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宝山沪剧团创排的现实主义题材沪剧《挑山女人》将于2月初在逸夫舞台连演4场。这部根据安徽齐云山下一个女挑夫、一位伟大的母亲的真人真事创作的作品,将一个当代比较底层但又懂得善良、包容,敢于担当、拼搏的平民妇女形象刻画得感人肺腑,被认为是上海戏曲舞台上近年来相当难得的一部风格朴素、内容扎实的现实主义题材戏曲作品。
作为一家基层剧团,宝山沪剧团这些年在沪剧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创作方面进行了不少尝试。《挑山女人》是宝山沪剧团组织主创人员几次下生活之后创排的又一部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作品。团队集中了编剧李莉、导演孙虹江、作曲汝金山等上海本土的实力派主创人员,由华雯领衔主演。在宝山区基层已经演出26场场场爆满,受到了基层观众的追捧。沪上戏剧评论家戴平认为,沪剧的传统就是擅长反映现实,它是一种扎根在泥土当中的草根艺术。
相关链接:台上流泪演 台下哭着看——沪剧现代戏《挑山女人》真情动人
宝山沪剧团创排的沪剧现代戏《挑山女人》2月初将亮相逸夫舞台,这也是这出戏首次在市区的正规剧场进行商演。在这之前,这出戏已经在宝山区演出26场,场场爆满,不少其他区县的戏迷也纷纷赶去宝山看戏。每一场演出观众都看得泪眼婆娑,甚至有观众看到一半难以自制跑出剧场大哭一场。担任主演的华雯也是场场掉泪。在现实题材戏曲作品普遍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挑山女人》到底依靠什么能如此打动观众呢?
真实 来自生活
《挑山女人》是宝山沪剧团继《红叶魂》之后又一部根据真人真事创作排演的现实主义题材的沪剧。该剧根据安徽休宁齐云山下的“女挑夫”汪美红的真人真事改编,这位坚强的母亲17年来在齐云山上当挑夫,往返累计20多万公里,挑断了数十根扁担,用伟大的母爱把一双儿女“挑”进了重点大学。宝山沪剧团团长、《挑山女人》的主演华雯说,最初是一篇关于汪美红的报道吸引了她,那一段时间,社会上“小悦悦事件”、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等正被热议,华雯意识到应该通过新作品塑造正面的社会道德形象,这是她选择这个题材的主要原因。
几年前演《红叶魂》让华雯尝到了下生活的甜头,当时她来到剧中人物原型———纪检干部王瑛的家和工作单位,听她的家人、同事讲述王瑛的故事,对这个角色的认识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下生活,才会觉得真有东西可以写,发现非常吸引你的东西。我真心觉得艺术家要下生活,不能闭门造车。有生活的热度,才会有好的作品。”
为了创作《挑山女人》,华雯与主创团队两次来到齐云山下汪美红的家里,与汪美红近距离接触,跟随汪美红一起爬齐云山。“她挑着担子,我们空手。”华雯说,走到一千多级台阶时自己就走不动了,而齐云山总共有3700级台阶,“我根本吃不消了、完全没有办法走了,再往上面一看,还是看不到顶的台阶,就是这种状况。”从山上下来,华雯说感觉脚都不是自己的了。所以在《挑山女人》这部戏里,华雯坚持布景中一定要有台阶,“一个是挑山女人的担子,一个是女人,一个是台阶,必须要有台阶。”
真情 源自朴素
《挑山女人》这部戏中,女主角王美英的丈夫去世、婆婆离家,不得不独自挑起抚养三个年幼孩子的重任,而她唯一能选择的工作是连男人都觉得苦的“挑夫”,一个女人每天挑着沉重的担子往返在齐云山的3700级台阶上,还要时时刻刻担心留在家中的三个孩子是否平安。但这个角色却并不是一味悲苦煽情,面对生活的苦难,她选择了坦然面对、挺起腰杆做人,有几场哭戏也哭得痛快淋漓,打动观众的正是这样一种没有刻意渲染的真实人生和真实情感。
“你想象不出她家里有多穷,床上的被子就是一床棉花胎,连被套都没有。”华雯说,让她意外的是汪美红家里虽然穷,但在她身上并没有苦得不得了的情绪,“她壮实、很坦然,觉得一切都是应该的,都是正常的,她并不觉得自己特别苦。”这样一种情绪也影响到了华雯之后在舞台上塑造人物的基调。所有的苦难、所有的悲伤都以一种很朴素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从丈夫去世、婆婆出走,到儿女成材想为她安排一个幸福的晚年,但她心中所爱的男子已经离开人世,故事讲得相当“平”,演员演得相当“真”。
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看了这个戏后表示,“这是一个既平凡又不平凡,真实朴实感人的戏,戏没有多少花架子,主人公一生这么多的事情、17年的奋斗足以让人感动。写真人真事很难,有时候真人事迹的报告团会很感人,但是搬到舞台上后却并不打动人,所以当下的英模人物一定要让人感受到真实朴实,在这点上,这部戏是很鲜明的。”
相关附件下载:
p25_b.jpg
p25_b.jpg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