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聚集园区,着力构建“1+N”军民融合产业体系
3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抓好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发展军民融合产业集群。
全国人大代表、市委书记唐良智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也建议,军民融合发展是重要的国家战略,建议在成都科学城布局以军民融合为特点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核科学、航空航天、网络安全等为主攻领域,推进国防基础科学研究和尖端技术原始创新,为国防和经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四川被列为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之一,成都要担负起四川首位城市重任,必须打通军民深度融合创新通道,为全面创新改革积累经验作出示范。
立足自身优势,成都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并把国防科技工业作为高端成长型产业培育发展。按照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规划,成都将以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聚集园区为抓手,加快推动军民融合机制体制改革创新,打通军民融合创新通道;将着力构建“1+N”军民融合产业体系,力争到2025年培育千亿级集群。
规划建设特色产业园
去年8月,成都与北航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正式签署,涉及项目共7个,签约总金额114亿元。根据协议,将充分发挥成都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西华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区位、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全力打造“一体两翼”的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
其中,“一体”即北航与成都天府新区合作,重点打造包括北航创新研究院、北航创新科技园、北航成都研究生院、北航天府国际交流中心在内的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目前,成都天府新区正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军民深度融合创新为路径,积极打造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工业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与北航合作的新项目,将全部落户于成都规划的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内。目前,成都已先期启动并完成包括天府新区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新都区军民融合航空产业基地、彭州市军民融合航空动力产业园及双流区、高新区、青羊区、金堂县的航空产业园建设方案。成都市承担的六个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工作,如飞机整机产业基地、核动力产业基地、中国电科(成都)信息安全产业园基地、“银河?596”产业基地、西物所双流基地和航天高技术产业园基地都在有序推进中。
未来,成都将围绕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在航空、信息安全、军工电子、核能及核技术应用、机电装备、新材料等领域,规划建设一批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和以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为支撑的产业基地,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多园支撑、协调推进的发展格局。
军民企业焕发新活力
在成都凯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几名年轻研发人员正准备利用中航工业联创平台开始创业。“军品和民品融合有很大差异,需要改革机制体制,甚至产品造型、设计理念等诸多方面都需要做好转变。”凯天电子相关负责人说。
打破体制机制的束缚,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才能激发军民双方的内生活力。“军民融合涉及工业、科技、军事和教育等诸多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存在军工和民用企业管理体制机制不同、体制机制和技术不能很好融合等情况。”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要推进军民融合发展,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成都聚焦重点项目,重点筛选投资大、带动能力强、技术水平领先的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加强跟踪推进;积极落实与军工集团的战略协议,推动一批项目签约落地;通过项目引领,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军工混合所有制改革,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体制机制灵活、决策迅速、资金实力雄厚等优势,探索民口企业采用参股、控股、收购等方式参与军工企业改组改制的军民融合发展模式。
有了相关政策的支持,军民企业也焕发新的活力。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去年6月,成都成立军民融合发展推进领导小组,统筹全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9月,成都编制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1234”总体发展思路即实现一个目标、着力两个创新、构建三个体系和推进四个融合。按照规划,成都将加快“民参军”机制创新和“军转民”开放创新,大力推进军民技术融合、军民产品融合、军民资本融合、军民人才融合,力争到“十三五”末,建成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500亿元。
围绕“两个创新”“四个融合”,以促进“民参军”为主,成都还发布了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包括鼓励军民融合企业间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军民融合企业提升市场化和资产证券化水平等,力促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记者 杨彩华)
原标题:成都军民融合产业迈向千亿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