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搭建大数据平台 “天府微环保”上线试用

2020年10月15日 10阅读 来源:成都日报 2016/9/1

自进入大数据时代以来,各行各业或多或少都在运用大数据思维,以探寻朝信息化方向深入发展的道路。今年3月,环境保护部下发了《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明确要通过大数据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大数据”和“环保”成了关注热点。如何把二者有效结合?如何发挥大数据力量,让环境保护工作变得更加“智慧”?如何建立环保大数据的长效机制?对此,市环保局作了思考。确定用大数据思路发展环保信息化,市环保局在当时走在了全国前列。从前期撰写方案到整体设计,再到方案正式实施,经过一年多基础设施的建设,今年上半年,我市环保系统大数据平台建设基本完成。而在怎样高效利用大数据服务环保业务管理工作方面,市环保局又进行了新的探索……

点开APP,类似于微信的界面出现在手机屏幕上,通过“待办事项”可以分配和接受工作任务;点击“公众号”可以看到各业务部门的最新消息;“应用”代替“朋友圈”的位置,其中大气管理、水环境管理、环评管理等各大项目的数据分门别类、排列整齐,而每个大项下又分为许多子项目,以方便使用者查看各种具体数据……这就是“天府微环保”,有了它,即可实现无纸化办公、“掌”握环保数据,甚至实时进行对重污染天气的应急调度指挥。近日,记者从市环保局获悉,作为基于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开发的移动新平台,“天府微环保”APP已上线试用。

现如今,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已成为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按照以信息化服务业务系统,业务系统向信息化靠拢的原则,市环保局根据自身情况,成功探索出一条新路径——打破数据壁垒,整合各业务部门数据到大数据中心平台,形成应用。而要实现数据与使用终端的交互,最终服务环境管理与决策,则需另辟蹊径。“天府微环保”正是这样一个突破口。记者近日前往市环保局信息中心,探访其“幕后台前”的故事。

幕后

发挥“底盘”作用

大数据平台做“军师” 指挥天气应急

近年来,信息化建设成为我市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在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的背景下,环保大数据建设的地位显得尤为突出。“大数据平台相当于全市整个环保系统的‘底盘’,各业务部门的相关数据可以在上面进行流通和交换,以更好地支撑我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市环保局信息中心主任彭理谦谈道,今年上半年,市环保局初步完成了数据中心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基本建成了大数据平台。

“大数据平台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对重污染天气的应急调度指挥。像‘军师’一样,数据平台可系统地收集相关大气数据,展现可能的数据趋势,从而给决策者做出相应的应急处置提供客观判断依据。”彭理谦向记者介绍,这种数据预测贯穿于应急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整个过程。事前,数据平台会对应急状况进行一个预估,依据历史数据积累,显示当时数据是否达到需要启动应急处置预案的条件;在事中,该平台则可以提供数据参考和支撑,帮助相关专家及工作人员作出更准确的判断,是否启动应急预案、启动几级预案;而在事后,还会有个反馈机制,以数据来说明,应急处置工作的效果。

“‘大气行动计划’是大数据平台的核心系统。目前,我市在重污染天气预警预测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利用大气监测站点数据、车流量数据等,用大数据模型可以预测出以1平方公里为单位网格的空气质量,而预测准确率可以达到80%,为重污染天气的预警预报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彭理谦说。记者了解到,大数据平台可全面展现大气污染相关的各类数据,为指挥调度者下达措施提供参考,同时对任务的协作执行跟踪管理、执行效果的趋势进行分析与评估,对大气防治相关措施进行积累和修正。下半年,大数据平台将继续为重污染天气应急演练、环境应急指挥演练提供保障。

除了“大气行动计划”外,该平台还包含了“数据共享”“大数据模型”“综合会商”等9大系统。彭理谦介绍说,这9大系统有机融合,共同支撑其环保信息化的建设。而这次采用自上而下的构建形式,就避免了以往自下而上所产生的数据参差不齐、数据割裂、不系统等问题。从制度保障到资金投入,到基础条件支持,再到推动破除业务数据壁垒,市环保局从上到下,反复强调该项工作的重要性。下一步,市环保局信息中心会不断完善大数据平台这个“底盘”,让更多更丰富的数据在上面发挥作用。

台前

搭建交互平台

“天府微环保”上线 一手“掌”握大气数据

有了大数据平台作“幕后”支持,如何让它在“台前”发挥作用成为市环保局思考的关键问题。在更方便快捷地分享数据,实现数据和环保工作者的交互,让它发挥最大作用服务环保管理和决策的需求下,“天府微环保”APP应运而生。据了解,“天府微环保”是市环保局重点打造的内部工作移动门户,有了它,大气环境管理、水环境管理、生态农村管理等,便尽在“掌”握了。

