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海绵城市试验平台”由雨水净化系统、雨水调蓄池、模拟降雨系统等构成,为海绵城市产品提供实验、试验、展示等功能
②活水公园采 用渗透系数较高的 渗透材料对硬化路 面进行改造
③ 蓄水式立体绿化箱能够100%收集并蓄存屋面积水
建成于1998年的成都活水公园,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座以水保护为主题的城市生态环境公园,如今它又被赋予了新功能,成为海绵城市科研实验基地。
“以前,活水公园主要是对府河河水进行净化,现在已经能够对雨水和河水同时进行过滤净化。”泛华集团成都设计院院长、负责人夏林军告诉记者,此次改造6月初已完成,正在进行试运行阶段。
成都市活水公园一处20平方米左右的小广场内“电闪雷鸣,暴雨如注”,伴随着模拟的闪电和雷声,人工形成的雨水在地上溅起水花。令人惊奇的是,流下的雨水没有在地面形成积水,而是通过渗透铺装,路面的积水很快流走。这个名为“海绵城市试验平台”的小广场是成都活水公园海绵城市改造的一部分。试验平台由雨水净化系统、雨水调蓄池、模拟降雨系统等构成。该模拟降雨系统可根据需求模拟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等强度的降水。试验平台为海绵城市产品提供实验、试验、研究和展示等功能。
据夏林军介绍,此次改造保持了原活水公园水自然净化系统和植物生态系统,完善了活水公园尾水回用设施、公园环境监测设施、新建海绵城市绩效监测评价功能系统。此次升级改造,赋予了活水公园更多的科研、试验、科普、展示、教育、宣传等功能,促进海绵城市建设。
渗透广场、渗透道路、净化溪流、下凹式绿地、垂直绿化和雨水调蓄等设施组成的雨水自然处理系统是这次改造的亮点。通过自然渗透、自然调蓄和自然净化将活水公园85%的雨水径流进行控制,并对雨水进行过滤以及再利用。
夏林军告诉记者,“活水公园路面也都采用渗透铺装,通过自然渗透的方式处理雨水,通过渗透铺装,使广场达到小雨不湿脚、中雨不积水的海绵效果。”
据介绍,公园路面的构成从上到下分别为渗透砖、粗沙、土工布、碎石以及自然地面结构,下设置雨水导流管道,小雨时雨水将自然下渗,中雨时则通过导流管将雨水导流至市政管道。据悉,此次活水公园雨水净化系统的改造是为建设“海绵城市”进行的一次探索。改造后的活水公园将作为“海绵城市”科研实验基地,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以及实验场地的支持。(记者 张青青 摄影报道)
相关新闻
成都高新区创新“治水”方法
爬行机器人给管道“做手术”
爬行机器人时刻待命,准备在排水管道检测中大显身手
爬行机器人不仅能迅速查清管道“病因”,还能给管道“做手术”。昨日,记者从成都高新区获悉,成都高新区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有效提升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实施雨污水分流整治工程500多个,管道纠错630多处,关闭下河排水口2600多个,建成日处理能力7万吨的中水综合利用(中水处理)人工湿地,基本实现了“污水不下河”的治理目标。
近日,一场强对流天气后,成都高新区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局(以下简称“成都高新区城管环保局”)水务处工作人员,与河道管道管护公司一道,第一时间赶到科园南路栏杆堰附近检查窨井。在这里,一种水下智能爬行机器人在排水管道检测中大显身手。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辆厢式汽车停在一处窨井旁,工作人员正在放置警示标牌、拉线布管。窨井盖被打开后,一个连接着线缆、类似四轮小车的小型“爬行机器人”被放入管道中,开始井下管道检测。
