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创新治理“门前三包” 每月通报最好最差街办

2020年10月15日 10阅读 来源:成都日报 2016/9/2

全市试点开展“门前三包联户联勤”

记者昨日从市城管委获悉,《加强和改进“门前三包”工作的通知》和实施方案已正式印发。通知中不仅明确包括区(市)县政府在内的19个单位的责任分工,而且建立了“门前三包”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在中心城区评选出“门前三包”工作推进最好、最差街办(各三名),在市级主要媒体通报。

“门前三包”责任分工包括了各区(市)县政府、市城管委、成都传媒集团等19个责任单位。其中,各区(市)县政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应成立“门前三包”推进办;其他各行业部门均由所属的责任部门来进行协调。将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通告全市“门前三包”工作动态,部署工作,协调重大事项。市“门前三包”推进办将会同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定期对各地各部门“门前三包”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落实“门前三包”责任监管不力、工作措施不到位、行业内辖区内反复出现问题多、严重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秩序的,要按照《成都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问责办法》等有关规定启动问责程序,严格追究责任,并与年度目标考核挂钩。

在实施方案中,将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文明劝导活动,在全市试点开展“门前三包联户联勤”(十户联勤)工作,分层、分级提取一批有特色、能服众、可借鉴的管理创新经验,逐步扩展和延伸试点范围,“每个街道办都要选择一条街道作为试点。”市城管委市容秩序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还将针对违反“门前三包”的行为开展专项治理,把宣传教育、文明劝导和行政处罚有机结合,刚柔并济,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的水平。

“门前三包”考核成绩将纳入市城管委市容秩序月考核;同时,在中心城区和高新区评选出“门前三包”工作推进情况最好、最差的街办各三名,在市级主要媒体上进行通报;“曝光不是目的,‘门前三包’责任的落实贵在坚持,常抓不懈才能形成长效常态化机制。”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李霞)

相关新闻

创新探索商户自治 破解“门前三包”履约难题

“城市三分建七分管”。人民城市人民管,一座城市,最好的管理是人民自主参与的管理。近年来,为了调动民众参与的热情,成都执行了最严“门前三包”制度。然而,长效、常态的效果并没有得到保证,商家与执法人员之间的对立关系也始终没有得到彻底改善。

今年以来,为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化大都市,成都各地以“文明成都、共建共享”为主题,创新探索商户自治,发挥商家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重点推进“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发动商家和居民共同来维护街区的环境卫生和市容秩序,确保城市干净、整洁、有序,促进城市形象和品质全面提升。一种城市管理共建共管共享的氛围,正在成都形成,并扩散到每个角落。

商家自己管理,成都的一些街道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青石桥花鸟市场清爽整洁、秩序井然;郭家桥北三街的商家、居民们,抱怨少了,投诉少了,更多的是微笑与谢意;温江柳城街办光华社区的商圈里,再也没有因为促销范围的问题而吵翻。而这些街道的变化,仅仅是今年以来成都商家与民众参与城市管理的一个缩影。

A ?青石桥花鸟市场

架行业协会桥梁 解商家自治难题

锦江区督院街办引导,助花鸟市场走出经营困境

曾几何时,青石桥花鸟市场作为市区内最为集中的花鸟鱼宠市场,是成都人都喜欢逛的地方,知名度和交易量十分火爆。然而,近年来,它的风光却已不再——“以前常来,但是最近几年这里脏乱差,污水横流,遍地垃圾,有时都没法落脚。”面对这样的困境,锦江区督院街办引导商家成立行业协会,解决商家自治的难题,探索花鸟市场走出经营困境的道路。

“门前三包”陷困境

街道引导商家成立行业协会

青石桥花鸟市场是上世纪80年代自发形成的市场,沿街小商铺约有300多家,商户多、店铺小。随着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商家们争夺客源的方式变成了“出摊占道经营”。“你出来一尺,我就要出来一丈。”描述起当时的情景,一水族馆魏老板说。“我们在的时候,商家就收回去,前脚一走后脚又摆出来了。”督院街道相关负责人说起这些,满脸的无奈。而商贩们则一边表示生意难做,一边认为城管断了他们的生意,抵触情绪不断蔓延,人行道越变越窄,环境脏乱差日益严重,周边居民投诉不断。

今年初,街道社区多次组织召开街道、社区、交通等部门参加的恳谈会,自上而下引导商家成立了青石桥花鸟市场行业协会。今年3月,《青石桥花鸟市场行业协会筹备公告》发出。“一开始,并不是所有商家都愿意响应,我们一家一家争取支持。”协会秘书长白正锋表示。如今,协会会员已有270户商家,覆盖率达90%。记者了解到,协会成立后,约定商家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引导商家规范经营,强化商家自律管理。为了提升“门前三包”的履约率,由街道办、居民代表、协会组成考核小组,对临街商家“门前三包”进行考核,排名靠前的商家门前悬挂“门前三包”流动金牌,获得劳保用具奖励,连续两月排名靠后的商家门前则挂“门前三包失信商家”流动黑牌。

