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省市校共建世界一流大学启动暨四川大学建校120周年庆祝大会举行
筚路蓝缕两甲子,穿越风云三世纪。9月29日上午,四川省、成都市和四川大学共建世界一流大学启动暨四川大学建校120周年庆祝大会,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举行。
大会传达了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四川大学改革发展的批示指示精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省委书记王东明,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大会并分别讲话。原国务委员戴秉国,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省政协主席柯尊平,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王鸿举,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局长王江平,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副部长张育林中将出席。四川大学党委书记杨泉明主持大会,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致辞。
陈昌智指出,走过120年光辉历程的四川大学,钟灵毓秀,正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节点。一代又一代川大人辛勤耕耘、接续奋斗,不仅铸就了川大今日的辉煌,更孕育了川大未来的希望。建校以来,川大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川大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已经成为我国西部最重要的研究型综合大学,这里大师云集、名师荟萃,科研、创新创业实力雄厚,学科交叉融合建设特色鲜明,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陈昌智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系统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四川大学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这是历代川大人孜孜以求的梦想,更是全体校友共同的殷切期望。希望川大结合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抓住机遇,以这次大会为新的起点,坚持立德树人、开拓创新,努力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的社会服务,不断丰富和发展办学理念,率先走出一条在西部地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王东明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四川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表示热烈祝贺。他说,四川大学是我国创办最早的大学之一,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代又一代名师巨匠、一批又一批川大学子笃定前行、奋斗不息,共同谱写了四川大学“‘川’越风云三世纪、‘大’容天下两甲子”的恢弘篇章。经过120年的历史积淀、薪火相传,四川大学已经成为国家布局西部地区重要的研究型综合大学之一,呈现出厚积薄发、生机盎然的良好发展态势。今日之川大,已是莘莘学子向往汇聚的神圣殿堂,是探究真知真理的学术中心,是创新创造人才的成长沃土。可以说,正是有了四川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四川千年文脉才有了更好的传承创新,四川蓬勃发展才有了更好的智力支撑。
王东明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葆生机活力的不竭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人口大省、资源大省和科教大省,四川已经总体进入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化的关键时期,肩负着国家赋予的建成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重要使命,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期待建成更多国内外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四川大学是我省高校的一面旗帜。希望川大敢为人先、力争上游,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瞄准造就教学科研的大师巨匠,在打造一流师资队伍上走在前列;瞄准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尖端前沿,在锻造一流科研能力上走在前列;瞄准培养服务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才,在培育一流创新人才上走在前列;瞄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在构建一流治理体系上走在前列,率先走出一条中国西部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新路子。
王东明指出,四川大学植根于巴蜀大地,支持包括川大在内的在川高等院校发展,是省委、省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国家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战略部署,全面履行《省市校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协议》,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胸怀,脚踏实地做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各项工作。
杜占元表示,作为国家布局在西部地区的著名学府,四川大学承担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时代使命。教育部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四川大学的改革发展,通过一系列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推动学校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希望四川大学牢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使命,扎根西部服务国家,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出一条在西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之路。
谢和平表示,面向未来,四川大学将努力办成一个能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胜任未来发展挑战的大学;办成一个能产生新思想、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影响世界和人类进步的大学;办成一个能协同引领区域战略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提供经济社会发展高端智库的大学。
国内高校代表、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科学家代表、诺贝尔奖获得者、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杰克·绍斯塔克,国外高校代表、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校长汤玛士·汉许克分别致辞。校友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所长彭堃墀,教师代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褚良银,学生代表、华西口腔医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郭黛墨分别发言。
在随后举行的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共建世界一流大学启动仪式上,王东明、尹力和成都市委书记唐良智、代市长罗强以及杨泉明、谢和平,共同触摸启动仪,正式启动省市校共建世界一流大学工作。
省委常委黄新初、吴靖平、甘霖,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光志,中外知名企业代表,部分驻成都、重庆总领事馆官员等出席大会。
王东明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葆生机活力的不竭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人口大省、资源大省和科教大省,四川已经总体进入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化的关键时期,肩负着国家赋予的建成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重要使命,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期待建成更多国内外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四川大学是我省高校的一面旗帜。希望川大敢为人先、力争上游,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瞄准造就教学科研的大师巨匠,在打造一流师资队伍上走在前列;瞄准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尖端前沿,在锻造一流科研能力上走在前列;瞄准培养服务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才,在培育一流创新人才上走在前列;瞄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在构建一流治理体系上走在前列,率先走出一条中国西部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新路子。
王东明指出,四川大学植根于巴蜀大地,支持包括川大在内的在川高等院校发展,是省委、省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国家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战略部署,全面履行《省市校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协议》,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胸怀,脚踏实地做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各项工作。
杜占元表示,作为国家布局在西部地区的著名学府,四川大学承担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时代使命。教育部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四川大学的改革发展,通过一系列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推动学校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希望四川大学牢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使命,扎根西部服务国家,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出一条在西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之路。
