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发展新经济 培育新动能 勾勒成都新的时代名片

2020年10月14日 10阅读 来源:成都日报 2018/3/11

层出不穷的“互联网+”或“+互联网”,正在深刻地改变金融和经济生态;信息科技进步催生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已经广泛进入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多的机器人、3D打印、人工智能,开始重塑传统工业生产线;外出打工积累了见识、经验、技术、资金、渠道的新一代农民,批量回到新农村广袤的土地上,播种和耕耘新的憧憬……种种迹象显示,新经济的新动能已在成都蓬勃发展。

在川视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勉励企业抢抓机遇,积极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今年,我市新经济发展中哪些积极因素正在集聚?经济增长孕育的新动能又从何而来?

蓬勃发展 去年新增新经济企业3.3万户

在锦江边长大的周海涛,2017年忙得团团转。作为办公室便利货架运营商果小美公司高级副总裁,周海涛3个月里搬了3次办公室。果小美主打办公室“无人零售”,把零食“送”到白领身边。自2017年6月成立以来,员工数量逐月翻倍,4个月融资5个亿,不得不每月进行工商登记变更。

果小美的快速成长只是我市新经济企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当前,成都正聚焦“六大新经济形态”,构建“七大应用场景”,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新经济产业体系。从企业注册数据来看,新经济群体不断扩大,让我市新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去年,我市新增新经济企业3.3万户,增长57.9%;新增科技型企业2万家,新经济总量指数居全国第4位,正逐步成为新经济话语引领者、场景培育地、要素集聚地和生态创新区。

赛迪城市经济竞争力百强榜显示,成都位列中西部城市第一名,新经济竞争力得分超过杭州、武汉、天津、南京等“新一线城市”。从发展潜力和动力来看,成都以优异的产业基础、领先的新经济发展政策环境,在“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大力推动下,成都将成为未来全国城市新经济发展的中心、策源地和新引擎。

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市将以成长为导向,加快新经济企业培育,建立新经济企业库,制定新经济企业评价标准,建设新经济企业数据统计体系,做好全市新经济发展规模、结构和质量的统计测算,出台新经济发展考核办法,推动新经济政策落地落实,打造从初创企业到独角兽企业的新经济企业发展梯队,助推新经济企业快速成长。紧盯新经济领域产业优势突出、市场前景广阔、带动效应明显的重点行业,大力引进领军型、平台型、创新型企业来蓉落户。

有量有质 成都“智造”正走向全球

新经济企业的发展不仅有量更有质。近期,极米无屏电视CC极光这款产品获得2018年iF设计奖。iF设计奖源自德国,具有“设计界奥斯卡”之称。作为一家成长于成都本土的高新技术企业,智能投影厂商极米科技成立距今仅4年,早在两年前便已稳居行业第一,成为成都新经济发展极具代表性的样本企业之一。“极米已不再仅仅是成都本土的‘智造’品牌,它更代表着‘中国智造’正走向全球。”极米科技的销售额从2014年的7000万元飙升至2017年的13亿元,作为极米科技的创始人兼CEO,钟波对无屏电视的前景充满信心。

带来新服务,激活新制造,创造新供给。改变的不只是零售业。工业互联网的注入赋予“成都制造”新的“招牌”;共享经济的兴起盘活社会闲置资源……高质量发展的新经济犹如一个个火种,传递到各行各业,擦出美丽的火花。曾以大熊猫闻名世界的成都,正用新经济勾勒着新的“时代名片”。

目前,新经济迅速席卷全球,不断重塑世界经济结构、改写国家竞争格局。全球已形成了以美国、德国、以色列、新加坡、中国为主的新经济策源地和新经济活跃区。在中国目前正致力于加快形成新动能、实现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的发展关键阶段中,发展新经济被放在了起基础支撑作用的重要位置。但在全球范围内,关于新经济的涵义、理论不尽相同。国内还少有城市对发展新经济这个领域提出系统、明晰的发展体系。成都决定走在全国城市前面,找定义、明方向。

成都并非互联网等技术的“诞生地”,如何能“换道超车”?看清发展形势,抓住变革机遇,是成都“新”经济崛起的密码。2017年11月,成都新经济发展大会明确了新经济的“成都定义”:新经济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不完全是一种技术现象,而是一种由技术到经济的演进范式、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的生成连接、资本与技术深度黏合、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相互作用的经济形态,具有聚合共享、跨界融合、快速迭代、高速增长四个明显特征。

发展新经济的“成都方向”,将聚焦着力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六大新经济形态”。为了着力培厚新经济发展的市场沃土,还将构建“七大应用场景”,即大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创业、大力推进人力资本协同、大力推进消费提档升级、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

“后劲”不断 为企业提供更多资源和机会

新经济的蓬勃发展,与“鼓励创新”的环境密不可分。“让企业轻装上阵、聚力发展。”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被代表委员们频频引用。推进国企改革、破除民企“玻璃门”,减轻企业税负,进一步提振企业发展的“精气神”。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也需要体制机制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劲”。

创新带来思想转变,创业者迎来追逐梦想的“黄金时代”。“我们期待更多的‘蓉漂’加入我们的团队,一起投身于共享经济。”好房通创始人CEO林雨告诉记者,他们从日前成都市出台的《成都市关于推进共享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中,更加明确了在居住空间共享领域的发展前景。

为了促进共享经济的发展,成都要求优化监管环境。《方案》明确提出,“对成立1~2年的初创共享经济企业,实现’包容期’管理和审慎性执法,采取行政指导、行政约谈、责令改正等柔性措施,不简单移送办案部门查处。”“包容、创新和开放正是成都的文化特色。”成都市新经济发展研究院政研室主任赵明潇分析道,成都拥有共享经济发展的良好土壤,正是基于“包容”的城市精神,由此公众之间互信的程度也比较高,而共享经济正是建立在群众互信的基础之上,这是成都的一大优势。“此外,成都生活成本不高,而且近几年处于人口净流入阶段,因此从市场未来体量来说,共享经济在成都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和发展空间。”

成都在2017年初提出的“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更是为共享经济注入了活力。“作为地地道道的本土创新型且业务覆盖全国的企业,创业团队现有400多人,大量是来自BAT的外地人才,特别是80%的成员和几位核心创始人也都属于地道的‘蓉漂’。”林雨表示,企业的发展得益于成都包容的城市氛围和宽松的创业环境,因此才得以完成两轮融资,企业估值高达2亿美元,用户覆盖全国316个地级以上城市2万多家中介门店。

据了解,今年我市将以场景为支撑,为企业开放更多资源、提供更多机会,加快培育一批提升产业能级、带动行业发展、具有示范效应的细分领域应用场景,促进新技术推广应用、新业态衍生发展、新模式融合创新、新产业裂变催生。(记者 程怡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