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2014第三届上海民俗文化节暨第二届罗店端午民俗文化活动举行

2020年10月10日 10阅读 来源: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 2018/09/10

鼓下红旗开,龙跃水上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罗店古镇的端午风俗历来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七百年的悠长历史铸就了光彩夺目的罗店龙船文化,6月2日这一天,2014第三届上海民俗文化节暨第二届罗店端午民俗文化系列活动在罗店古镇举行,划龙船、唱龙船、舞龙船……罗店古镇给罗溪人一个最真、最传统的端午节。

“龙船文化”文艺专场演出激情开演

一台以“罗店龙船文化”为主题的文艺专场演出正式开锣。晚会以古镇特有的龙船文化精神贯穿,按照传承与发展的主线进行。《新龙船调》、《江南风情》、《金风吹来的时候》、《喜娃娃》等一个个或古朴庄重、或喜庆欢愉的文艺节目接连登场。除传统歌舞外,戏剧表演、独唱等表演形式穿插其中。在演出尾声,来自罗店祁南居委的老人们表演的舞蹈《钓鱼乐》,将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老有所乐、老友所养的精神面貌表现得淋漓尽致。整台演出特色浓郁、质朴豪放、喜庆祥和,引来现场观众阵阵赞叹和热烈的掌声。

“粽”香弥漫品端午

经典保留环节“包粽子擂台赛”吸引了不少包粽达人,参加比赛的20余名选手都是来自社区的居民。将粽叶卷成漏斗状,放入糯米和赤豆,然后将粽叶裹住,再用麻线捆扎……看着参赛者包裹的热火朝天,围观的小朋友们也跃跃欲试,在家长的指导下纷纷动起手来。包粽能手张阿姨笑着说“现在年轻人会包粽子的很少,包不严实煮的时候就破了。粽子要包得棱角分明才合格,也象征做人要刚正不阿。”包粽子比赛,将丰富的娱乐融入传统节日中,既包涵着一份对亲情的眷恋,也承载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意。

“非”一般精彩——非遗龙船文化图片展

若想了解更多龙船文化,反映罗店龙船渊源、回顾罗店龙船辉煌的龙船图片展便是你最好的“解说员”。围绕罗店改革、龙船精神,展出上百幅精品图片,显示罗店龙船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划龙船精神。龙舟竞渡,岸上万人空巷,水上百舸争流,如此激动人心的画面怎能不定格下来,留住这一幕的光与影。

青青艾香飘端午,浓浓情思粽是情。体验古镇金罗店端午民俗的独特魅力,品味龙船文化的深厚内涵,感受罗店700年变迁的日新月异。

【相关链接】

耄耋老人“船”承独门绝技

船首,以整段香樟木雕刻而成的龙头高昂;船体,龙麟迭彩、遍插绣伞旗仗……端午节前,记者来到宝山区罗店镇社区文化中心,看到这里陈列着一组精雕细琢、栩栩如生的仿真龙船模型。镇总工会主席张耀忠介绍,这是为传承地区特色文化,专门收藏的罗店龙船“传人”之一张福成的杰作。

罗店龙船文化可追溯到明清时期,“罗店———端午节划龙船习俗”曾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罗店龙船”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项有着400多年历史的特色文化得以传承,张福成与他几个兄弟功不可没。

张福成出身于当地一个造船世家。与记者谈起龙船时,他津津乐道,让人想像不到他今年已81岁高龄。

张福成告诉记者:“罗店龙船,比的不是速度,而是船的造型和划手的表演技艺。”划龙船表演以“打招”的形式进行,向左转叫“打左招”,向右转叫“打右招”,划手们有时挺身举桨、有时横身卧水,可变换出“链条串”、“荷花箍”、“交叉环”、“团团转”等不同阵形。而罗店龙船的制作工艺荟萃了造船、建筑、雕刻、扎灯、织锦、刺绣、书画等造型艺术的手法。

上世纪五十年代,罗店龙船热闹的景象还引来方圆数十里的百姓观看。遗憾的是,“文革”中罗店龙船被当作“四旧”封杀了。直到1993年,当地居民建议恢复罗店龙船文化节。为了不让这门传承了数百年的技艺失传,双双退休的张福成和二哥张福民经过商量,打算再造龙船,并拿出几乎所有的积蓄4万余元。然而,龙船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当年的龙船艺人也多数离世,张福成只得凭着记忆,复原龙船构造及造船工序。

在文化中心仓库里,停放着一条长约6米古色古香的龙船。这是张福成与兄弟花3个月建造的第一条龙船。他向记者介绍,罗店龙船的船体昂首翘尾,船头有牌楼,船尾有艄亭,龙头龙尾亦须精心雕琢。为了依古法制造,张福成兄弟选材就花费了好长时间。“龙舟的船钉就是造船的重要一环,我们找了好久,终于找到一位懂得打制特殊船钉的老铁匠。”另外,填补木板缝隙的“油灰”必须由麻丝、石灰、油灰等各种材料混合而成,其比例很难控制,张福成经过多次实验才成功。

最难的还属船身的制作,它用的是香樟木,因为船是两头小、中间大,料要有点弯又不能太弯。加工时,张福成采用热水烫并及时造型,是料子弯而不断裂,这是一项“独门绝技”。

近年来,在罗店镇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张福成领着人又陆续造了5条龙船,最大的两条各长16米、宽3米,包括张家兄弟在内的30余人用了两个半月才制作完成。

张福成说:“掌握这门技术的人已经很少,希望有更多的传人。”眼下,这位耄耋老人采用各种木料制作一条条仿真龙船模型,即便比例从16米缩小到16厘米,他也力求做到逼真,“真正的罗店龙船有它固定的排场,缺一不可,我做的模型要有传承、借鉴的价值。”

民俗活动是传承文化的最好载体

不少人把端午节和“粽子节”划上等号,但其实端午节远非这么简单。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仲富兰告诉记者,从时节上来看,端午节正逢春夏之交,正是细菌滋生,多种疾病易发的季节,因此被称为“毒日”、“恶日”,端午节当天出生的小孩一度流行取名“镇恶”,在民间兴起流传的种种习俗大多与祛毒辟邪有关。(来源:劳动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