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成都市与北航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2020年10月15日 10阅读 来源:成都日报 2016/8/31

昨日,成都市人民政府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蓉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副省长朱鹤新,市委书记、市长唐良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惠彬出席签约仪式。

签约仪式上,成都市人民政府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成都天府新区、新都区、彭州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七一九工厂、西华大学分别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为深入贯彻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进一步发挥优势,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的交流合作,按照成都市与北航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拟投资114亿,全力打造“一体两翼”的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

唐良智在致辞中说,今天成都市与北航正式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是推动四川、成都军民融合发展的一件大事,是推动成都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西部科技中心的一件大事;必将加快天府新区和成都科学城建设步伐,加速提升相关区域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强成都推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军民融合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当前,成都正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化大都市,面临着一系列历史机遇,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航空航天产业是成都的优势产业之一,产业基础雄厚、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希望北航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培养、创新研究、产业转化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优势,推进在蓉项目加快建设,尽快产生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并尽快转化为产业成果。我们将为北航在成都发展提供一流的政策环境与便捷的政务服务。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双方合作可持续发展,加快把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建设成为北航在西部的技术创新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国际合作基地,努力打造校地合作典范。

徐惠彬在致辞中说,成都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优越的产业投资环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提高,正快步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双方立足于“军民融合”,在科技、人才、产业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将为北航和四川省、成都市提供更大的合作发展空间。北航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成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空天数据、航空特种功能材料、航空发动机、微纳电子、智能制造、仿生智能界面材料等重点领域,全力建设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汇集和培养一流人才;同时将与在川的优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引育人才,开展尖端科研创新和重大技术攻关,促进高新成果转化和转移,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助力成都打造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服务成都产业结构升级。

签约仪式前,唐良智还会见了张军、徐惠彬等一行。

两院院士房建成、刘大响、江雷、王华明,省市领导罗强、陈光浩、许州、朱志宏、刘仆、王波、苟正礼、杨林兴,市长助理韩春林,市政府秘书长张正红出席活动。 (记者 钟文 摄影 张全能 王若冰)

相关新闻

7个项目 签约总金额114亿元

成都市北航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昨日举行

为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的交流合作,促进地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发展,昨日,成都市北航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成都天府新城会议中心举行。据悉,此次签约项目共7个,签约总金额114亿元。其中,天府新区项目共投资百亿元,一期共计投入50亿元打造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新都和彭州项目共投资7亿元以上。

根据协议内容,将充分发挥成都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西华大学等四川省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区位、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全力打造“一体两翼”的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

据悉,“一体”即北航与成都天府新区合作,总共投资百亿元,一期投入50亿元,采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业发展、国际交流”四位一体的合作模式,重点打造包括北航创新研究院、北航创新科技园、北航成都研究生院、北航天府国际交流中心在内的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

“两翼”即建设北航成都航空动力创新研究院(蓝色动力硅谷)和北航成都航空发动机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额可达7亿元以上。北航与彭州市、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七一九工厂合作,建设北航成都航空动力创新研究院、大学科技产业园,以共同开发、共享成果为原则,以先进航空发动机技术研发与制造为核心,开展多领域、多方位、多层次的政产学研用合作,加快促进相关科技成果就地向军工核心能力和现实生产力转化。北航与新都区将在“成都航空发动机联合创新中心”合作基础上,围绕打造国内一流的航空产业园的目标,建设北航成都航空发动机产业基地和创新创业特色科技园。打造国内一流的航空发动机产业基地、航空发动机型号任务主要承载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验区。

此外,北航与西华大学还将开展“1+1”全面合作,双方以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建设为契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政策号召,充分发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西华大学在科研、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在师资引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全力支持西部教育水平发展提升,提升两校的综合办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记者 杨彩华)

深化校地协同创新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力争到“十三五”末,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500亿元

随着成都市北航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成都将进一步深化校地协同创新,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据介绍,按照“军民融合、央地合作、转型升级、集群发展”的思路,我市已经编制完成《成都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军民融合发展方向:以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大力促进军民优势资源双向流动、相互转化。

未来,成都将按照《规划》提出的“1234”总体发展思路,力争建成“成都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打造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力争到“十三五”末,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500亿元。

航空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四 部分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作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的主要承载区域,成都在航空、航天、信息安全、核能及核技术应用、军工电子、机电装备和材料等工业领域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集群,具有较强产业实力。

航空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四,在整机(包括无人机)及发动机研发制造、大部件维修、航电产品研发制造等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信息安全产业规模与北京、上海、深圳同处国内第一方阵,在部分领域已达到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具有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独特的军工资源优势。

