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机遇 助力金融双创融合发展
数据
截至2015年年底,我市累计建成各类创新创业载体210家,吸引“创客”约30万人,创业投资机构300多家。
今年上半年,全市平均每天新登记357.76户企业。
今年1-8月,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21.5万家、增长31%,其中,新增科技型企业916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预计达5470亿元。创新驱动正在成为经济发展、城市转型的新引擎、新动力。
截至2016年9月末,全市A股上市公司总数达6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达187家,均居中西部首位。1-9月成都(川藏)股权交易中心新增挂牌企业284家,总数达674家;全市在中国证券业协会登记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及基金635家,基金规模达376.87亿元,预计实际管理规模超过1000亿元。
今年6月,我市推动设立总规模20亿元的成都市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启动设立总规模400亿元的成都前海产业投资基金(母基金),预计带动设立子基金超过200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过万亿;2016年以来,成都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截至9月末,全市直接融资规模达3520亿元,占比46%,位居中西部前列。
昨日,本届西博会重要专题论坛之一的成都创新创业金融论坛暨第四届产业与金融专题论坛在郫县菁蓉镇举行。本次论坛由成都市人民政府、西南财经大学主办。在论坛上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国内外各大知名院校专家以及众多双创企业与投资机构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全球视野下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暨区域产业与金融升级”“‘一带一路’与自贸区建设暨区域经济战略机遇”“创新创业与创投”“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与企业的转型升级”等多个主题发表演讲并展开探讨,共论在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历史机遇下,成都金融与双创的融合发展。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谢平:
建立区域性交易平台支持双创 打造成都软硬实力
在昨日的主题演讲中,谢平表示,金融产业的发展能够使社会闲散资金转化为投资、用于生产,使资本不断从收益率低的产业流向收益率高的产业,促进优胜劣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而当前科技进步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云集在高科技领域的双创企业也将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成都的金融应该如何支持双创发展?谢平认为,要建设区域性的交易平台,发展区域性的债券市场, 促进中小微企业债权的交易和流动,提高企业债券的流动性, 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近年来,成都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也拥有了较为完备的金融基础设施,这也将推动双创的进一步发展。”
在区域性的交易平台与金融基础设施等硬件之外,人才则被谢平视作必不可少的“软实力”,谢平表示,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成都高校云集,人才资源丰富,当下应利用好这一优势,制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政策,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谢平还认为,成都应多鼓励各类风投基金按照市场规律选择企业,风投能够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推动高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进入快车道。不仅如此,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也能够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社会资本加入到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有利于充分利用各种商业机会,追求投资回报最大化,这将会带来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也更有利于提升金融的活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
支持双创 金融应更多向中小企业侧重
在赵昌文看来,中国经济经过了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到了结构调整与动力转换的新阶段,在产业的升级转型中,金融则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更多的并购重组的金融支持,而推进去产能的工作和国际产能合作,则需要多边金融机构发挥作用。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则需要发展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等。”
在金融对于双创的支持上,赵昌文则表示,目前很多地方推出的支持和引导双创的金融政策持续推进,在推进的过程中,应通过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与创新生态,更多地向中小企业侧重,让中小企业有更多机会成长,通过研发与创新,实现由小到大,“研发是把资金变成技术的过程,创新则是把技术变现的过程,整个双创的链条都是在制定金融政策时需要考虑到的。”赵昌文表示,从金融支持创新的角度来说,要更多地考虑整个创新生态,特别是对于中小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支持,这样就能够为新生的企业提供更好的助力,形成规模效应,更好地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
发力多层次资本市场 助力更多川企做大做强
“金融要发展,人才是重要的资源,可以看到的是,成都在如何留住金融人才方面成效显著。”徐洪才在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成都发展金融业的优势之一,就是院校众多,人才资源丰富。“一方面,在政府部门对产业的布局和规划下,金融机构能够清晰地看到成都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也就能够精准地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如此,金融机构以及高端金融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更容易在这里生根发芽。另一方面,成都营造了优良的营商环境,创新创业氛围浓厚,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更多机会。”
当前,成都正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也已建立起川藏股交中心、金交所、农交所、天府商品交易所等交易机构现有要素市场。徐洪才表示,除了进一步推动现有市场做大做强外,成都还应该充分利用上交所、深交所、新三板以及境外的资本市场平台,助力本土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将其输送到已有的资本市场中去,通过上市公司的并购、整合、重组,来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同时,鼓励产业与之配套的中小企业与上市公司进行合作。” 他特别强调,成都应在学习上海等金融中心城市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平台,实现差异化定位和发展。
对于金融应该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他建议,要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传统的商业银行要改善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金融机构要对企业量身定做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但是,仅有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是远远不够的。民营企业的融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愿意并且有能力的金融机构来提供相应服务,因此需要发展直接融资,尽力打造多层次资本市场。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要规范自身治理,学会换位思考,尽可能地满足金融机构在提供资金支持方面的要求,同时通过引进专业人才来提高与专业金融机构的沟通效率。”(记者 马玉宝 李艳玲 文/图)