谢和平表示,面向未来,四川大学将努力办成一个能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胜任未来发展挑战的大学;办成一个能产生新思想、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影响世界和人类进步的大学;办成一个能协同引领区域战略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提供经济社会发展高端智库的大学。
国内高校代表、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科学家代表、诺贝尔奖获得者、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杰克·绍斯塔克,国外高校代表、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校长汤玛士·汉许克分别致辞。校友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所长彭堃墀,教师代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褚良银,学生代表、华西口腔医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郭黛墨分别发言。
在随后举行的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共建世界一流大学启动仪式上,王东明、尹力和成都市委书记唐良智、代市长罗强以及杨泉明、谢和平,共同触摸启动仪,正式启动省市校共建世界一流大学工作。
省委常委黄新初、吴靖平、甘霖,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光志,中外知名企业代表,部分驻成都、重庆总领事馆官员等出席大会。
相关新闻
四海共襄双甲庆 百廿川大扬新帆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共建世界一流大学启动暨四川大学建校12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
校友齐聚母校,共襄川大华诞
甲子重逢承文翁之教,百川又汇创世界一流。伴随时代步伐,承载民族希望,走过了120年风雨历程的四川大学迎来了建校120周年华诞。29日上午,在该校江安校区体育馆,广大海内外校友、学校师生及各级领导嘉宾和社会各界友人欢聚一堂,共襄双甲盛典、同沐百廿荣光,一同回味四川大学120年光荣历史,一同见证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开启共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跨越三个世纪 弦歌不辍
“祝贺母校,120周岁生日快乐!”昨日上午9时许,数万名来自五洲四海的川大校友聚会该校江安校区体育馆。忆起母校百年风雨路,每一年龄段的校友感觉都不相同。学子的面孔永远年轻,学校的年轮却在不经意间沉积、浓聚。
“今天的四川大学诞生于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成长于国家和民族奋进之中,发展壮大于国家和民族振兴之时。”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在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共建世界一流大学启动暨四川大学建校120周年庆祝大会上表示,120 年来,四川大学始终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宏大气魄,不仅成为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更谱写了中国大学与民族同命运、与时代同进步的壮丽篇章。
翻开川大120年历史,记者发现,四川大学跨越三个世纪、弦歌不辍,正源于历经岁月洗礼却历久弥新的精神根脉。它始终包涵着“振兴民族、奉献社会、服务人民、引领时代”的川大精神和境界,这是川大百廿历史留给我们最为珍贵的财富,更是历代川大人共同守望的精神家园。回望120年历史,川大精神集中体现在“心系祖国、振兴民族”的赤子情怀, “勇立潮头、造就通才”的价值追求, “学以济世、引领时代”的责任担当, “诚朴厚道、奉献社会”的崇高境界。
对外开放办学 成效斐然
记者从庆祝大会上获悉,在新的历史时期,四川大学确立了建设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及“三步走”发展战略,努力建成一所提供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自由全面发展教育的学校,为此构建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以创新驱动为引导的学科和科研体系,努力建设一支品德高尚、学术卓越、教学优秀的一流师资队伍,构建了全球优秀学生和世界一流学术大师充分汇聚的国际化校园。
今天的四川大学,更加注重开放办学,更加致力于具有全球竞争力人才的培养。近年来,该校探索构建了体现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自由全面发展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斐然。与牛津、剑桥、哈佛等34个国家和地区的240所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共建了26个国际联合科研平台。
依托共建机制 奔向一流
面向未来,四川大学将努力办成一个能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胜任未来发展挑战的大学;办成一个能产生新思想、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影响世界和人类进步的大学;办成一个能协同引领区域战略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提供经济社会发展高端智库的大学,积极投身于四川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省市校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双创人才培养体系、若干国际顶尖学科领域、面向世界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大科学中心和颠覆性技术平台、科技成果“三权”改革的先行区、全球优秀人才来华留学的首选地和汇聚地以及引领区域外向型发展的高端国际平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四川范本”。
此外,四川大学将按照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战略部署,依托省市校共建的全面支持,在奋力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的同时,还将真正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沃土,成为探究真知与追求真理的学术殿堂,成为繁荣中华文化和融汇世界文明的精神高地,成为支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引擎,为促进全球共同繁荣、共创人类美好未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再立新功。记者 王李科 摄影 张全能 王若冰
相关新闻
30亿创新创业基金
校地企携手共襄川大华诞
为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四川大学迎来华诞之日,成都高新区与四川大学于29日签署《四川大学—成都高新区全面创新战略合作协议》(以下简称《合作协议》)。根据《合作协议》,重点瞄准国际高端创新创业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成都高新区将累计投入10亿元资金予以支持,携手川大设立“双创”专项资金助推四川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成都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同时,在签约仪式上,与会者还共同见证了由川大全球校友捐款、出资设立的20亿元“双创基金”正式发布,以及川大与美国乐土集团共同签署相关战略合作协议。
“我们将累计投入10亿元资金,携手川大设立‘双创’专项资金,并联合设立‘协同创新孵化基金’和‘创新创业投资基金’。”据成都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设立这些基金,成都高新区将进一步改革创新高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机制,与川大共建国际创新创业合作平台和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进科技成果“三权”改革,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整合全球创新创业资源,助推四川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成都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从而支撑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助力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
此次,成都高新区与四川大学携手本着“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原则,瞄准国际高端创新创业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将重点开展“七项战略合作”:共同设立1亿元规模的“双创”专项资金;共建一批国际创新创业合作平台;共建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同培育和建设一支高水平工程技术研发专职博士后队伍;联合设立“协同创新孵化基金”和“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共同推进科技成果“三权”改革、促进成果转化;加强国际化技术人才和管理干部培养交流。
在昨日的签约仪式上,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向成教授、王琦校友共同为“四川川大校友同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揭牌。同时,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李虹教授与美国乐土投资集团董事长刘如银签署《四川大学—乐土集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此《合作协议》,美国乐土集团将捐资1亿元建设四川大学前沿医学大楼。
据了解,近年来,四川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双创”战略,在建校120周年之际,面向全球校友倡导成立四川大学创新创业基金,包括四川大学校友同创基金、四川大学创新创业公益基金、校地科技合作专项资金以及校企联合创新创业基金等,旨在鼓励和支持川大学子、全球优秀青年到成都、到川大创新创业,全力推动成都建设科学城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在全球校友的鼎力支持、慷慨捐助下,目前基金资金规模已达20亿元。记者 王李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