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成都造无人机集体亮相珠海航展

2020年10月15日 10阅读 来源:成都日报 2016/11/1

今日,第十一届珠海航展正式拉开帷幕,记者昨日从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获悉,该所将在此次航展上推出翼龙系列无人机(翼龙Ⅰ、翼龙Ⅰ-D和翼龙Ⅱ)、灵龙无人机和VD200无人机系统。其中,翼龙Ⅰ-D和翼龙Ⅱ是首次亮相航展。除了翼龙Ⅰ-D和VD200无人机系统是以仿真模型参展,其余机型均既有模型也有真机。目前,所有参展机型已全部装配到位。

据悉,翼龙系列无人机是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根据国际市场中高端客户需求研制推出的高端无人机,主要用于侦察、监视、巡逻和对地打击等,具备非常广泛的军事和民事用途,目前已成功进入以西方装备为主的中东国家。

记者还了解到,翼龙Ⅰ-D无人机系统是在翼龙Ⅰ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研制而成。相较翼龙Ⅰ,翼龙I-D在起飞重量、升限、航时、通讯、内部装载和外挂能力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全机100%采用复合材料,续航时间长达35小时,外挂种类多达十余种,是一款全复材、高性能、中空长航时、察打一体无人机系统。翼龙Ⅱ则是在翼龙Ⅰ的基础上全新研制而成,大幅提高了平台飞行性能、载荷装载能力、多传感器综合能力、武器挂载能力和数据传输与控制能力,平台性能优、扩展能力强、载荷种类多、任务用途广,可适应复杂使用环境下的多种任务需求,是一款中空长航时、察打一体化的多用途无人机系统。

打造国际航空产业重要节点城市

成都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航空航天产业是成都工业一张靓丽的名片。作为高端工业产业代表,成都航空航天产业的整体水平、凝聚力、影响力均位列前茅,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形成了飞机整机及大部件研制、航空电子产品研制、航空维修等方面的能力,是国家确定的民用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重要歼击机研发制造基地。

成都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成都将以军民深度融合为动力、技术创新为驱动、开放合作为导向,整合市内外产学研用投优势资源,加快打造国际航空产业重要节点城市,力争到2025年,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加强军民融合

提升成都航空航天产业重要基地地位

成都航宇超合金技术有限公司航空发动机含铼高温合金生产基地正在紧张建设中。这个计划投资8.9亿元的项目,通过各级“人才计划”引进海外高端航空技术专家团队,从国外引入“单晶炉、焙烧炉、压蜡机”等核心设备,将新建一条年产80吨含铼高温合金生产线和一条年产55000片单晶涡轮叶片生产线。

上述项目是成都航空航天产业的代表之一。截至目前,全市航空产业企事业单位52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户,主要由中航工业集团、中国航发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军队企业和民营企业组成。今年1—8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20.6%,主营业务收入36.9亿元,同比增长23.3%,增长速度居全市14个工业行业之首,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根据《成都制造2025规划》,成都市突出发展航空航天产业是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任务,未来成都将以军民融合战略为导向,加强创新驱动,加大航空航天研发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着力加强航空航天科研与试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特色突出、创新力强、拥有知名品牌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提升成都作为国家航空航天产业重要基地的地位。

未来,成都市将以军民融合为动力,将航空产业作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核心产业,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加快“军转民”“民参军”步伐,促进双向转化,推动民用飞机、无人机、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航空维修等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将军工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构建军民融合、军地协同发展的航空产业发展格局。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探索建立航空产业协同创新机制,集成关键要素,促进关键领域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

自给率达80%

成都未来将建商用无人机运营基地

“产业链上游为基础构件、总体集成与设计,中游为核心部件制造与整机制造,下游为营销与应用服务。”据介绍,成都拥有无人机全产业链发展的良好基础,对无人机系统的产品供应链自给率可达80%,成飞公司和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均能完成无人机总装及交付,成飞公司制造机体结构件,国腾公司提供光电设备,中科院成都光电所研制CCD相机,电子科大、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开发软件,汉科公司等进行软件测试和开发无人机模拟训练装置。

依托技术、品牌和人才等优势,成都将分阶段实现研发-技术集成-产业化-商品化的转化,建设商用无人机运营基地等项目,推进关键技术和核心环节突破,全面实现商用无人机产业化,成为国家重要的无人机制造基地和商用产业化示范城市。

