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责任在心时,一个普通母亲敢把山来挑

2020年10月10日 10阅读 来源: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 2018/09/10

不到两年演了上百场

《挑山女人》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演了上百场,观众超过9万人,许多人看完整台戏后流下感动的泪水。有专家认为,这部戏的成功,正是故事本身传递的中华民族最质朴的传统美德,它们深含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舞台上为爱与责任付出全部的伟大母爱,点燃了人们这样一种情怀,它是具体的,是看得见的,是高尚的,是可以洗涤心灵的,是有力量的,它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百姓中朴素的呈现

为深入推进本市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上海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排演的现代沪剧《挑山女人》,昨天在上海市委党校大礼堂上演,引起了现场党员干部的强烈共鸣。

创排至今不到两年,《挑山女人》已经演了上百场,观众达9万多人次。从宝山区走向全上海,走向全国各省,走上首都的舞台,并且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先后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第十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获得“文华奖优秀剧目奖”等7项大奖。

每次演出谢幕后,总有擦拭着眼角泪水的观众涌入后台,向剧组主创特别是向“挑山女人”王美英的扮演者华雯,倾诉着他们满腔的感动和感想。一个上海区级剧团演出的普通的现实题材剧目,为什么会得到观众如此热烈的回应?文艺评论家毛时安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挑山女人故事简单明了,但简单不单薄,蕴含着丰厚的人生底蕴,是一部走情走心走人物的戏。这部戏包含了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戏剧回归到艺术本真的原点。”

挑山,挑的是生活的难

王美英这个人物的原型叫汪美红,因为丈夫在捕鱼时落水身亡,从1994年10月起,她扛起扁担,换上解放鞋,当上挑山工,凭着每挑一百斤七八块钱的收入,一挑就是17年,将3个孩子养大,供他们读书,教他们做人。如今,双目失明的大儿子在上海找到了按摩技师的工作,一对双胞胎儿女分别考上大学。

一个偶然的机会,上海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主任华雯从安徽的报纸上看到汪美红的故事,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她带领主创人员,几次驱车760多公里来到安徽休宁齐云山脚下采访,终于成功地将这位普通而伟大的母亲的故事搬上舞台。

对于普通人来说,观看《挑山女人》,也许会被其伟大的人格精神吸引;对于不少文化艺术专家来说,观看《挑山女人》,还会被其悲而不惨、凄而不苦、苦而向上的戏剧基调和朴实无华的美学风格所打动叫好;而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观看《挑山女人》,无疑更加要“走心”——看的是王美英风雨飘摇中的身影,感受的是百姓的疾苦;看的是普通母亲的责任,领悟的是为政一方的担当;看的是山里人家的淳朴和善良,强化的是自己内心的人格力量。

“虽然舞台上演的是安徽的大山里一位母亲的故事,但是我觉得她离我们并没有760多公里那样遥远。”华雯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有个小小的愿望,特别希望党员干部看这出戏时能切身感受百姓的疾苦,能在看完这出戏想一想:还有多少像王美英这样遇到生活难关的人?

眼泪,不是向下而是向上流

和记者通电话时,华雯正在前往上海市委党校的路上。当晚,《挑山女人》在上海市委党校将进行一场演出。3月28日和29日,《挑山女人》还将在上海大剧院为上海市党员干部专门演出两场。

为党员干部演出《挑山女人》,是否在感觉上有所不同?

华雯回答:“无论演给谁看,我都是一样演。党员干部也是普通老百姓,无论是普通观众,是大干部还是小干部,我相信,你只要看到台上的王美英,就会想起自己的母亲,就会掉眼泪,就会唤起反思,问问自己的良心,有些事做得对不对。”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戴平评论说,《挑山女人》的泪点是波浪式的,“一个泪点刚过,另一个泪点又来,使观众不断潸然泪下。如第一幕丈夫病逝;第三幕冒着风雪和儿女一起挑山;第五幕王美英面对盲儿为她打的千千结,华雯都有大段唱腔,声情并茂地诉说这个挑山女人在山路上蹒跚独行的苦难……”按照华雯的话来说,《挑山女人》有无数的“泪点”。而她每次演哭戏都不是在“演”,每一次掉泪,每一次嘶喊,每一次号啕,都让她心跳加剧,脑子发胀,手脚发麻。《挑山女人》交织着“台上哭着演,台下哭着看”的情感共鸣。

“在眼泪面前,没有那么多深奥的道理,你会像照镜子一样,突然明白自己是怎么回事。”华雯说,这一个个令人难以自禁的“泪点”,是一个个令人回溯到良知的原点。无论台上还是台下的眼泪,都是令人得到升华、净化和温暖的眼泪,是向上、向光、向善的眼泪,不是悲苦、煽情和哀怨的眼泪,更不是令人消沉的眼泪。

扁担,担起的是责任

在毛时安看来,最应该触动党员干部们灵魂的,是那根守护一个家的扁担,它意味着一方为政者对社会、对群众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毛时安说:“王美英为什么要去当一个女挑夫,每天风雨无阻挑着百来斤重的担子爬3700多级台阶?因为她面临的是养活自己的3个孩子的现实,一个家要她来维系。她尽管很柔弱,但没有逃避现实,而是勇敢地去担当自己做母亲的责任。在担当的过程中,克服犹豫,彷徨,不断吃苦,坚持到苦尽甘来。”

毛时安说,国是放大的“家”,无论面对“国”还是面对“家”,都有一个面对现实和勇于担当的问题,能够从王美英身上学到一点担当的精神。

还有专家认为,这部戏的成功正是故事本身激荡出中华民族最本质的传统美德,它们深深含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舞台上为爱与责任付出全部的伟大母爱,点燃了人们这样一种情怀,它是具体的,是看得见的,是高尚的,是可以洗涤心灵的,是有力量的,它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百姓中朴素的呈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