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桃浦工业区是民族企业的摇篮,也是上海工业发展的见证。从老工业区到“重污染地区摘帽”,再到“都市型工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桃浦经历了漫长的自我改造和升级。从2012年起,在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关怀下,桃浦迎来了第三次转型,开始高起点、高水平的发展,向着智慧创新之城的目标奋力奔跑。
从“后天”到“今天”,转型打响第一枪
2012年3月,时任上海市长的韩正到普陀区调研,重点对桃浦地区未来发展提出设想。同年10月,韩正召开桃浦地区转型发展专题会议,明确指出要以高起点、高水平来完成桃浦地区转型发展。
“今天的长风,明天的真如,后天的桃浦。”这是曾经在普陀区内流传着的一句话。而市领导对于桃浦地区转型发展的要求,将桃浦发展的进程“从后天提前到了今天”。
桃浦智创城核心区4.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集聚着31家大型停车场,数千辆大型货车、数以万计的人流让桃浦地区一度被打上“脏乱差”的名头。2013年,负责区域开发的桃浦智创城公司与桃浦镇联合开展停车场关闭专项行动。
2014年1月3日凌晨,天气格外的寒冷,桃浦转型办、桃浦智创城公司全体人员放弃了双休日及元旦节假日休息时间,奋战在停车场关闭行动一线,一干就是4天。连续的作战,大家脸上略显疲惫,但仍斗志昂扬,“眼看停车场就要全部关闭了,再辛苦也是值得的。”参与关闭行动的项目主管程杰激动地说。经过大家的努力,31家停车场全部关闭,大大改善了区域道路交通环境,成功打响了这转型发展第一枪。
从书中找“钥匙”,克服难题谋发展
2015年9月30日,随着一声令下,操作员关闭操作系统,运转了20多年的热力二号站成功关闭,涉及的30多家用汽单位也陆续完成了搬迁。看似一家供汽单位的简单关闭,但在引导企业做好生产、职工安置等方面花费了大量精力。
托马斯实验学校计划于2019年初竣工,位于规划中学校操场位置的敏环置业动拆迁势在必行。刚开始,去谈判的同事被骂了出来。分管副总强浩与敏环置业负责人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话后,情况虽略有好转,但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最后,原本以为要至少2到3年时间才能完成搬迁工作的敏环置业于2015年底同意搬迁了,大大出乎预料。事后,大家从强浩那里得到答案:敏环置业负责人送了我一本自己写的书,叫《碎片人生》,我觉得这本书可能就是解决问题的钥匙。我耐心地看完了这本书,也了解他真正的需求,在多方努力下,帮助解决了他的实际困难,搬迁时间比预想提前了。
而这个故事,其实只是整个桃浦地区土地收储的一个缩影。
转型成果初现,抓住机遇创未来
“按图纸上所标注的,这里的一片花灌木每平米株树不够吧?监理单位马上核实,不符合要求的马上整改。”工程管理部经理王进对桃浦中央绿地施工方这样说道。
作为上海城区最大的开放式绿地——桃浦中央绿地项目2017年5月开工,工期紧张,工作量极大。为保证项目顺利推进,作为区国资委市场化选聘的高级人才,王进一进入公司就全身心扑到项目中,带领工程建设部同事几乎每天从早8点工作到晚8点,白天跑工地现场、跑各项目部,晚上审图纸、审方案、做汇报材料,连开会起止时间安排都精确到分钟。
在他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中央绿地北三块完成建设,形态初现,并于2018年11月3日对公众局部试开放,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让他们享受到转型发展带来的成果。
核心区域土地收储基本完成,中央绿地北三块基本建成,产业功能定位基本清晰,智创TOP、托马斯实验学校、综合管廊等重点项目正施工建设,中以创新园拟落户桃浦智创城……正是全区上下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桃浦转型发展结出了硕果。
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桃浦智创城人不敢懈怠,他们乘势而上,再接再厉,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部署要求,对标“黄浦江两岸的开发标准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一流标准”,集聚创新资源,引入创新人才,全力打造以“中以创新园”为核心的“国际创新城”,为实现“中心城区转型升级的示范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之一”目标而努力奋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