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工作现场推进会昨日举行
提到腾讯成都分公司,除了是《王者荣耀》的办公地外,这里还有微信、QQ浏览器、互联网+等众多腾讯产品汇聚。而办公区内庭院式设计的布局,每层楼都配置有小型的露天花园,员工在办公室也能感受满目绿意;羽毛球室、乒乓球室、斯洛克室、瑜伽室等健身设施一应俱全。这不由让人感叹腾讯公司对人才的重视。
而照进员工们梦想的现实,正是新经济的发展。在昨日召开的全市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工作现场推进会上,来自我市各市级部门、区(市)县、产业园区的相关负责人以及新经济企业代表们看现场、听经验,类似腾讯成都的精彩故事一路上演。大家讨论、思考、憧憬:如何让更多的新经济企业在成都蓬勃生长?
时不我待 2018年成都力争新增独角兽企业2家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构建新经济产业体系,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开局之年。
新增新经济企业5000家、独角兽企业2家,潜在独角兽达到40家的2018年新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在会议上多次被提及。倒计时滴答在耳。“满打满算只有9个半月的时间了!”在大会上发言的成都天府新区相关负责人感到更紧张的是时间,“一周前我们刚举行了独角兽岛规划设计方案评审会,对AECOM等8家知名机构的设计方案进行评审。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强化新经济要素保障,加快生态圈载体建设,优化人才创业生态圈,培育资本创新生态圈。”
会场里,“时不我待”成为参会人员心头的共同鼓点。
春江水暖鸭先知。成都发展新经济的过程中有哪些难题需要破解?直面市场的企业最有发言权。“过去,我们发展中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供应链跟不上产品。三年前,我们不得不在深圳购买物件。供应链的不完整不仅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还会让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变慢。”首个上台交流发言的极米科技董事长、CEO钟波的发言直击痛点。现在极米科技已经成长为无屏电视的领军企业,年销售额更是从2014年的7000多万元飙升至2017年的13亿元。“今年我们计划在成都建设光学精密器件中心和未来显示中心研究院。希望发挥我们的规模优势带动更多的新经济企业,助推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精准发力 六大重点任务发展新经济
“住房公积金怎么查询?可以查询到哪些社保信息?”在武侯区顶呱呱政企服务中心的一体机前,市公安局户政管理分局的相关负责人认真地询问着一体机的功能。吸引、留下人才,加快培育新经济领军人才,市新经济委、市委组织部、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各区(市)县都将行动起来,建立新经济人才库、制定新经济人才招引目录、实施优秀干部嵌入式学习。据了解,今年我市还将出台《成都市实体经济新经济领域人才奖励实施办法》,重点面向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新经济人才,实施“按其贡献给予不超过其年度个人收入5%的奖励”的激励政策。
“我们引入工商、国税、地税、公安、人社、建筑资质等相关部门和各大银行服务资源,将部分涉企政务服务与顶呱呱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对接,实现 ‘一次就好’,极大简化企业办理流程。”说话间,现场工作人员已通过一体机将营业执照打印好了。
此外,我市还提出了创新服务机构数发展到280家以上,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9.5件,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5%,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1%;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增长20%,科技创业者规模达19.6万人;新设立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20只以上,私募股权投资实缴规模超过1100亿元的2018年新经济发展预期目标。
摩拳擦掌,发力如何更精确?会议明确了今年我市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六大重点任务:加快构建新经济应用场景、加快形成新经济产业空间格局、加快发展新经济领军企业、加快培育新经济领军人才、加快营造新经济发展的生长环境、加快构建新经济发展平台。
工作重点的明确,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认为极有必要:“必须从六大形态、七大应用场景出发,做到政策精准。不能一刀切,而是要适合成都各产业的发展现状,亮点纷呈。”据了解,今年我市将继续实施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对于准独角兽企业做到“一企一策”。记者 程怡欣 摄影 胡大田
相关新闻
2017年全市六大新经济市场主体 新登记数量3343户 同比增长57.93%
为科学统计“六大新经济形态”对应的市场主体规模和分布情况,市工商局依编制完成《六大新经济业态行业分类目录(试行)》,并根据该《目录》标准对新经济形态市场主体的培育发展状况进行了宏观统计分析。据统计,2017年全市六大新经济市场主体的新登记数量3343户,同比增长57.93%;注册资本1964.37亿元,同比增长19.59%。显示出全市新经济的总体发展节奏正不断加快。在增速方面,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新登记户数分别同比增长109.80%、59.69%和119.95%,均高出全市市场主体43.03%的平均增速,表明新经济发展正逐步发力。
“从2017年新经济市场主体的数量、注册资本及增速等数据看,成都市‘六大新经济形态’发展各具特色。”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分析道,数字经济基础良好,得益于对互联网产业、软件产业的多年培育,成都数字经济已初具规模。2017年,全市新增数字经济市场主体9021户,新增注册资本500.47亿元,为其后续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而智能经济起步较晚,数量上还未形成一定规模。截至2017年12月末,全市智能经济市场主体仅为222户,在各类新经济形态中位居末位。但从增长情况看,2017年全市智能经济市场主体即新增107户,占其总数的48.2%,表明我市智能经济的发展潜力充分。
此外,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树立,有力助推了我市绿色经济培育发展。2017年,全市新登记绿色经济市场主体数量保持59.96%的较高增长,高出全市市场主体平均增速16.66个百分点;新增注册资本523.88亿元,在六大新经济形态中位居第二。我市绿色经济发展正显现出良好的上升发展势头。成都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创意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滋养和创意源泉。2017年,全市新登记创意经济市场主体数量最多,达11543户;增速位居首位,高达119.95%,展现出较强的发展态势。
“流量经济初具规模。”该负责人表示,由于成都在控制流量和入口方面基础较好,2017年,全市新登记流量经济市场主体9738户,位居第二;新增注册资本769.05亿元,位居第一。我市流量经济已初具发展雏形。共享经济则显现出从无到有的趋势。2017年全市新增共享经济市场主体181户,新增注册资本增速位居第一,达87.7%,共享经济发展良好。但共享经济的市场主体数量依然偏少,截至2017年末,该类市场主体存量仅为801户,表明共享经济在良好起步的基础上还需持续予以扶持。(记者 程怡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