原标题:成都创新创业金融论坛暨第四届产业与金融专题论坛昨日举行
相关新闻
成都创新创业金融论坛暨第四届产业与金融专题论坛在蓉开幕
苟正礼出席论坛并致辞
昨日,成都创新创业金融论坛暨第四届产业与金融专题论坛在蓉开幕,副市长苟正礼出席论坛并致辞。
苟正礼说,成都面临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创新型城市、内陆自贸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多重机遇,担负着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使命,处于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机遇下,成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启动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升级版,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重点打造国家级双创基地,积极为众多高新技术创新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与金融资本支持。
苟正礼表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金融市场是支持创新的重要平台。本次论坛以金融发展与创新创业为主题,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产业界人士通过研讨交流、凝聚共识,必将为产融结合和双创发展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吸引更多的国际国内金融创新资本、风投机构来蓉孵化,激活在蓉的创新创业种子,加速助推西部新兴产业与金融创新的双轮驱动。成都也将为广大金融创新资本、风投机构及创新创业企业、团队和个人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和创新创业环境。(记者 马玉宝 李艳玲)
相关新闻
四川平板显示产业高速腾飞引关注
第三届中国(西部)国际平板显示高峰论坛昨日举行
作为西博会专项活动之一,第三届中国(西部)国际平板显示高峰论坛昨日在成都希尔顿酒店举行。该论坛是国内平板显示行业四大论坛之一,自2014年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两届。本届论坛以“西部平板显示产业技术、市场及应用”为主题,围绕显示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和西部机遇,以及新型显示与物联网的融合发展等内容,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交通大学等业内专家、平板显示相关行业协会、基金公司以及平板显示全产业链企业共聚论坛,开启了一场平板显示行业的高端对话。
“在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我省把瞄准新型显示产业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头戏,逐渐形成了以成都、绵阳为基地的成绵平板显示产业集群。”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组委会秘书处秘书长、四川博览事务局局长郑莉则在现场表示,在2017年底前,我省在平板显示行业总投资将超过千亿元人民币,四川将成为中国产量最大、技术最领先的新型平板显示基地。预计2019年,全球超过四分之一的柔性面板将在四川诞生。
为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四川省设立了集成电路和信息安全产业投资基金。记者从论坛现场了解到,该基金的规模为100亿元,基金公司已经于今年3月31日正式成立,目前到位资金40亿元。
参与此次论坛的嘉宾也将目光投向成都,期待与成都建立更多的合作关系。
嘉宾专访
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
西部平板显示聚集区功不可没
我国平板显示的发展可谓“风景这边独好”,其中成渝为中心的西部平板显示聚集区“功不可没”。今天,我们更关注四川的平板显示产业的发展。自英特尔进入成都以来,微软、IBM、戴尔、仁宝、富士康等相继在四川建立了产业基地和研发中心,四川和成都平板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18年,我国液晶面板生产能力将达到世界第一,其中四川、成都的贡献后来居上。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征:
“一带一路”为四川平板显示产业带来机遇
互联网的发展其实是站在显示产业“巨人的肩膀”上,平板显示产业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四川的平板显示产业目前发展非常快、投资量也非常大,比如京东方就不断加大在成都的投资。四川的平板显示产业具备垂直产业链,当前的“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又将为其发展带来机遇,建议四川进一步加强上下游产业链的完善,抓住机遇不断发展。
SEMI(国际半导体设备与材料协会)中国区总裁、全球副总裁居龙:
期待与成都在核心技术上建立更多的合作
SEMI是一家全球高科技领域专业行业协会,把整个任务定位成整个电子信息产业、半导体产业的一个大平台。电子信息产业仅有大体量的投资量和产能是不够的,核心技术是关键。应该将目光放得更高远,关心新方向,包括新应用、新技术等。四川在整个电子信息产业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且成都高校众多,有人才优势,SEMI希望以后跟四川、跟成都在核心技术上加强合作。(记者 温珙竹 摄影 谢明刚)
相关新闻
德国专家:在成都我们打造了合作的成功样本
中德能效技术论坛昨日举行
作为第十六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德国主宾国活动系列活动中最后登场的压轴好戏——中德能效技术论坛昨日在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该论坛为促进中德双方在能效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与经验交流,推动两国节能低碳发展,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德能源与能效合作伙伴框架下活动,由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四川博览事务局、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德国能源署主办,分为建筑能效、交通领域能效、工业能效、用电能效及可再生能源四个分论坛,共有来自中德双方各领域的资深专家、相关部门和企业300余人参会,并进行了互动交流。
从房屋的隔热通风用水,到交通出行的能源消耗和排放,再到废弃物处理的能源再利用……尽管能效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说起能效这个词的时候,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工业。
“工业经济占能源消耗的44%,根据德国的发展经验,我们认为在能源效率方面,高能效和高增长是可以并驾齐驱的,但为此必须通过创新来提高能效,必须优化整个生产体系,必须有国家层面的行动计划。”德国经济和能源部处长Hartmut Versen博士说,目前,德国和中国在工业发展、节能低碳领域都制定了专门的国家政策和发展目标,其中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为双方的合作提供了更多可能和机会。他进一步表示,对企业来说目前要面临的挑战是缺少信息、管理团队中没有能源专家以及融资和摊提的计算问题,因此建议他们能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加强能源审核、能源管理标准,在公司内部培养能源经理、建立企业的能效网络,计算包括系统维护在内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优势等等。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高级项目经理尹玉霞则以成都经开区为案例,对建立可持续工业园区进行了介绍。她说,成都经开区中德国际合作项目是中德两国开展的能源政策和能源效率打捆项目中以开发区为主体的首个项目,包含园区服务平台、产业共生、能效服务网路三个专项,分别对应园区信息流、物质流和能量流。一年来,企业每年节约能耗费用1030万元、电780万度、天然气62万立方。“这是中德能源与能效合作伙伴项目中非常成功的一个样本,目前我们已经把这一经验推广到了南京等地区,也在寻求和成都进一步合作的机会。”(记者 尹婷婷)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