国、市、区的多项论文奖。她在总结中写到:我和学生一同成长,我和学生一同感受。

让爱有“始”无“终”

——记宝山区罗南中心小学周芳老师

“我愿像朝霞那样,在大地沉睡的时辰,悄然用自己天真纯洁的童心,去滋润一棵棵枯萎的小草,去抚摸一朵朵被尘埃侵染的野花。”这是罗南中心小学周芳老师在日记中书写的一段话。十八年来,她满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倾注心血,为学生送上一味味饱含爱的心灵鸡汤。

爱,给家境贫寒的学生

“我虽然没有妈妈,但周老师就像是我的妈妈,我感到无比的温暖。”这是小李同学在作文《感人的故事》中的一段话。

小李是个被父母遗弃的孩子,被一位好心奶奶在拾垃圾时捡回了家。这个家庭也很特殊,奶奶、爸爸和叔叔都是智力有损的人。三年级时,小李不注意个人卫生,脖子里常积满污垢。同学们都远离她,但周老师并不嫌弃她,反而给了她更多的关爱。课上,亲切、温柔的眼神注视着她;课后,又教她学会照顾自己,如何打理干净;节假日,给她添置漂亮的衣服、鞋子、学习用品……

为了消除她的自卑感,周老师又语重心长地说:“你比别人有更多的艰辛和磨难,但你不要悲哀,很多有出息的人都经历了像你一样的环境。这种环境正好锻炼自己,使自己比别人更懂事,比别人更坚强……”一席话使孩子紧锁的眉头舒展了许多。

爱,也给进入中学的学生

进入中学,小学老师的任务也算完成了。但周老师却深觉多了一份新的责任:“一日为师,终生为母”。这些曾倾注她情感的学生是她心中永远的惦念。

她知道,中学阶段是一个孩子确立人生观的重要阶段,孩子逆反心理较强,而许多父母不会和孩子作有效沟通。于是,她把自己的担心化作信件寄给那几个放心不下的学生。这些孩子后来一直都和老师保持着书信联系,不管什么样的问题,周老师总会一一回信。她就像一位心理医生,最能读懂这个阶段孩子复杂波动的心,给他们安慰,给他们动力。她说,对学生的爱要有“始”无“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