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两栖爬行动物学泰斗赵尔宓逝世 享年87岁

2020年10月15日 10阅读 来源:成都日报 2016/12/27

“在我去世后的丧事一切繁文缛节全免,不收礼金,不给大家增加麻烦,待后事处理完毕后,再通知单位及各位亲朋好友。正如轻轻地来一样,也悄悄地离开。”

记者昨日从四川大学了解到,我国著名的两栖爬行类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赵尔宓因患多种疾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12月24日13时44分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7岁。

赵尔宓院士从教50余年,一生醉心于动物学研究,尤其是为两栖爬行动物分类学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他身为我国首批入藏考察的两栖爬行动物学者之一,首次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希壤采到眼镜王蛇,将其分布范围向北推移了4个纬度,被学界公认为这是亚热带动物沿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水汽通道向北扩散的证据。他描述和命名了38个两栖和爬行动物新种(或亚种)和2个两栖动物新属,并与美国学者Kraig Adler合作编著的《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是全面系统论述我国661种两栖和爬行动物的第一部专著,被国际著名的两栖爬行动物学家俄罗斯科学院院士Ilya Darevsky、美国科学院院士David Wake评为“里程碑之著”……这位德高望重的学界老人追求真理的执着和勇气更是让后辈敬佩不已。

带领学生不畏艰险 首次成功获取中国林蛙地模标本

“赵先生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一向十分严格,但他教学作风民主,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总是尊重每个人的学术见解和意见。”昨日上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赵尔宓院士生前学生兼秘书、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师杨军脑海里浮现出追随恩师14年间的点点滴滴,泪水也止不住地流了下来。“赵先生是我攻读博士时的导师,从02年读博开始,之后我成了他工作中的秘书。他把我领上了一条崭新的路,为我打开了一扇光明的窗。他是我的恩人,对我有再造之恩。”

“赵先生的拼搏精神,是我终生难忘的。”杨军感慨地说,“拼搏”是赵尔宓院士一生的座右铭,他从事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50余年来,一共发表论文140篇,主编、编写学术著作40种。“赵先生还以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在两栖爬行动物学领域独辟蹊径,开荒造田,推动了新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还有让我终生难忘的,是先生宽广的视野以及非凡的勇气。”据杨军介绍,2005年年初,赵尔宓院士带着几名学生来到西安市周至县寻找中国林蛙标本,此标本在之前一直没有被学界专家所找到。“先生提前就为同行的学生制定了详细而周密的工作计划,并亲自带领学生登高山,入丛林。正是因为在先生所具有的这种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的感召下,他们一天的时间内便成功获取了之前从没有人找到过的中国林蛙地模标本,这让业界对中国林蛙的生活方式及与其环境的适应等方面的研究从此了如指掌。”

严谨治学诲人不倦 学生同事追忆先生尽显不舍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为人正直艰苦朴素淡泊名利,为师严谨造诣深厚诲人不倦”……昨日,四川大学师生纷纷献上挽联和悼念文章,追忆这位可敬可爱的老师。

“今年国庆节我还拜访过赵先生,当时老师精神还很好,与我聊了许多,不曾想两个多月过后竟驾鹤西去。”在位于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的该校生命科学学院门前,赵尔宓院士生前学生孙先生告诉记者,“纵观先生一生,虽经历过各种风雨,但他仍真诚地做人做事,坦诚地表达观点。以豁达的心胸面对起起伏伏,不为压力所困扰,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十分值得咱们后辈学习。”

“先生的离去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勤于工作、学识渊博、和蔼可亲的好老师,一位精于科研、不断进取、成就斐然的好同事、好学者,一位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共同奋斗的好同志。”该校生命科学学院张教授表示,“我们一定会学习他严谨治学、顽强拼搏、刻苦钻研的精神,继续完成赵先生不懈追求的未竟事业,不断努力,发展、完善我校的两栖爬行动物学学科建设。”

书面遗嘱丧事全免 先生遗体已经火化

赵尔宓院士的女儿在给学校的信中写道:遵照父亲生前留下的书面遗嘱以及多次给我们的口嘱,“在我去世后的丧事一切繁文缛节全免,不收礼金,不给大家增加麻烦,待后事处理完毕后,再通知单位及各位亲朋好友。正如轻轻地来一样,也悄悄地离开。”

据了解,赵尔宓遗体已经火化。其女儿表示,“我们衷心感谢生科院各位领导和师生在父亲有生之年,对他在工作中的支持和帮助,在他晚年和生病住院期间对他的关心和照顾。这也是我们的父亲生前经常念念不忘的。我们崇敬亲爱的父亲对生命的豁达!亲爱的父亲是我们的榜样,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记者 王李科 摄影 马丁)

原标题:两栖爬行动物学泰斗赵尔宓逝世,享年87岁。他推动了新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他交代“待后事处理完毕后,再通知单位及各位亲朋好友”——正如轻轻地来 他也悄悄地离开

新闻链接

赵尔宓院士195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原华西大学)生物系,1962年起在原华西大学校长、导师刘承钊教授的指导下,从事两栖爬行动物分类学研究,1965年调到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历任研究室主任,生物所副所长,研究员。1983年应邀担任世界两栖爬行动物学会执行委员。1987-1988年应中美学术交流委员会邀请赴美国康奈尔大学作访问教授,被选为美国Sigma Xi自然科学荣誉学会会员,1991年应聘为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客座教授,同年还应聘为IUCN中国爬行两栖动物专家组主席。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亚洲两栖爬行动物学会副秘书长,美国Sigma Xi自然科学荣誉学会终身会员,美国加州科学院荣誉院士,德国Salamandra杂志编委等职。曾当选为第六届四川省人大代表,第七、八两届全国人大代表。

赵尔宓院士从事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50余年来,发表论文140篇,主编、编写学术著作40种,他主编、合编的专著《中国蛇类图谱》《中国动物志》《中国两栖动物地理区划》《中国动物志》爬行纲二卷(蜥蜴亚目)、三卷(蛇亚目)、《中国蛇类》等学术著作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爬行动物分类方面的研究成果。他主持创办了《四川动物》《两栖爬行动物学报》等期刊、丛书4种,描述和命名了38个两栖和爬行动物新种(或亚种)和2个两栖动物新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