环境明显有改观

实现产业环境转型升级

如今的青石桥,人行道宽了,街面干净了,处处都有鸟语花香,商家们正相互监督着彼此的履约行为,这里的环境日益得到改观。协会在协调、约束商家开展自治的同时,助推商家转变粗放型经营模式,拓展业务平台,实现商家业态和城市管理双转型升级。

督院街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协会经过广泛协商,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了线上购物,实现了“互联网+”。这对于大多数商户来说,无疑是“及时雨”。“近年来,我们销量受网络冲击太大。”生意萧条,商户们自己也在分析原因,环境差肯定也是一个原因。看着环境一天天变好,又听说以后可以网上销售,魏老板仿佛又看到了以前生意繁荣的景象,“多了个渠道销售,当然好。”

记者了解到,通过搭建这样的平台,青石桥花鸟市场的影响和业务都将有所提升,这里的店铺将逐渐转变为展示店、体验店,进一步带动城市管理转型升级。不仅如此,通过开展“最美庭院绿化、最美阳台绿化”等系列主题活动,商家与居民形成了良性互动。在这里,商家、居民都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周边环境品质有效提升。此外,这里还将建立花鸟虫鱼观赏区、科普知识宣讲区、科普主题沙龙区等,向文化旅游产业转变,形成“产业+旅游”的特色街区,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B ?温江区柳城街道光华社区

从“聊吧”到“联合会” 8商圈共治城市管理难题

光华社区创新城市管理,形成共建共管良好局面

在温江区柳城街道光华社区,有珠江商场等8个商圈、1000多个商家。以前,涉及城市管理方面的事情,这1000多个商家总是状况百出,网格管理员每天疲于应付,收效甚微。今年4月,8个商圈成立了自治联合会,一个个城市管理问题迎刃而解,一种共建共管城市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

“聊吧”萌芽商家自治

专治城市管理“老大难”

在光华社区,每家每户都有一张社区联系卡,卡上第一个联系人便是社区书记。曾经,社区书记的电话总是响个不停,“不是这家的拖布不拿进去,就是那家那样摆挡了他们家的生意。”同样,28个网格管理员每天都在疲于奔命,精力无法兼顾,“对于城市管理问题有人投诉就管,无人投诉就不管。”长此以往,城市管理处于疲弱状态。

“诸多问题的背后,根源是沟通不畅。”光华社区书记告诉记者。于是,社区便把这些人都请到“聊吧”(社区办公室旁的一个茶室)坐下来摆,然而一些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社区发现,这些得不到解决的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点,“促销活动、停车占道等问题。”涉及这些问题,都要把商家找来协商解决。久而久之,“聊吧”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渠道,商家的自治模式慢慢萌芽。

为了减轻网格管理员的工作量,今年4月,社区探索成立街区自治联合会,把1000多个商家分成8个商圈,网格管理员只需要管理商圈负责人和物业公司,然后进行监督即可。“联合会里,只有秘书长由社区工作人员兼任,会长是由商家选出来的。”如今,一遇到什么问题,大家就拿到联合会来讨论、协调。珠江广场的路面烂了,停车不方便,老板拿出40多万元把路修好;哪个商户要搞周年庆的促销活动,大家协商集中摆在哪些位置……自治联合会成立后,商圈管商家,商家互相监督,以前的老大难也解决了。

2条到10条

自治考核细则逐条增加

然而,探索引导商家自治的道路并非“一路平川”。由于要让商家真正自治起来,就必须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达成共识。于是,今年4月,社区引导联合会成员制定了自治联合会的考核细则。“一开始,这些考核细则只通过了2条,可以保证无烟头无果皮,不乱搭乱建不摆摊设点等等。”社区书记告诉记者,其他的,他们还是觉得不关他们的事。

社区引导商圈坐下来讨论,达成共识。两个月里,大约经过10次“聊吧”这样的大讨论,考核细则就在这样的讨论中一条条地加了进去,“比如不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文明劝导等等,都是在后来加进去的。”6月时,考核细则已经增加至10条。记者梳理发现,这10条细则中,除了囊括了“门前三包”的内容,还增加了绿化、噪音、配置、文明劝导等内容。社区书记介绍,以后可能还会增加一些内容,这就要由商家自治的程度而定。比如商店雨棚、狗狗便便箱等,虽然当时有商家提出来,但没有形成共识,最后没有成为细则之一。反观这样一个增加细则的过程,也是商家在慢慢向联合会靠拢的过程,商家自治也正在形成一种聚合力。

