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宝山沪剧团团长、沪剧名家华雯打开电子邮件,接收了编剧李莉发给她最新一稿的沪剧《挑山女人》剧本。这部一经推出就连演了30多场的现代沪剧,如今已引起全国戏剧界的关注与好评。然而,宝山沪剧团却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抓住这一“有苗头”的作品不放,准备不断打磨,今年6月份,全新版本的《挑山女人》又将呈现在舞台上。
宝山沪剧团是一个小剧团,这些年,剧团在编的人员越来越少,少到只剩下14人;年龄越来越老,老到《挑山女人》中的挑夫前些天还在台上,这几天已经退休回家了。如今,排一台大戏,如果不请“外援”,伴奏的乐队成员都几乎无法奏成乐曲。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剧团,几十年来,却一直坚守在很多戏曲院团视为“畏途”的现代戏创作道路上,以自己的坚韧和执著,拿出了一部又一部的现代戏作品,从《红叶魂》到《红梅颂》再到最近的《挑山女人》,宝山沪剧团以极高的现代戏“成活率”,令全国文艺界刮目相看。
排演现代戏,从不自觉到自觉
创排现代戏在团长华雯看来,一开始,剧团是为生计所迫,不得不演现代题材的“定向戏”。渐渐地,剧团才从中尝到甜头,这中间,确实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当初,为了市公安局能敲一个大红印章,方便出票,剧团排演了《缉毒女警官》;为了配合上海质量监督局的宣传,剧团上演了《罪女泪》和《东方彩虹》;排演大戏《清水恋》,是给环保局的“定制”;排演农村戏《宝华春秋》,更是为了让区政府能组织全区老百姓观摩。从1995年到2003年的8年间,剧团排演了5部原创的现实题材大戏,演出总场次超过1200场。
虽然剧团的日子过得很艰难,但渐渐地,剧团积累了创作现实主义题材大戏的经验,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创作道路上,留下的脚印越来越坚实。2009年,剧团决定排演根据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纪委书记王瑛真人真事改编的沪剧《红叶魂》。虽然华雯不想被人说自己是“英雄花旦”,但为了让沉寂多年的剧团能排演一部打翻身仗的大戏,华雯还是说服自己,去四川采风。当华雯走进王瑛的内心世界时,她发现王瑛一如邻家姐姐般可亲,跟自己一样是一位爱美的女性。那一刻,华雯不觉得自己要在舞台塑造一位英雄;那一刻,她有了演绎王瑛的冲动。
《红叶魂》一炮打响,作为上海唯一一台剧目赴京参加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接到这一好消息时,全团上下一片沸腾,和华雯要好的几个老兄弟老姐妹说着说着就都哭了。因为成功扮演王瑛这一角色,华雯也因此获得了第20届上海戏剧白玉兰主角奖。
创作现代戏人物时,融入自己
华雯说,她最幸福的时候,是在台上与角色融为一体,直到谢幕时,自己还未能从角色里跳出来,甚至晚上躺在床上,都还沉浸在角色中。华雯知道,如此入戏,很伤人,但她痴迷这种入戏的状态。而这种状态的获得,不能单纯靠表演技巧,还得融入艺术家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华雯说,这些对生命的感悟,让舞台上的人物一个个都变得鲜活起来,也让她不由自主地爱上了这些可爱的人物。《红叶魂》之后,剧团决定排演沪剧《红梅颂》。早在15年前,宝山沪剧团就排演了改编自同名歌剧的沪剧《江姐》。华雯版的《绣红旗》等唱段,在戏迷中广为传唱。如今重演江姐,如何在经典的基础上画龙点睛,让这个革命人物接通现代人的心灵?华雯和她的创作团队一起,独创性地设计了一个音质浑厚的画外音,让他与江姐作穿越时空的对话。这样的对话,出现在序幕、江姐受刑时与江姐牺牲时三个段落,以期让现代观众理解当年为理想献身的革命者。
华雯挑着一个剧团的重担,一步一步往上攀登,一次一次领略创演现代戏的无限风光。决定排演《挑山女人》后,华雯曾随着剧中女主人公的原型汪美红一起爬上齐云山,体验在这三千多级台阶上一个铁骨柔情的母亲留下的汗水和泪水。有了台下的真切体验,台上的表演自然格外动人。《挑山女人》最后一场戏,剧中的婆婆向媳妇下跪,表达自己的种种愧疚,华雯以近百句的赋子板,一气呵成,唱出了挑山女人的满腹辛酸。字字句句,打动人心。一曲终了,台上台下全都泪流满面。华雯再一次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入《挑山女人》的创作中,呈现了一部用情、用心,有艺术感染力的好戏。 相关附件下载:
dabiaoti.gif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