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单元。成都提出,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肩负国家使命,更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落实“一尊重、五统筹”重大要求,推进城市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城市交通拥堵、人情味缺失等“城市病”日益凸显的现实背景下,实施“小街区规制”,是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对解决当前城市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城市治理的新命题】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全面提升城市科学治理水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部署,去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特别强调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强化“五个统筹”、提高城市治理能力。中央这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是新形势下做好城市工作的基本遵循。
而成都当前发展已经站上新的历史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新时期城市工作提出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对西部、对四川、对成都发展寄予厚望,先后作出将天府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成渝城市群、建设内陆自贸区、建设天府国际机场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布局。省委书记王东明今年6月来蓉调研时,对成都提出了“抓住六大历史机遇、完成六大历史任务”的重大要求,为成都新时期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何更好地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肩负国家使命、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要求,推动成都在“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的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全面提升治理水平,已经成为我市城市治理的新命题。
【城市发展的必选项】
实施小街区规制 是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小街区规制的内涵是更宜居、更绿色、更方便、更邻里的社区形态和开放街区模式。而城市发展有其自身内在的逻辑。小街区因为空间尺度紧凑开放、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成为世界城市建设发展的普遍路径和客观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讲,世界城市建设史就是小街区发展史。
资料显示,早在2000多年前,《周礼·考工记》就曾系统总结我国周朝城建理念,提出“棋盘式布局、方格网规划”的小街区营城思想。古希腊城市规划思想也十分注重几何与数的和谐,强调以棋盘式小街区为城市骨架。国际建筑协会1977年通过的《马丘比丘宪章》,同样强调小街区的作用,要求城市建设不能牺牲城市有机构成和活力,必须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公众参与。小街区模式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和传承已成为世界城建史的瑰丽文化遗产。纽约曼哈顿、巴黎、东京包括北京南锣鼓巷、成都宽窄巷子都因践行小街区模式而秩序井然且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街区规制的实施,是成都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成都是特大中心城市,随着成都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区部分区域大宗用地开发较为普遍,造成街区宜居性不高,社区活力缺乏。2015年初,我市在城市规划战略中提出“小街区规制”这一新理念,为应对这一难题指明了新方向。
【城市建设的新理念】
落实小街区建设模式 保障城市健康发展
从一般意义上讲,小街区规制是指由城市主干道围合、中小街道分割、路网密度较高、土地功能复合、公共交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就近配套的开放街区模式。与之对应的是大街区制,即大马路、大广场、大循环。大街区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把城市割裂开来,形成一个个封闭的单元。小街区规模适宜、呈开放式,有各种服务配套,就像细胞一样,能促进城市的活力。小街区规制致力于小街区、大规划,是城市规划建设的新理念,打造出更宜居、更绿色、更方便、更邻里的社区形态。
实施小街区规制的本质,是对世界城市建设发展经验的传承和重塑,也是对世界城市发展中小街区模式的升华与超越。
实施小街区规制的核心,是将千百年来积淀形成的城市小街区模式规范化制度化,通过制定小街区规划导则,严格落实小街区建设模式,保障城市健康发展。
实施小街区规制的重点,是推动城市空间开放通透、公共设施集成便捷、市民出行绿色高效,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相协调、城市规模与承载能力相适应。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一尊重、五统筹”重大要求,现阶段实施“小街区规制”,着力用制度的形式确保中央重大部署落到实处,并用规制的手段固化历史经验,对解决当前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由城区院落“大围大合”、城市空间“摊大饼”造成的诸多问题,极具针对性和现实性。(记者 袁弘 文豪)
原标题:《实施小街区规制 是成都的必选项》
相关新闻
告别“摊大饼”式传统规划思维 提高城市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
成都打造“小街区” 治疗大城市病
迅速崛起的四川省会成都,和很多大城市一样受到城市病困扰。为此,成都提出“小街区”概念,并将其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及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之一。
规划九大小街区示范区,力争到2020年形成以小街区为基础的、交通便利、功能完善、尺度宜人、形态优美的城市空间——9月29日下午,《成都市小街区规制建设技术导则》全文在成都规划管理局公众平台一经发布,网络点击量便多达近万次,民众对城市“小街区”这一相对陌生的概念充满好奇与期待。
小街区 大战略
“‘摊大饼’式的传统规划思维,很容易使成都这种超大中心城市陷入‘大城市病’困局,应对这一难题,就必须按照独立城市理念,构建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 2015年,时任成都市市长的唐良智就提出“城市设计新理念”。在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唐良智不仅将“独立城市”纳入其中,同时还谈到了加强“小街区规制”规划建设。这两大新词的出现,在当时即引起社会极大关注。
唐良智认为,城市病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城市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不足。推行小街区制,一方面是从规制层面以网格化大密度道路划分街区空间,完善交通系统,打通城市“毛细血管”;另一方面则是要降低城市开发强度、留出开敞空间、提高城市通透性。
2015年9月,成都市经过广泛、深入论证和研究,编制出台了《成都市“小街区规制”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关于加快推进“小街区规制”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小街区由若干个街区自愿组合而成,同时提出,实际操作中,重点突出引导用地混合使用,提高居民生活便捷程度;优化城市形态,塑造宜人城市空间;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特色;增加路网密度,打通城市微循环等四大特点。
对症开方除痼疾
成都缺配套、出行距离长的大型封闭的小区主要集中在新区,导致城市生活相对不便。
为破解这一困局,成都在践行小街区规制过程中,遵循了智能集约整合街巷空间、科学布置公共服务设施的原则。将改善生活品质、提升街道商业活力融为一体,在公共交通方面,也将按照公交站点半径300米基本满覆盖的要求,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加密公共交通站,方便市民换乘,有效缓解城市拥堵问题。
此外,绿色出行也被纳入重点内容。根据规划要求,成都将根据街道主导功能不同分为居住型街道、商业商务型街道、历史文化型街道以及综合型街道;同时还根据交通特征不同,划分为一般街道、步行街道以及人车共享街道三类。在分配道路空间时,优先保障步行交通,其次是公共交通,再次是非机动车通行及机动车通行,科学优化路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孔令斌认为,小街区的打造是提高绿色出行、建设绿色城市的举措,也是街道活力的保障。(原载《工人日报》2016年10月11日第01版,有删节)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