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昨两晚,上海宝山沪剧团原创大型现代沪剧 《挑山女人》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女主人公的 “挑山精神”,引发现场许多观众动情落泪。
《挑山女人》取材于安徽休宁县齐云山脚下的真人真事,生动演绎了生生不息堪比愚公移山的精神,被誉为是一出“台上流泪演、台下哭着看”的“接地气”好戏。自2012年10月首演以来,已演出百余场,观众9.6万多人次,接连在中国艺术节、中国戏剧节、上海国际艺术节亮相,并连获文华、中国戏剧等7个奖项。
此次受邀参与国家大剧院2014精品剧目展演,宝山沪剧团团长、主演华雯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没想到,我们一个只有14人的区级戏曲剧团也能有机会进场演出。
作为首部走进国家大剧院演出的沪剧,《挑山女人》以真挚的情感、精湛的表演、可信的故事冲破了方言可能带来的隔阂,很多观众在观剧过程中,或多或少找到了自己与生活磨难抗争的影子。昨天上午召开的剧目研讨会上,《中国戏剧》原副主编安志强这样形容演出现场:“北方观众看沪剧应该是没有什么反应的。但这一次,观众真是看得投入,完全沉浸在戏中。需要静的时候全场鸦雀无声,出彩的地方观众又用尽力气鼓掌。”对此,中国剧协顾问薛若琳解读:“这个戏太动情了。当前剧团的创作,故事关、情节关、冲突关、人物关基本都能过,唯独这个动情关基本没过,这是困扰中国剧作家的一大问题。”
首演以来,《挑山女人》在艺术上的成就有目共睹,而“挑山女人”王美英,也传达出一种被广泛认可与推崇的“挑山精神”。原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秘书长王蕴明说,这是当代戏剧舞台一部不可多得的真善美的珍品力作。“这出戏写了苦难的生活,但通过艺术的表达,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升华出的精神上的正能量。”《中国戏剧》主编赓续华说,“上海一直以时尚著称,在全国有引领作用。
描写农村题材的《挑山女人》依然是一次引领,它从生活中打捞出了当代人缺失的精神,某种意义上又走在了时尚的前列。”
除普通观众以外,两场演出也吸引了不少干部前去观看。对此,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龚和德等专家认为,《挑山女人》接地气、扬正气,让领导干部看到,为人民服务必须先了解人民疾苦。
随着被“挑山女人”感动的观众越来越多,不少兄弟剧种也有了改编该剧的意向。该剧编剧李莉介绍,三门峡豫剧团等地方戏曲院团,已启动移植改编工作。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赵忱认为,移植可能会让宝山沪剧团失去些演出市场,但它的影响力就更广大、更深远了。
《挑山女人》剧情梗概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安徽齐云山脚下,年轻漂亮的王美英婚后生下了双目失明的大儿子大郎,之后又诞生了一对龙凤胎幺妹与弟郎。王美英丈夫积劳成疾,几年后就撒手人寰。为了挣钱养家,又同时照顾三个孩子,王美英毅然走上挑山路。这是一个令男人也望而却步的工作,王美英每天挑着一两百斤的重担攀爬3700多级台阶的陡峭山路,17年无论风雨、不计寒暑。
其间,年轻时就与王美英相识的村民成子强一直暗恋、追随、帮助她,王美英也动了心。但是为了三个儿女,王美英最终放弃了再婚的念头,成子强也伤心地进城打工去了。17年后,王美英的腰弯了、背驼了,一双儿女也顺利走出山村、考上大学了。这时,幺妹理解了当年母亲的痛苦,暗中到省城寻找成子强。不料成子强已在不久前为救他人牺牲,遗物只有一根王美英当年送他的扁担,上面刻了7个“等”字,象征二人分离的7年岁月。得知消息的王美英背着儿女痛哭,随后就将痛楚永远埋在心中,仍然艰难地跋涉在齐云山的山路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