为加快航空产业发展,成都市将加快整机及大部件研发制造水平,重点发展航空发动机、喷气公务机、直升机、无人机、通用航空飞行器和飞机关键大部件。尤其是在航空发动机领域,更多地争取国家航空发动机专项及总装研制任务,深度参与预研和型号研制,积极规划型号发动机批产能力建设。同时,构建以整机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配套体系,加快推动航空发动机高温合金材料、叶片和中小推力航空发动机研制能力建设,发挥叶片修复、再制造方面的技术,实现航空发动机全产业链突破,成为有特色的航空发动机研发生产基地。

在发展航空重点关联产业方面,成都市将围绕军航、民航和通用航空发展空管、航空物流、地面通信、地面雷达和安全保障等配套系统和设备,提升相关监测、测试等技术支持能力。发挥技术和市场优势,通过技术引进、本地培育和协同创新,重点突破空管系统、航空物流系统、民航信息管理系统、机场弱电系统、航空物流系统、航空安全管理系统等技术,加快实现本地机场配套。

打破欧美装备独霸的中东市场

翼龙无人机成功实现出口交付

11月1日,第十一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中国航展)正式在珠海拉开帷幕。此次珠海航展,跨代新机、多型无人机精彩亮相,而其中由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以下简称成都所)研制的多个产品型号备受关注。

从单一有人机研制,到如今有人机、无人机系列化发展,作为始终专注于飞行器设计研发的主机所,成都所建所40多年来,通过歼7C/D、歼10、枭龙、翼龙、跨代新机为代表的一系列先进战机展翅蓝天,逐步在我国航空和空天综合技术发展方向上发挥引领作用。其中,翼龙无人机成功实现出口交付,打破了欧美装备长期独霸的中东市场,有力提升了“成都造”无人机的品牌影响力。

研制国内第一款察打一体无人机

目前,成都所无人机发展呈现多谱系、多用户并进的良好态势,包括多个国家级的重点型号均已落户。其中,海巡者(灵龙)无人机成功中标山东渔政政府采购项目,实现了成都所市场化开拓民用市场零的突破,为无人机产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据悉,成都所以建立集研发、生产、市场运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无人机产业体系为目标,大力推动无人机应用产业的全面发展。重点开展以信息化为支撑、体系结构优化、核心能力突出的无人机研发体系建设;开展无人机生产、加工和总装集成的基地建设,形成集整机和大系统集成能力、分系统和成品配套能力、零部件加工制造能力于一体的无人机综合集成制造体系。以生产基地为依托,建设商用无人机运营基地,开展商用无人机销售、飞行培训、无人机租赁、无人机飞行服务、数据处理等业务,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无人机产业集群,并带动川内电子信息、材料、高端制造业等有关行业实现集群发展,促进四川省新兴产业的战略升级。

在无人机领域,成都所也已经走在了国内前列,成功研制了国内第一款察打一体无人机等多种高端无人机,形成了研制无人机所需的全套技术规范和标准流程,拥有无人机研制的全套技术基础,已经具备集成无人机全产业价值链能力。

形成军民融合“小核心、大协作”格局

国家层面提出,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成都所在军民融合改革发展方面,又有怎样的规划和举措?

据悉,成都所坚持通过军民结合,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向。“强化自主创新、坚持市场导向、突出产业需求、实施重点突破”是成都所实施军民融合及技术转化工作的总体思路,加强军用高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移、军民两用技术的双向转移和军民产业的互动发展,积极开展航空和空天高技术的价值转移工作。

在注重建构军民融合发展的开放式科技创新的同时,成都所将发展需求与地方经济发展诉求无缝接驳,积极参与规划编制工作,把无人机产业化发展列入了发展重点,把无人机产业建设和运营服务能力建设纳入主要任务,把四川省无人机产业及其商业运营服务产业发展作为子规划进行专项规划,明确提出了构建四川省研发—制造—商业运营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的思路。

聚焦价值链高端引领军民融合发展,成都所形成军民融合产业价值链的“小核心、大协作”格局,充分利用主机所的技术优势和研发成果,主要承担飞机总体研制和相关子系统综合集成。以翼龙外贸无人机为例,成都所承担研发设计与集成交付,成飞公司承担大部件制造,中电10所、29所、成光所、九州、国腾和智明达等承担机载设备的研发制造,汉科公司等承担仿真和训练设备的研发制造等,基本覆盖了无人机产业链的价值高端。成都所以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为原则,带动了川内电子信息、材料、高端制造业有关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实现集群发展,深度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圈。

成都所参展机型(部分)

(记者 杨彩华)

图片由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提供

原标题:珠海航展开展 成都造无人机集体亮相——翼龙Ⅰ-D和翼龙Ⅱ首次亮相航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