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竞争力直接反映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4月26日,市政府新闻办发布了由市工商局、市品牌办组织编撰的《2015年成都市品牌战略发展报告》,《报告》披露了2015年度成都品牌的发展成效和亮点:2015年,全市注册商标、驰名商标均快速增长;中小品牌群体持续壮大;天府农业品牌取得硕果;品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15年底,成都有效注册商标总量居中西部省会城市首位,全国副省级城市第4位。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总量迈上百件台阶,达111件,居西部省会城市首位,全国副省级城市第5位。
注册商标居中西部省会城市首位
成都工商部门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市场主体自主创新活力和商标品牌意识持续增强。2015年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共受理我市各类市场主体商标注册申请60675件,同比增长39.7%;核准注册42818件,增量同比增长72.96%;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183709件,总量同比增长29.5 %,列中西部省会城市首位、副省级城市第4位。商标注册增量和增幅指标均创历年新高。新增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12件,总量达230件,占全省总量的60%。
从产业分布看:第一产业新增注册商标5772件,占新增量的13.5%,累计25539件,占总量的14%;第二产业新增注册商标19545件,占新增量的45.9%,累计95802件,占总量的52.6%;第三产业新增注册商标17283件,占新增量的40.6%,累计60865件,占总量的33.4%。
驰名商标总量迈上100件台阶
深入贯彻实施新《商标法》,鼓励、指导具有行业领先优势、品牌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企业积极运用法律、市场等综合举措,不断强化自主品牌保护,扩大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有13件商标新获驰名商标认定保护,增量居副省级城市第5位,总量达111件,占全省总量的41%,位居西部省会城市首位、全国副省级城市第5位。全市103家驰名商标企业2015年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14.2亿元,纳税总额402.8亿元。
从产业分布看:新增驰名商标中,一产业2件,二产业8件,三产业3件。目前,我市111件驰名商标中,一产业26件、占比23.4%,二产业65件、占比58.6%,三产业20件、占比18%。
品牌群体持续壮大
地理标志及农产品“三品”认证——新增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件(大邑金蜜李、安仁蓝莓、邛崃黑茶、邛崃黑猪),地理标志商标1件(彭州九尺板鸭),农产品地理标志1件(彭州川芎)。全市地理标志品牌累计达64件,分布于16个区(市)县,郫县、蒲江、大邑数量居全市前列。农产品“三品”认证、管理进一步加强,新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38个,累计达1223个。
省、市著名商标——新增四川省著名商标77件,累计达636件,占全省总量的41%。其中:一产业新增16件,累计138件,占总量22%;二产业新增44件,累计404件,占总量63%;三产业新增17件,累计94件,占总量15%。新培育认定成都市著名商标61件,累计达665件。其中:一产业新增13件,累计174件,占总量26%;二产业新增38件,累计402件,占总量61%;三产业新增10件,累计89件,占总量13%。
四川名牌——全市累计拥有四川名牌572个,其中四川名牌产品544个,四川服务名牌28个,占全省总量的39.2%。2015年共培育推荐180个产品、17家服务企业参加第十二届四川名牌创建申报。
质量管理及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品牌建设与质量强市有机结合,品牌企业不断创新和提升质量管理,积极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在首届“成都市政府质量奖”获奖的6家企业中,有3家驰(著)名商标企业,分别为彩虹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利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东虹商业服务管理有限公司。
全市新增专利申请77538件,专利授权44852件,同比增长19.34%和40.45%。申请发明专利29791件,增长34.83%,累计有效发明专利19758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754家,已建成4个国家级、5个省级大学科技园,新建国家、省级研发机构及市级工程中心、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等62家。
黄浩 记者 刘浏
相关新闻
创新驱动添活力 转型升级促发展
“十二五” 成都品牌飞跃与突破
成都品牌战略推进工作通过“十二五”期间五年铸剑,合力打造高端优势产业集群,提升成都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十二五”(2011—2015)是成都品牌发展实现飞跃与突破的关键时期。从驰著名商标到四川名牌、从地理标志到三品认证、从专利到高新技术、从商标战略示范产业基地到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各类品牌实现了高增长,成都品牌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商标发展持续均衡优化
“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新增有效注册商标8.9万件,增长94.6%,总量达18.3万件,占全省总量的56.7%,居西部省会城市首位,全国副省级城市第4位。新增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69件,增长42.8%,总量达230件,占全省总量的60%,外向型企业运用自主品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
从产业分布来看:体现了我市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农业、新兴服务业联动发展的良好态势。第一产业农产品和涉农产业商标增量和总量都快速提升,累计新增有效注册商标1.1万件,年均增幅达25.3%。累计有效数增长104.7%,达25539件,占总量的14%。第二产业累计新增有效注册商标4万件,增量和总量均在50%左右,达95802件,占总量的52.6%;第三产业累计新增有效注册商标3.8万件,年均增幅31.1%,累计有效数增长153.4%,达60865件,占总量的33.4%,比重较2010年末提升8个百分点。其中:餐饮、旅游等行业年均增长37%,商贸流通、商业服务、科技服务等行业商标注册年均增幅超40%。
驰名商标跃上高起点
“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新增中国驰名商标72件,增长184.6%,总量迈上百件台阶,达111件,居西部省会城市首位、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五位。
从产业分布看:2015年末,我市一产业驰名商标累计26件,占比23.4%,总量较2010年(8件)增长225%,表明现代农业通过品牌化、集约化转型发展,资源优势加快向品牌优势、市场优势转化;二产业驰名商标累计65件,占比58.6%,品牌战略有效助推我市高端制造业、新兴产业由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和自主创新转型;三产业驰名商标累计20件,占比18%。主要集中于商贸、餐饮等行业。
