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居委会辖区内平江一期21栋楼,7栋高层,14栋多层,1895户;平江二期3栋高层,504户;平江三期16栋楼,612户。三个小区户型不一、管理不一,原来投放垃圾的方式也不一。
随着7月1日垃圾分类正式实施的临近,居委会如何制定出适合小区的垃圾分类方案,让居民较好执行?前段时间里,平江居委会结合“四百”活动,在一期和二期展开“撤桶VS增桶”大战,试点探索破解“垃圾分类”难题。
“增桶”——收效甚微
“阿婆,你好!我是社工小陈,上门来看看能有什么帮助您的?接下来要垃圾分类了,阿婆您知道吗?”今年3月,平江居委会开展“四百”活动,按照网格所划分的区域,分组进行,每组社工敲开居民家门、走入居民家里,了解需求。
结合“四百”活动,平江居委的社工们在“敲门行动”中,还为每户居民送上垃圾分类的宣传册,进一步指导垃圾分类,宣传垃圾分类知识,为7月1日垃圾分类正式实施做准备。除此之外,平江居委会还通过走访楼组长,党员、骨干志愿者及居民代表,合力进行垃圾分类动员宣传,发动居民积极参与,收集居民建议。
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增强了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平江居委会在召开多方会议后,决定在平江二期作为试点,最先推行垃圾分类。
因为平江二期有三栋高楼,是90年代的高端商品房小区,504户居民多数素质较高,小区俗称“教授楼”。“原本以为推行垃圾分类在这里试点会很顺利,但却事与愿违。”平江居委会主任杨小燕说。此前,在上门调研和宣传时,居民支持垃圾分类,但撤掉楼层的垃圾桶,“不行”!
“本来我们出门直接扔到垃圾桶里,现在变成把分好的垃圾拎到垃圾房,每次要拎几个袋子走过去,不现实。”
“只需在楼道里增设四分类垃圾桶,不也能实现分类吗!我们自己分好投放。”
“每天上班时间就很紧张,现在到固定点扔垃圾要浪费好多时间。”
……
围绕“撤桶”,居委、业委、物业、居民多次在线上线下展开讨论。最终,平江居委会决定,暂时施行“增桶”。
然而,经过两周的观察,增桶后,只有少数人执行垃圾分类投放,并未达到源头垃圾分类效果。并且一个桶变四个桶,不仅不是集约利用,还增加了保洁投入、监管难度。
“撤桶”——效果远超预期
平江二期的“增桶”收效甚微,可如果马上“撤桶”,怕引起居民逆反心理,造成对抗,不利于垃圾分类工作实现。平江二期垃圾分类工作如何进一步推进呢?
这时,在平江一期业委会交叉任职的杨小燕,在走访“四百”活动中了解到:很多居民支持垃圾分类并愿意“撤桶”。杨小燕决定调转方向——在平江一期尝试“撤桶”,从源头做到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
随后,杨小燕立即与业委会召开会议,将“撤桶”与“增桶”的利弊进行了分析,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长痛不如短痛”,“撤桶”,从源头做到垃圾分类,一步到位。
得到业委会的支持后,平江居委会立即召开了党员、楼组长、志愿者、物业等多方会议。然而会议中,再次出现分歧。会议中,部分人员认为,平江一期7幢高层、14幢多层,人口多,人员杂,几十年的倒垃圾习惯改变起来怕是很难。7幢高层有电梯,撤桶方便,可是对于没有电梯的那14幢的居民,撤桶后倒垃圾会 “很痛苦”。
但也有部分代表认为,垃圾分类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情,撤桶是必行之路。撤桶后,居民从家里进行干湿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从源头减少垃圾排放。
“撤桶”还要进行吗?大家心里都没有底。会议讨论一时陷入僵局。
这时,党员夏春生老师站起来,说道:“从我们188弄2号楼开始做试点撤桶。垃圾分类势在必行,只有大胆迈出第一步,才知道后面的路怎么走。”夏老师的这番话,给了大家信心,也得到了楼组长的支持。
会后第二天,188弄2号楼就成立了志愿小组,由党员带头,块长、楼组长、团队长、居民代表合力推进垃圾分类宣传,并连续5晚组团对每家每户进行宣传。此外,还在一楼大厅放置展板、张贴宣传册和定点投放的位置图。
有了前期的准备工作,撤桶效果大大超出预期!撤桶第一天,26层楼200多户,只有6、7户还是习惯扔在楼道里。但平江一期居委轻松不下来,没有百分百就是工作还没到位,那就继续对居民上门宣传告知。慢慢地,居民也从开始的不认可,到后来的理解配合。效果也逐日显现,乱扔垃圾的住户每天在递减。
在188弄2号楼的带头示范下,平江一期“撤桶”全面铺开,截至目前,效果均超预期。
记者手记:“增桶”还是“撤桶”的探索,在平江居委看来,这也是一次社区居民自治共治的创新探索。平江居委会通过“四百”活动,让居委会真正走到居民的家里和心里,让居民感受到居委会的关心和关注,让居民真正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垃圾分类这件事做好了,居委工作得到居民认可,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得到肯定,社区环境更好了,文明氛围更浓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