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彭清华邓小刚等分组带队赴成都参观考察乡村振兴工作

2020年09月30日 10阅读 来源:成都日报 2018/9/4

鼓励基层探索创新 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奋力谱写新时代四川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9月3日,省委书记彭清华率领参加全省乡村振兴大会的代表到大邑县青霞镇天府农业品牌创意孵化园参观考察。 

四川日报记者 欧阳杰 摄

9月3日,参加全省乡村振兴大会的全体代表由省委书记彭清华,省委副书记邓小刚,省委常委、副省长王宁分别率领,编成三个考察组前往成都市郫都区、崇州市、大邑县、蒲江县、新津县5个县(市、区)现场参观考察,实地检查成都市县乡村各级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指示精神情况,学习借鉴农业农村改革、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做法和经验。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前往郫都区唐昌街道战旗村看望慰问干部群众,强调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为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参观考察中,彭清华、邓小刚、王宁和参会代表来到战旗村,前往“绿色战旗、幸福安唐”乡村振兴博览园的党群服务中心、产业在线服务大厅、特色街区和居民小区,实地察看博览园规划建设情况,与基层干部群众亲切交流,听取郫都区党委和战旗村党支部负责同志关于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汇报,详细了解成都市农村土地交易、农村金融保险、农产品交易服务等共享平台作用发挥特别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带动群众就业增收的情况。
  崇州市现代农业功能区大力推广以“土地股份合作社 农业职业经理人 农业综合服务”为重点的农业共营制,积极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崇州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产业园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大力发展“道明竹编”等文创项目,孵化农事体验、民风民俗、休闲养心、运动康养等新业态;蒲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专业技术人才团队,加快大数据、物联网和高端智能设备运营,加快建设电商产业园、水果物流中心等营销平台;新津县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按照“省市县共建、市州联建、市场化主导”的思路,积极推动展示空间创新、参与主体创新、体验形式创新、博览周期创新,着力打造田园农博盛宴和乡村振兴典范……成都市县乡村各级从实际出发,创新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做法和成效给代表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彭清华对基层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取得的进展予以肯定,要求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总结推广这些好经验好做法,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积极探索创新,为推动全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活力。
  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根本。蒲江县明月国际陶艺村按照“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要求,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成功吸引了100多位艺术家和创客入村,培育孵化了一大批创新创意项目。大邑县天府农业品牌创意孵化园坚持聚人才、创品牌、促发展,积极探索“平台聚集 人才孵化 创意品牌”的运行机制,扎实抓好农产品标识、包装和品牌等创意设计,已累计为省内外企业设计推出100多个特色农产品品牌。考察中,彭清华和代表们沿着乡间小路步行来到多位创业者家中和工作室,参观他们设计制作的产品,了解他们工作生活情况。彭清华勉励他们继续发挥聪明才智,扎根基层创新创业,带动更多群众致富奔康,为推动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要求各地各部门进一步做好服务保障、营造良好环境,吸引更多人才到农村创业发展,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
  为期一天的参观考察日程紧凑、内容丰富,代表们边走边看、边听边问、边学边记,相互交流考察体会。大家一致认为,全省乡村振兴大会是在我省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定决心和鲜明态度,必将汇聚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大合力,进一步开创四川“三农”工作新局面。代表们纷纷表示,通过参观考察,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找准了方法,坚定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信心和决心。回去以后,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和本次大会精神,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举措,把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具体抓出成效,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作出新的贡献。
  省领导王雁飞、范锐平、曲木史哈、甘霖、王铭晖、王正谱、姜永申、侯晓春、尧斯丹、叶寒冰、祝春秀,各市(州)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省直部门和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全省183个县(市、区)党委或政府负责同志参加现场参观考察。(四川日报记者 张守帅) 

相关新闻

携手市州 共建共享
  为四川乡村振兴贡献“主干”力量

幸福公社“再书房”

鸟瞰战旗村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三农”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擦亮四川农业“金字招牌”,推动全省乡村振兴工作开好局,这是当前四川一项重大而光荣的使命。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明确提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要求成都担当关键的“主干”责任,辐射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成都市充分认识肩负的政治责任,全面领会和坚决落实省委赋予的战略定位和战略任务,牢固树立全省“一盘棋”思想,主动作为,加强协作,为各市州开放合作搭台、产业转型赋能、创新改革聚势、生态建设助力,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发展格局,共同构成全省区域协同、共同繁荣新格局。

围绕“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新格局

乡村振兴 促进优势互补共建共享

在大邑县幸福公社,两位年轻的设计师正在为德阳市罗江区一款即将上市的农产品设计品牌LOGO。这款注入生态和文化标签的LOGO,将作为该公司的形象标志,参加今年底在香港举行的绿色休闲食品展,并期望以良好的品牌形象,优良的品质,成为走向全球餐桌的又一“川字号”农产品。

幸福公社还有个官方名字,叫做“天府农业品牌创意孵化园”,这是成都市倾力打造的“农业品牌梦工厂”,在建设之初便定位于服务全川乡村振兴,积极探索“农业+设计”新模式,创新“平台聚集+人才孵化+创意品牌”运行机制,采用“团队+设计师联盟”方式,聚集培育创意设计人才,加强对农产标识、产地、质量、包装、品牌等的创意设计。目前已引进文创设计服务团队32个、创意设计人才150余名,累计为省内外设计推出农产品品牌100多个。

