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宝山民间艺术节:让世界为民间绝活叫好

2020年09月28日 10阅读 来源: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 2018/09/10

刚刚结束的第六届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连日来成为上海市民社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节目。街头广场、田间巷陌,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位专业演员、民间艺术家,踏遍了宝山的城乡、社区和海岛。民间藏龙卧虎,绝活争奇斗艳,联合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主席卡门在全程参加第六届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后深有感触地说:“这是我所经历过的世界上艺术水准最高的民间艺术节之一,是一个值得各国艺术节主办者学习的典范。”

在宝山,几乎每乡每镇都有自己的民间绝活。代代传承,渐渐成为宝山的文化名片。其中“月浦锣鼓”、“罗泾十字挑花”、“罗店灯彩”、“罗店龙船”等,或被列入国家级、上海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出产地”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这些发轫于桑陌、渔船的“草根艺术”,几乎与上海的历史一样悠久,也是宝山乃至上海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月浦锣鼓气势磅礴


发端于田头巷陌的月浦镇锣鼓艺术堪称一绝。艺术节开幕式上,月浦的鼓手们以“八仙对鼓”与来自比利时的青年军鼓、日本九州的“野武士”太鼓、韩国的“知的朝鲜族鼓舞”、乌干达土著人的“圣火鼓”等同场献技。而气势磅礴、五彩缤纷、变化多样的月浦锣鼓,让老外鼓手们连连喝彩。

其实,被列入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月浦锣鼓,是地地道道的“草根艺术”。早在清朝中期,当地的经商小贩们就挑着货担行乡串巷,一边吆喝,一边敲击着手中的小鼓,吸引顾客出门购物。到了清朝末年,为了参加庙会、灯会等庆典活动,当地的鼓手们将货郎小鼓的形制扩大到直径33厘米、厚度7.7厘米,并且两面均蒙皮,还做了鼓架,增加了音量,更适合于室外表演。为了增加色彩,他们还在八只小鼓的鼓沿上扎以绣有八仙形象的彩绸,这也就是至今流行的“八仙对鼓”。


罗泾十字挑花300岁


艺术节期间,让外国艺术家啧啧称奇的“罗泾十字挑花”,起于明末清初,距今至少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黄道婆棉纺织技术的广泛传播,在江南及罗泾镇形成广种棉花、民皆纺织的习俗。较之上层达官显贵使用的丝织品加绣花,土布挑花更符合平民百姓广泛的衣着要求。

罗泾十字挑花,将花挑于土布所制的衣物或帕巾之上,作为“兜头手巾”、“系身钩”、“肚兜”、“鞋面”的纹饰,在江南水乡渐有不挑花不能用之势。此物又是姑娘的备嫁品,既用于“压箱底”,又借此展示新娘手巧的程度。罗泾十字挑花的图案,经长期发展,形成独特的表现程式,有着数十种独立纹样,题材涉及自然景色、传统祈福禳灾和民间传说等。


罗店灯彩浓缩古镇史


每逢佳节,上海街头到处都活跃着宝山灯彩艺人的身影,而罗店灯彩就是宝山灯彩的代表,它的发展轨迹是号称“金罗店”的古镇发展的缩影。

罗店在成镇之前,已是渔村。渔民夜间所用之灯,必有遮风之物,这即为灯笼,虽不入灯彩之列,却已具灯彩雏形。清代和民国时期,罗店灯彩在民间广为普及,不仅有专业从事扎灯的艺人,而且出灯活动参与者队伍可达数里之长。灯彩种类极多,大大小小规格无数,大型的灯彩有龙灯、花篮灯、塔灯。其中龙灯最长,可达数米,又分双龙灯、盘龙灯,还有当地俗称的“甩活龙团”,即将龙灯用于舞龙,每个舞龙者所持杆子上都有灯彩,整个龙体就是灯彩的链接,舞龙时既要变换各种姿态,又要保持灯火不灭。花篮灯最大,灯中可同时点燃十几支蜡烛。塔灯最高,可达13层,每层不少于6盏灯笼,重重迭迭,甚为壮观。小的灯彩小巧玲珑,名目多达上百种。观灯盛况,有诗为证:“新春发嚼米花甘,听闹元宵兴倍酣,高照彩灯千百盏,盛年此夕照田蚕”。

据悉,现在宝山区政府每年投入资金40万至60万元,进行罗店灯彩技艺的传授、培训。如今以朱玲宝为代表的新一代扎灯艺人,在前辈的带教下,不仅技艺高超,而且还编写了罗店灯彩制作的专著,从而使罗店灯彩艺术代有传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