根据这些细则,商圈与商圈之间,每两个月进行交叉检查打分,打分结果将在社区微信平台进行公示。同时,微信平台上还增加了市民监督城市管理,直接投诉的渠道。

C ?望江街道郭家桥北三街

创新探索“门前三包” 十户联勤商户自治

商户与执法人员之间的关系由对立转化成为协作

“王姐,扫把还是拿进去嘛……张哥,遮阳篷收一下哦……”今年夏天的早上,在武侯区郭家桥北三街上,总是能听到商户赵康斌、任其等四个人,提醒周边商户履行“门前三包”的喊声。如今,这条街上出摊占道、乱堆杂物、乱停放车辆等影响市容秩序的现象少了不少。

记者了解到,今年4月开始,望江路街道在郭家桥北三街试点“门前三包”十户联勤的商户自治模式,市容秩序有了较大提升。

民主选举组长

自查自纠 工作越做越轻松

几年前,毗邻府南河支流(火烧堰段)的郭家桥北三街,水流缓慢,一到夏天就散发出阵阵恶臭,人人路过都掩鼻疾行,“又脏又臭。”在郭家桥农贸市场做生意多年的商户陈先生连连摇头。而今,这条街道不仅宽敞干净、树木葱茏,连沿街的店铺也收拾得整整齐齐。脏乱差变身洁净美的背后,是街道办和商户们为共同提升街区品质所做出的努力。

记者了解到,街道办引导街区沿线商家,以10户左右为单位,成立了联勤小组。“就是把一条街的商家划分组团,形成以组为单位的团体,以互相监督、互相纠正的方式施行商家自治管理。”望江街道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3月,街道办将商家、社区、协管和城管科工作人员召集起来,商定管理办法。经过多次讨论之后,具有针对性的“十户联勤”制度出炉。按照区位因素,将郭家桥北三街48户商家组团划分成了4组,每组9—13户商家。“小组内的商家在责任区的环境卫生、市容秩序及绿化设施等方面互相监督,互相纠正。”联勤小组2组组长任其告诉记者,他每天要时不时提醒这个小组的13家商户,在保洁、秩序等方面的不足,同时做好新入驻商家的沟通联系和工作引导。

四级考评督查

体系将逐步向临街推广复制

记者了解到,在“十户联勤”制度推行不到一个月,很多商家就从最开始的干劲十足变得埋怨颇多,“有的嫌麻烦,认为自己店里的生意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顾及店外的环境卫生……”

面对大伙的埋怨,街道办和小组长们绞尽脑汁。“小组之间开展评比活动,哪个做得好,就给他颁奖。”一张表,33个小项,街道办、社区、环卫公司及联勤小组,四方共同抽查打分,形成四级考评监督体系,“联勤小组每日自查、社区每日抽查、环卫公司每日抽查、街道每周巡查。”该负责人介绍,根据考评结果,每月评选出前三名商家店铺授予“门前三包”星级流动红旗,并给予物质奖励,同时对差的进行曝光、处罚;同时,每季度末,将总体考评结果(最佳和最差分别四户)于社区公示栏进行公布。“小组间竞争,充分激励了商家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该负责人表示。

同时,郭家桥北三街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管理,外包给市场化公司,“路段内保洁问题、治安问题和协管问题,都与公司的绩效挂钩,将环境管理效率最大化。”街道城管中队、社区服务、联勤小组自治相结合,形成合力,将原来商户与执法人员之间的对立关系转化为多元模式下的协作关系,郭家桥北三街的市容秩序和环境卫生因此得到了显著提升。(记者 李霞 文/图)

相关新闻

提高商家对“门前三包”知晓率

“门前三包”口袋书出炉!

记者从市城管委获悉,“门前三包”口袋书新鲜出炉啦!适合执法人员和协管人员放入口袋中,小巧携带方便,实用性强。

禁止违章晾晒毛巾、衣物等物品;禁止利用玻璃橱窗、门框、门楣张贴或悬挂各类宣传品、信息公告等;禁止向街面倾倒污水、各类垃圾……记者看到,这本口袋书封面蓝色,原本文字描述的18条“门前三包”的内容一一用照片写实的方式来呈现,并以对、错的符号告诉大家,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图片通俗易懂,也很直观。市城管委市容秩序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对于城管人员来说,将多出一种较为有效的宣传“门前三包”的宣传形式。

记者了解到,这本口袋书很快将由各区(市)县印发出来,每一个商家都将会有一本,有利于提高商家对“门前三包”的知晓率,进而减少无履约意识的情况。(记者 李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