同时,成都拥有高校53所,国家级科研机构30家,国家级研发平台67个;拥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3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拥有各类人才约389万人,两院院士34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69人,全市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人才资源丰富。成都还聚集了电子10所、29所、30所、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中航工业燃气涡轮研究院等军工科研院所,拥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人才资源支撑。

成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 推进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

据介绍,《成都市军民融合产业2016年度行动计划》已出炉,全市正在加快落实职责,完善组织架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也将由市级财政出资5亿元,逐渐放大到20亿元的规模,以促进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建设、成立军民融合产业协会,扎实推进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

在构建“1+N”军民融合产业园区方面,我市将在成都天府新区直管区设立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规划发展全市军民融合创新基地和产业综合区,突出“1”的创新引领、新兴产业聚集的功能,打造我市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核心区,培育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高地;围绕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着力建设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地和特色园区,形成创新引领、布局合理、多园支撑、各具特色、协调推进的产业发展格局;以天府新区为核心,高新区、经开区、新都区、青羊区、双流区、彭州市、简阳市等区(市)县为“1+N”实施区域,条件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目前,我市先期启动并完成包括天府新区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新都区军民融合航空产业基地、彭州市军民融合航空动力产业园,双流区、高新区、青羊区、金堂县的航空产业园建设方案也已完成。成都市承担的六个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工作,如飞机整机产业基地、核动力产业基地、中国电科(成都)信息安全产业园基地、“银河·596”产业基地、西物所双流基地和航天高技术产业园基地都在有序推进中。

建立军地部门会商制度 打通军民融合创新通道

“军民融合涉及工业、科技、军事和教育等诸多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存在军工和民用企业管理机制体制不同、体制机制和技术不能很好融合等情况。”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重点以《规划》为指导,全面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区(市)县的协调合作,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按照“着力打通军民深度融合创新通道”的要求,我市还提出系列政策扶持体系,其中政策支持重点方向有引导“民参军”机制创新、“军转民”开放创新、促进资源共建共享、搭建平台和载体、支持创新产品市场开拓、培育融合新动能等。

为加快推动军民融合体制创新突破,我市将在军工投资体制、“民参军”机制创新、知识产权解密和转移转化等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政策支持;建立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组建军民融合产业协会,搭建军工成果交易和军转民项目发布、军民科技创新等平台,推进军民两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面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促进我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同时,还将进一步完善军地协调机制,在组建军民融合产业协会的基础上,利用协会这个平台进一步建立完善军地部门会商制度,适时召开专题会议,通报重大情况,在保证国家秘密安全的前提下,建立起军地信息定期共享通报制度,理顺军地信息交流渠道,推动军民深度融合。(记者 杨彩华)

新都区:配套企业积极对接 加快建立航空产业联盟

新都区正加快建设成都航空产业园,并以此作为军民融合发展的承载平台。据新都区经信投促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航空产业园位于该区石板滩镇,未来将着力打造成为国内顶尖的航空发动机研发中心、航空产业配套基地和国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验区。

在建设成都航空产业园方面,新都区已经编制了9平方公里的航空产业园初步规划,首期5平方公里已经启动,24亿元的整体城镇化建设专项贷款也已经获得审批。为了加快建立航空产业联盟,新都区还梳理了航空发动机配套企业71家,并已经和6家核心配套企业进行了对接,现已签约了1家。

随着先进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的签署,将进一步助推新都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记者 杨彩华)

彭州市:加速构建军民融合 航空动力全产业链布局

依托五七一九工厂军工企业技术、资源、产业聚集等优势,彭州市在丽春镇规划了总面积12.1平方公里的彭州航空动力产业功能区。据彭州航空动力产业功能区管理委员会主任陆敏介绍,彭州市丽春镇作为国家级再制造的实验基地,也是我省的军民融合基地。通过此次签署协议,打造“中国蓝色动力硅谷”的目标将加速推进。

据悉,为了推动军民融合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带动工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打造省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产业园为目标,彭州市努力打通军民深度融合创新通道,加速构建“研发—试验—制造—维修—再制造”的军民融合航空动力全产业链布局。

为了加快功能区产业聚集,彭州市不断强化项目招引。目前,总投资6.1亿元的泰资科技再制造产业基地项目已建成投产;总投资25.1亿元、共9个子项目的5719工厂航利产业园项目中有2个项目和总投资3.17亿元的增材科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均已开工建设;总投资10亿元的涡轮发动机关键部件制造与修复项目也即将在8月动工建设。此外,还深度洽谈了泛航空文化博览园、直升机综合运营等15个总投资达79.7亿元的优质项目。(记者 杨彩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