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突破传统

2020年10月13日 10阅读 来源: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 2018/09/10

沪剧《挑山女人》在宝山连演26场,场场爆满,下月将在逸夫舞台连演4场。这是一部根据安徽齐云山下一个女挑夫、一位伟大母亲真人版创作的作品,将一个当代底层善良、包容,敢于担当、拼搏的平民妇女形象,在沪剧舞台上刻画得淋漓尽致、极其感人肺腑,被认为是申城戏曲舞台上,近年难得的一部风格朴素、内容扎实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 

沪剧是市民最喜爱地方戏剧,在上海拥有最多的欣赏人群和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当下沪剧大多停留在传统题材演出的现状下,《跳山女人》连演26场场场爆满,不少其他区县的戏迷也纷纷赶来看戏,每一场演出观众都看得泪眼婆娑,甚至看到一半,难以自制跑出剧场大哭一场的情景,在现实题材戏曲作品普遍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挑山女人》靠什么来持续盛演,深深打动观众,不得不引起沪剧和戏剧创作的思考? 

作为一家区级沪剧团,宝山沪剧团近年来在现实主义题材沪剧创作上,下了真功夫,进行了有益尝试,主创人员多次下生活,集中上海本土实力派编创演,反复推敲而上演的一部沪剧,《挑山女人》还是继前几年创作《红叶魂》,尝到沪剧贴近生活,用生活的真实,演绎沪剧舞台人物故事成功后,宝山沪剧团创作的又一部沪剧原创力作,足以证明真人真事创作的现实版沪剧,同样能打动观众,具有市场感召力。 

沪剧的传统是擅长反映现实,它是一种扎根在泥土当中的草根艺术。真人真事真情,一个真字贯穿全剧,原创沪剧《挑山女人》全部来自生活,源自朴素,戏台上下共同为挑担育子母亲洒泪,现实生活的真情,触碰到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所以赢得观众的赞赏和一致好评。沪剧是上海特有的一个地方戏剧,它的戏曲形式保存着上海的语言特征、文化记忆和世俗风情,作为上海市民十分喜欢的地方戏曲,近年来沪剧演出大多还停留在那些传统的剧目,不是《大雷雨》、《罗汉钱》、《庵堂相会》、《芦荡火种》,就是《胭脂扣》《日出》《瑞珏》等民国戏,到了节假日是折子戏大拼盘,传统经典沪剧唱段集中登台亮相,多年来一直没有变化,始终都是老样子。广大观众在欣赏沪剧经典的同时,一直在呼唤沪剧能够创作出新的题材,呼唤看到反映当代题材,有时代特色的沪剧新篇章。 

任何一部戏剧的成功、能赢得观众的普遍认可,靠的都是剧本的力度和厚度,靠编创演前期扎实的功夫,对生活的细心观察,浓郁的生活气息,人物和情感的真实感人,才能突破戏曲陈式化的形式,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赢得观众的喜爱。无论是原来的《红叶魂》还是现在的《挑上女人》,把一个纪委书记和一个普通挑山女性搬上沪剧舞台,足显宝山沪剧团所下的功夫和功力,以及追求沪剧创新的使命和魄力使然。而当下沪剧就需要突破传统题材的束缚,突破惯有的个人感情得失小家子气作品,用大气磅礴、搏击时代风云非常好看耐看的震撼人心作品,来反映火热的生活,重振沪剧的时代风貌和艺术影响力。 

沪剧的生命力始终在于创新,如果一味停留在吃沪剧老本“传统戏”上,路只会越来越狭窄。在文化发展繁荣的进程中,唯有突破传统、拓展题材,确立全新创作理念,更多演绎当代故事,才是发展沪剧的根本途径。上海的沪剧创作和观众影响力,要在坚持发挥自己艺术优势的前提下,根据时代的变化,观众欣赏水平需求,瞄准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对准火热的生活,从中吸取宝贵的素材,借鉴《挑山女人》《红叶魂》成功的经验,打破传统题材的束缚,不断推陈出新,打磨推敲,努力用贴近观众生活,反映时代风云的题材,创作艺术性价值观和影响力俱佳的沪剧新品,使沪剧自身的戏曲品格,显得更加鲜明,唱腔更加清新优美,故事更加贴近观众,才会诞生更加富有时代气息和海派特色的沪剧作品,彰显代表上海地方戏曲的非遗项目,具有百年历史沪剧长久吸引观众的魅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