对川内许多兄弟市州来说,成都市的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思路,意味着有了更多发展机会。坚持全域旅游理念,成都市正在与省内市州共同开发乡村自然资源、共创旅游大品牌、共推旅游大线路、共优旅游大环境,联动市州开发精品旅游线路30余条,并将继续以农业现代化为抓手,推进农业与商贸、文化、创意、旅游、康养、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农业附加功能,构建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服务平台,带动市州拓展农业增值空间。

作为农村最基本的要素,土地资源如何激活也是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都在思考的课题,而成都战旗村等地的探索,让全川看到了发展的方向。依托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我市搭建起统一的跨区域土地交易平台,已累计发布各类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信息近1.7万条,开展宣传、培训210场、1.7万余人次,累计成交各类农村产权1.6万余宗、177万亩、金额850亿元,打破了束缚农村土地流动的藩篱,带动大量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据悉,天府新区正兴街道一宗10.48亩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在成都农交所土地交易平台成功挂牌流转,以170万元/亩起拍,经过215轮竞价,最终以425万元/亩成交,溢价率高达150%;广元市剑阁县公店乡一宗750.6亩集体林地使用权转让,最终在成都农交所土地交易平台上成功流转,获得了280%的溢价率。

近年来,成都市已经在土地、金融、品牌、市场、产业等乡村振兴各个方面加大与全川各市州的合作,天府商品交易所在攀枝花、南江、苍溪等地设立县域特色交易平台,在汉源推出国内第一个花椒“价格保险+场外期权”产品。成都花木交易所“花木阳光采购平台”向省内重点二级城市推广;从成都走出来的锦泰保险已在川异地设立102家分支机构,累计提供风险保障1.3亿元;与市州共建科研基地264个,推广新品种355个、新技术190项,带动种植面积2100万亩,助农增收660亿元;组建村镇学院、川西林盘学院和乡村振兴学院等培训研究机构,面向省内外培养乡村规划、文创、旅游、营销、设计等各类专业人才5.1万人;依托中国·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促进市州签约项目800多个、近1700亿元……

看重“主干”的辐射带动作用,川内各市州与成都的交流往来越来越多,合作意愿越来越强。作为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一员,遂宁市前不久刚组织了工作小分队来成都学习乡村振兴,成都农业的品种、规模、组织形式、“农业+”发展模式等,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后我们要做好与成都市的对接,积极融入大都市,迈向更大的市场!”市州负责人纷纷表示。

发挥首位城市要素集聚优势

构建七大平台服务全川

依托首位城市人才、资金、科技、信息等要素集聚优势,聚焦土地、金融、技术、市场、信息等乡村振兴核心要素,成都市正在积极构建七大共享服务平台(农村土地交易服务平台、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农村金融保险服务平台、农产品品牌孵化服务平台、农产品交易服务平台、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服务平台、农业博览综合服务平台),积极与市州联动,主动服务全省乡村振兴。

首先是农村土地交易服务平台。依托成都农交所,我市正在加快构建全省联网的农村土地交易平台,按照“线上统一、线下联合”的思路,探索“合资共建”“独资建设”和“业务指导”等模式,与省内16个市(州)、120个县(市、区)实现联网运行,为农村土地在更大范围内交易、提升价值提供有效渠道。

充分发挥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示范引领作用,成都市正在全力构建服务全川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整合在蓉的农业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科技资源,组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品种研发、产业孵化,已形成38个国家级研发创新中心(平台)和52个国家级创新研究团队,并围绕“川字号”优质特色农产品,加快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的研发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在全省转化应用。

构建农村金融保险服务平台,成都市探索建立“互联网+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按照“一个平台、三级管理、市(州)县互动”思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农村产权、农村金融等资源,搭建集政策咨询、融资对接、风险分担、信息共享等多功能于一体、线上线下结合“农贷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目前已接入253家金融保险机构。下一步成都还将继续发挥全川的金融枢纽作用,支持本土金融保险机构在市州开办分支机构,创新金融保险产品,向全川提供优质的“三农”金融服务。

着力提升“川字号”农产品品牌价值,成都市还积极构建农产品品牌孵化服务平台,支持农业双创空间、创客中心和乡村文创社区建设,创新设立了国际创新创业服务超市,建立“1314”农业双创孵化新机制,包括1个农业智库、3种形态孵化园区、1个现代农业双创中心和4大农业科技转化平台,探索孵化链、人才链、资金链、产业链、政策链“五链相融”农业双创模式,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创链条,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品牌创意设计和新型经营主题培育,引进培育孵化载体100家,吸纳双创专家、双创导师570名,培育农创客达到7720名,孵化双创主体达1065家,将联动市州开展农产品品牌设计和孵化。

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成都市引进培育京东云创、川味中国、源本生鲜等一批新型电商企业,聚集一批电商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构建服务全川的农产品交易服务平台。

构建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服务平台,为兄弟市州乡村规划、民宿设计、村庄打造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推进农业与商贸、文化、创意、旅游、康养、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农业附加功能,带动市州拓展农业增值空间。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决定在新津创办的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则是成都市正在倾力打造的农业博览综合服务平台。按照“省市县共建、市州联建、市场化主导”的发展思路,采取“管委会+投资公司+合作社”运行方式,成都市引入四川发展等企业投资入股,促进会议会展中心、天府农博创新中心、中国农科院设施农业综合体等重大项目落地,通过“体验形式创新、参与主体创新、展示空间创新、博览周期创新”会展创新策略,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将构建“会议会展中心+市州特色展馆+室外展场+大田展区”四大博览空间体系,采用“窗口+基地”模式,营造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农博+”产业生态圈,构建全球化的对外展示和推介平台,带动全省现代农业、绿色制造、乡村旅游全产业链发展。(记者 陈泳 李萌 摄影 吕甲 胡大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