记者看到,这个机器人长约50厘米、宽约20厘米、高约30厘米,能在管道内一直行驶约150米距离,沿途可轻松爬过起伏的小坡。支撑它行走的是4个轮胎,这些轮胎有不同大小的几组,可根据管道大小和水位高低更换。而这个机器人最核心的部位是它的“眼睛”——两个摄像头,能在井下360°无死角录像和拍照,并实时回传画面到地面控制端。
“地下管道狭窄且空气污浊,可能对下井检修人员造成安全隐患。这种机器人可以精确定位故障,帮助我们实现定点维修,不开挖路面,就可修好管道‘患处’。”成都高新区城管环保局水务处工作人员表示,相比以前排查污水管道必须人工挖开管道、分段排查的办法,这种“爬行机器人”的使用,极大地降低了管道检测的难度,提高了检修效率,不仅人员无需下井,更安全,而且可快速确定“病源”,减少了后期开挖管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减少了对交通造成的影响。
记者看到,通过机器人实时传回的图像,3分钟不到,便在距窨井口右侧5米的管道内发现淤泥堵塞。随后现场作业人员指挥吸污车定点吸污,然后启动高压清洗车冲洗,顺利实现管道疏通。
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爬行机器人,现在管道运营维护具有更多更科学的手段。比如为全面剿灭劣V类水体,成都高新区依托智慧化应用治水管水,还用上了管道潜望镜、声呐检测技术等“新武器”,俨然一支机器治水小分队。(记者 缪琴 宋妍妍 摄影 马丁)
相关新闻
打造靓丽滨水城市景观 蒲江将新建6大滨河公园
昨日记者获悉,结合全市的“增绿”行动,蒲江县将新建6大滨河公园,将传统与现代,山水与城市交织融合,构筑起诗意蒲江的滨水慢行空间。今后,这些滨河公园不仅将美化蒲江的人居环境,更将打造丰富的公共活动空间,成为成都市西南区域重要的自行车骑行、徒步旅游、河谷马拉松等文体活动的载体,成为展示蒲江山水人文风貌的景观带,更是市民亲水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六大特色主题公园
串起靓丽滨水岸线
城市开发能否兼顾生态保护?“滨水地带的规划和景观设计是打破此矛盾的结合点。”蒲江县规划局局长赵强告诉记者。
据介绍,蒲江因河得名,傍水而生。蒲江河是蒲江的骨干河网,不仅担负着城市的防洪排涝、蓄水和生态功能,还是城市重要的景观风貌轴。依托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此次蒲江县沿滨河规划了六大特色主题公园,将重点突出滨水生态和滨水风貌,构筑起贯穿全县的靓丽滨水岸线。
其中,文武庙公园布局在文武庙旁,结合文庙武庙及老城墙历史遗存,实现文化体验和滨水休闲;南巷里滨江公园位于老东门桥到老南桥之间的滨河地带,打造市民休闲公园;蒲江中央公园位于蒲江河和来龙沟交汇处,规划演艺中心旁边,体现文化展示功能;驭虹桥头公园布局在新东门桥两侧,重点打造文化展示、滨水休闲、日常游憩、棋牌休闲之地;桫椤康体公园位于蒲江河南侧,驭龙桥到仙鹤桥之间,结合老年大学、体委布置主题为康体运动、亲子游戏的主题公园;育才公园位于新东门桥头,蒲江河北侧(外滩公寓旁),打造滨水休闲功能。
“慢行通道”贯通城市
增设多座步行桥车行桥
依托得天独厚的滨水风貌,此次蒲江县还将建立多级滨水交通,通过河流水系将公园、文化点位、产业功能区等串联起来,让城市风貌更美丽,市民出行更快捷。
其中,建设“慢行通道”是本次规划的亮点,将充分考虑滨河沿线的开发和利用空间,在建设中将退居还绿,留出滨河开敞空间布置景观绿带、步道、广场、公园等设施,构筑蒲江特色的滨水走廊;同时串联起老城传统文化段、高铁生态创意段、新城活力都市段、上游郊野游憩段和下游生态体验段等不同类型的商业文化业态,实现水岸活力、滨河荟萃特色化主题打造。
针对蒲江河两岸联系不便的问题,规划还将通过增设桥梁的方式,打通滨河两侧的断头路,让蒲江河两侧的联动性加强,新建顺城路车行桥、桫椤湾车行桥、盐井路步行桥、中央公园步行桥;扩建围城路桥、老南桥、驭龙桥、新东门桥;保留驭虹桥、仙鹤桥、驭仙桥和清江大桥,与慢行通道相呼应,让市民出行更快捷。(记者 陈泳 李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