在市环保局信息中心技术人员隆仕军的演示下,记者看到,点开“天府微环保”APP,类似的微信界面出现在屏幕上,“微信操作简单、广为人熟悉,因此我们就想开发一个与微信使用习惯类似,并可以实现环境管理功能的APP。在‘待办事项’里,我们可以电子签发文件,看到群公告,分配和接受工作任务;在‘公众号’里,可以看到各业务部门的最新消息;‘应用’则代替‘朋友圈’的位置,其中分为大气管理、水环境管理、环评管理等各大项目,每个项目下又有许多子项目。目前,已有全市22个市环保局处室和直属单位的业务数据,及181个子项目数据模块。”

“以往当应急事件发生时,指挥者可能需要在指挥中心待命,根据数据变化随时作出工作调整。但是有了‘天府微环保’,指挥者可以直接在手机上看到数据的实时变化,并通过这个系统,向相关工作人员下达指令。而工作人员在接到指令后,也会立即执行,并通过如拍照上传等方式,将执行结果反馈给指挥者。”隆仕军告诉记者,“天府微环保”就相当于一个交互平台,可以更直观、快捷地把数据传送给使用者,实现使用者对数据的一手“掌”握,帮助其对环境要素进行查询、分析和研判,“比如,从数据反映出,某片区大气中某一主要污染物浓度较高,那么我们就把可能产生这一污染物的工厂布局到其他片区。以后,这样的人为经验也可能固化到软件中,像‘攻略’一样,可以在产业布局、交通指挥等方面发挥作用。”隆仕军说。

记者了解到,“天府微环保”每一个业务小功能的实现,都是得益于背后强大的数据中心的支撑。以“天府微环保”的推出为机遇,市环保局先后召开多次会议,推动数据整合工作。在使用中,信息中心也会根据具体操作者的需求,开发软件以囊括更多数据和功能。目前,将近80%的环保数据已经收入数据中心,包括环境管理的历史数据和静态数据。在信息化可能主导业务的未来,“天府微环保”将成为品牌,服务我市环境保护工作。

结合

凝聚先发优势

以数据为中心 形成长效机制

据了解,早在2014年,市环保局就发布了《成都市环境保护局信息化建设工作管理办法》和《成都市环境保护局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实施细则》,在制度上建立起保障。而在顶层设计中,市环保局也在建设之初就提出了“1+1+N”的框架体系,即建设1个环保私有云、1个环境大数据中心平台和N个业务系统。2015年已经完成环保私有云建设,今年上半年也初步完成数据中心建设。

“‘天府微环保’是基于大数据来运转的。数据就像是做饭用的原材料,柴米油盐、蒸煮煎炸就是对数据原料的加工,而整个过程都在一个工具平台上实现。经加工后的数据,就是一道精致的菜品,其中包含了整个加工过程的价值。我们看到的数据产品也一样,从生产、收集、加工到形成产品,一系列过程都折算成价值体现在数据上。以数据为中心,我们的大数据平台才会持续发挥作用,信息化建设也才能形成长效机制。”彭理谦告诉记者,数据中心的建设是基础,最终也要服务于业务应用,服务于环保信息化。据了解,根据市环保局规划,所有业务应用和数据应用所需的数据必须来自于大数据中心,但开发建设权限既可以是业务部门也可以是信息中心。

这就像给各业务部门搭建了一个平台,全市环保业务部门的数据都在这个平台上得到整合。“各业务部门只有数据应用开发的权利,而开发过程中所需要的数据只能由大数据中心提供。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各自为政的局面,打破了各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市环保局信息中心副主任闫文生告诉记者,搭好台让各业务部门“唱戏”的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各业务部门的专业性和主动性,保障环境大数据的流通无阻,相应地,这对环保工作效率的提高也是大有益处。

闫文生介绍说,通过“天府微环保”这个窗口,大数据可以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对于分管领导、处长等环境管理人员,它可以根据级别界定职能,帮助他们开展环境管理工作。比如,分管领导能够查看分管处室或领域的任务、数据汇总分析情况,处长可以查看部门和下属管理单位的工作执行情况和数据情况。 而对于决策者来说,它会提供比较完备的数据产品,让决策者实时了解环境管理进程。例如可以了解成都空气质量达标考核天数与趋势分析、成因与成分分析、污染源解析、城市排名等,了解水污染防治任务执行达标考核等情况。未来,我们希望全市的环保工作都离不开‘天府微环保’,而它也会对改变整个的环保工作模式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记者 缪梦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