地理标志品牌量增效优
成都市以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助力城乡统筹发展为抓手,全力支持和推进地理标志品牌发展壮大,地理标志类品牌累计64件。其中:新培育蒲江猕猴桃、金堂明参、温江大蒜、蒲江米花糖、彭州九尺板鸭5件地理标志商标,总数14件;新增蜀绣、邛酒、龙泉驿枇杷、金堂紫薯、大邑榨菜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个,增幅达112%,居全国副省级城市之首;新增金堂脐橙、蒲江杂柑、金堂黑山羊、郫县云桥圆根萝卜、新都柚、彭州川芎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总数12个。
地理标志成为“天府品牌”的一张靓丽名片,“区域品牌+支柱产业+龙头企业+产业链”联动发展的格局正加快形成,区域优质农业资源的产业和人文双重价值得以显著提升,对农业综合能力的开发、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市已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20户,年产值过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9个,农业产业化带动面达80%以上,年利润近30亿元,解决就业52万余人,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蒲江雀舌、双流冬草莓、都江堰猕猴桃名列“中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价值百强”,“郫县豆瓣”“蒲江雀舌”、“龙泉驿水蜜桃”三个地理标志区域品牌上榜2015年度中国品牌价值榜,品牌价值累计高达845.5亿元。
园区品牌成引领发展的标杆
工业园区不仅是我市战略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的聚集发展区,也成为我市企业自主品牌和优势产业品牌的重要承载区。“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园区商标注册年均增长20%,园区企业有效注册商标累计达3.3万件,占全市注册商标总量的18%。其中,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家具制造等行业商标注册量最多,平均年增长率达55%以上。
园区品牌战略有效推动了“成都制造”向“成都创造”升级,助力先进制造业向高端化、品牌化迈进,聚集形成了一批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品牌集群。全市工业园区驰名商标新增29件,占全市新增驰标总量的41.6%,园区驰名商标累计达66件,占全市驰标总量的59.5%。四川名牌产品累计308个,占全市总数的54%;省、市著名商标累计657件,占比达50%以上。2015年末,全市工业园区60家驰名商标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98.5亿元,纳税总额267.4亿元,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创新发展和稳增长的中坚力量。
中小微品牌茁壮成长
“十二五”期间,随着商标品牌战略的持续深入推进,广大中小微企业自主创新和品牌经济意识显著增强,省、市著名商标呈现出量质齐升的发展趋势。
第一产业涉农省、市著名商标较2011年增长51.6%和56.8%,主要集中于茶叶、水果、调味品、泡菜等传统产业,“商标(品牌)+龙头企业+基地”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逐步形成。第二产业省、市著名商标持续保持60%以上较高占比,制造业仍是目前成都产业经济的基础和骨架。食品、家具、鞋类制造等传统行业品牌增速放缓,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及精密加工等新兴行业品牌快速增长,民营中小微企业成为打造“高端产业品牌”的生力军,品牌战略同产业发展更加均衡匹配。第三产业省、市著名商标年增量逐步提高,表明近年来我市在扶持引导信息技术服务、数字新媒体等行业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着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品牌创建方面的工作已取得积极成效。记者 刘浏
五项举措 纵深推进成都品牌战略
延伸阅读
品牌战略工作在新常态下,如何再出发再提升,以更高起点向纵深推进?
政策扶持引导——品牌战略推进离不开政府引导和推动。我市相关单位先后制定实施了《成都市商标品牌战略2015年实施计划》《关于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的决定》《关于加强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的意见》《2015年全市农业品牌战略工作目标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政策引导激励力度,为推动现有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有效转化为创新优势、品牌优势和竞争优势提供了有力的机制保障和政策支撑。
品牌奖励补贴——采取资助、奖补等方式,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品牌建设和科技创新投入。奖励农业品牌创建项目27个,奖补金额350万元;对名优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参与协作配套、供需对接、高端专业展会和开展电子商务等,给予奖励、补贴资金共计4000余万元;出资3000万元成立知识产权运营投资基金,以市场化方式促进知识产权运营服务。
品牌试点示范——实施品牌梯级培育、打造,把100余家科技创新实力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行业龙头企业确定为高端产业品牌培育对象。在全市筛选确定了6个产业园区及1000家重点培育企业,重点打造优势产业品牌集聚、助推新兴产业品牌价值提升。成功创建省级商标战略实施示范产业基地3个、示范县3个、示范企业10家。全市已培育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36家,省级和市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及优势培育企业429家。拥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1个,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5个、试点县2个。高新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实验区挂牌,龙泉驿区获批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
品牌拓展运用——支持参与地方产品协作配套,筛选确定749户企业近3500个名优产品进入《地方名优产品推荐目录》,并通过组织对接会、推广会、团购活动等多种方式搭建供需企业合作平台,促进产业链接和品牌产品市场拓展。协作配套扶持政策带动“成都创造”品牌产品销售122亿元以上,全市地方产品综合配套率达86%。鼓励发展“互联网+”营销模式,投入专项奖励资金460多万元,鼓励、带动我市企业电子商务销售达67亿元。指导名优产品供需企业联盟举办我市快速消费品生产企业与网商对接会,推荐130户名优企业入驻阿里巴巴、苏宁云商等电子商务平台,“成都造”鞋业已跃居阿里巴巴“中国质造板块”销量全国第一。指导食品工业协会组织93家成都食品企业入驻苏宁云商、淘宝特色中国、楚楚街等电商平台,形成上亿元的网上销售规模。积极推动“互联网+品牌农产品”整合营销,拓宽特色农产品跨区域推广、销售的渠道。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