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首届中国环博会成都展暨2019中国环境产业高峰论坛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举行。众多国内外环保企业代表、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环保产业新发展、探讨中国环境产业发展新格局。全国工商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樊友山,副省长杨洪波,省政协副主席陈放,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强出席开幕式。
樊友山在致辞中表示,民营企业是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主体,民营企业家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要力量。广大民营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尤其要主动承担环境治理主体责任,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全面提升污染治理水平。特别是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业要适应新常态,以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质量和项目提升,助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希望广大民营企业家探索企业发展与成都产业导向的契合点,积极到成都投资发展,共同将成都环保产业培育成中西部经济增长新亮点。
杨洪波说,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肩负着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使命,也是我国环保产业格局重要节点。本届环博会成都展搭建了一个范围广、规模大、效率高的开放互动交流平台,汇聚了环保产业广大行业精英,展示了生态环境治理科技和最新技术装备。希望参展各方把握机遇,加强交流,凝聚智慧,共商发展,推动我省环保产业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推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最新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热忱欢迎广大环保企业来四川投资兴业,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罗强说,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作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成都将坚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持续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竭诚为环境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提供广阔应用场景,用市场化机制激发环保投资、研发新需求,让成都成为环境产业新生态发展的沃土。真诚欢迎国内外环保企业、协会商会、专家智库与成都不断加强务实合作,携手推动环境产业发展。
本次环博会成都展吸引了320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参加,全面展示了水、固废、大气、土壤污染治理等方面前沿技术和解决方案。展会将持续到6月29日。
原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万本太,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远航、侯立安,省工商联党组书记陈泉,市领导左正、徐玖平,市政府秘书长周先毅,有关国家部委、省直机关、市级部门负责同志等参加上述有关活动。 (记者 常斐 缪梦羽 胡清)
原标题:首届中国环博会成都展暨2019中国环境产业高峰论坛举行 樊友山杨洪波陈放罗强出席
相关新闻1:首届成都生态环境与健康大会召开——成都生态环境与健康研究会筹委会成立
6月27日-29日,全球最大环保展——慕尼黑IFAT的中国西部子展——“中国环博会成都展”,以及由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主办的“2019中国环境产业高峰论坛”在西部博览城召开。大会首日,首届成都生态环境与健康大会也拉开大幕。会上,来自国内生态环境与卫生健康领域的知名专家围绕“健康环境、共治共享”主题,打开了话匣子。同时,成都生态环境与健康研究会筹备委员会也宣布成立,将成都市环境健康研究基地称号授予了4个区(市)县、2个医疗机构、3所学校。
“现在,我宣布‘成都生态环境与健康研究会筹备委员会’成立!”会上,随着这一重磅消息的宣布,一个生态与健康领域的新组织正式诞生。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成都生态环境与健康研究会筹备委员会的主任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
同时,大会举行了成都市环境与健康研究基地授牌仪式。4个区(市)县(天府新区、温江区、都江堰市、蒲江县);2个医疗机构(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3所学校(四川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成都医学院、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收获“新身份”。
大咖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
发挥科技力量保障饮水健康
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围绕《新兴科技保障健康饮水的应用探索》作了主旨演讲。他谈道,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及经济水平的增长,对高品质饮水的需求越来越大,我们已经进入多元化饮用水时代。当前,我国高度重视“健康饮水”,为实现供水从“合格水”向“健康饮水”转变,各地正在积极推进高品质水工程建设。但是,我国健康饮水仍面临“从源头到龙头”的挑战。对此,他认为,创新是破解难题的关键,新兴科技是实现健康饮水的重要支撑。比如,大数据信息科技可以实时供水信息的自动采集、传输、评价分析和配水决策,排查判别污染源;物联网可以开发智慧物联网净水系统,实现对污水水质中的污染物去除和矿物质保留等功能的精准控制;机器人智能科技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机器人协助水源地保护,加药机器人实现给水厂药剂的精准控制,管道机器人加快城市管网建设等。
最后,对新兴科技保障健康饮水,他也提出要推进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现代化建设、加速水处理前沿新技术的研究应用等建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
推进PM2.5与臭氧协同治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就《我国空气质量改善行动:主要进展与健康效应》发表了主旨演讲。
通过数据和图表,贺克斌介绍道,过去6年,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3年至2017年,全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次细颗粒物排放量分别下降了1493万吨、561万吨和408万吨,是历史上排放量下降最快的时期,降幅分别达到59%、21%和33%;2013年-2018年间,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显著降低。
从成都市来看,近6年主要污染物浓度也在持续降低,2013年-2018年空气质量显著好转。具体而言,2018年SO2、NO2、PM10和PM2.5浓度分别较2013年下降71.0%、23.8%、46.0%和47.4%;主要污染物的累积下降幅度均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排名靠前。
“尽管如此,我们还应看到,我国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仍较高。”对此,为给大家创造更加清洁美丽的环境,贺克斌建议,在大气污染治理中,PM2.5应与臭氧协同治理。(记者 缪梦羽 )
相关新闻2:人脸识别追溯垃圾投放 前沿技术助力污染治理 中国环博会成都展昨日开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