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成都霍森斯小学、幼儿园拟于明年9月开园

2020年09月30日 10阅读 来源:成都日报 2016/1/25

在学前教育、养老护理、节能环保等多领域,成都与丹麦霍森斯积极推进务实合作

有人说,丹麦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保障体系,从出生到终老,从单纯的医疗护理到全方位的教育和社会保障,在这里都能找到可供学习借鉴的模式。作为友好城市,“结好”3年的友好交往,成都与霍森斯市已经在学前教育、养老护理、节能环保等多领域迈开了合作的步伐。伴随着各项合作的务实推进,你我的生活或将因此发生改变。

成都霍森斯小学、幼儿园最快将于6月动工

欢快的吉他声伴着合唱,在霍森斯市Kaskelotten幼儿园大班,16个孩子有些随意地或坐或躺,在音乐声中跟着3位老师一起学习字母H和P的发音……歌曲反复哼唱,孩子们融入其中,记住了老师教的新歌曲,也记住了歌曲中的新单词。“丹麦幼儿园教育注重寓教于乐,我们就是希望让孩子在模仿、互动、合作、参与中得到启发,不仅仅是为了教给孩子们知识,我们更看重让孩子在课堂参与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做有个性的自己。”幼儿园园长Anni Jacobsen向大家介绍了丹麦幼儿园启蒙教育的特点。

优质的丹麦学前教育理念和模式有望很快来到成都——由丹麦建筑师设计的成都霍森斯幼儿园、成都霍森斯小学或将于明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由丹麦建筑师事务所参与前期设计的成都霍森斯小学、幼儿园合作项目自去年8月启动以来顺利推进。去年11月,由霍森斯市4所建筑师事务所组成的设计团队已完成了项目的概念设计图,目前,正由成都的建筑设计院结合成都实际进行施工设计完善。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的成都霍森斯小学和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的成都霍森斯幼儿园最快将于6月动工,明年9月投用。

“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就像小星星,他们在玩耍、学习的过程中将逐渐成长为聪明、富有创造力的明星。”霍森斯设计方之一、RUM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主管Karin Elbek告诉记者,他们将极具特色的丹麦元素和丹麦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建筑中。“整个建筑以白色为主色调,通过大力使用玻璃来加强采光,也体现出浓郁的北欧风情。”在概念设计效果图上,成都霍森斯小学、幼儿园的外观呈现为独特的星星状,并且和很多中国传统学校拥有很大活动空间的设计不同,成都霍森斯小学、幼儿园分割出很多小的活动场所,“这体现了丹麦教育提倡的多元发展,希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两所学校的设计都大量运用玻璃做通透的围墙,“这突出的就是希望孩子们从透明感十足的建筑上感受互动的教育理念。”

Karin Elbek还告诉了记者一个“秘密”,在小学的中心设计了一组吊灯,其中只有一个是黑色的,“这个灵感来自丑小鸭的故事,希望学生能在建筑中去发现、了解丹麦文化。”不仅是校园的独特设计,在成都霍森斯小学、幼儿园,还有望开展由丹麦老师对成都教师的培训工作,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课程。

社区与居家养老结合 希望携手成都开发新模式

在以发现白令海峡的霍森斯人白令命名的VIA大学学院的大楼里,VIA大学学院副校长Peter Friese携10位VIA大学学院养老、幼教、新能源等方面的负责人、教授与成都媒体见面。这座丹麦最大、最国际化的应用技术类大学,有着18500名在校学生、2500名国际学生,42个专业、2100名教职员工,它与成都的合作早在10多年前便已开启。据介绍,VIA和成都高校的老师、学生互访互换,开设企业参与的双学位课程已经成为了固定合作模式。

丹麦的养老服务发展在全球有较高的知名度,而VIA大学学院也在与成都的深度合作中将养老领域列在重要位置。VIA大学国际项目负责人Rikke Hjuler Mikkelsen介绍说,丹麦的养老理念是突出自我服务、自我赡养,通过帮助上了年纪的人尽量长时间维持生活自主性,让老人尽量长地生活在自己家中,政府会提供如洗衣、做饭、洗澡等服务,在不能生活自理时才会住进养老院,这个平均年龄在丹麦是80岁。这与成都正大力倡导的推进居家养老的理念不谋而合。

在过去几年中,成都已经和VIA大学学院在养老领域开展了人员互访、学术研讨等交流合作。Rikke Hjuler Mikkelsen透露,就在今年夏天,将有10位四川大学医护相关专业的学生前往VIA进行短期学习。她建议,在成都可以建立一些小规模的社区养老机构,提供膳食、保健、特殊老年疾病护理等服务,让老人能部分时间在家、部分时间在社区养老。“我们希望能将丹麦的养老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开发更符合中国实际的养老服务,我们希望能率先在成都试点并全面推开。”

处理污水还能沼气发电

乐与成都分享经验技术

除了教育与养老,节能环保也是丹麦的先进经验之一。走进霍森斯污水处理厂,霍森斯市内的居民、工业污水通过1100公里的污水管线汇聚到这里,经过初筛、爆气、初沉、活性污泥处理、二级沉淀,18个小时后,污水将达到可排放水质,通过河渠重新排放进大海。

“我们的污水处理工艺和成都并没有什么差别。”而让霍森斯污水处理厂运行经理Erling Nielsen最引以为傲的是,在处理污水的同时,霍森斯污水处理厂引入了污泥处理工艺,利用处理污水产生的污泥进行沼气发电,“每年生物沼气能产生500万千瓦电量,还同时产生600万千瓦等值热能,不仅能支持污水处理厂自身运行所需要的供热,还有盈余的电量、热能并入市政管网供当地居民或其他企业使用并获得一定收益。”Erling Nielsen介绍说,污水处理中所有的杂质都被利用起来,在沼气发电之后,还能作为肥料,无偿提供给当地农户使用。

“45年前,霍森斯就建起了很多小污水处理厂,但处理效果并不好。”Erling Nielsen坦言,通过将小厂合并,实现管网全覆盖,不同污水处理厂之间分享新工艺,才最终实现了提效降耗。他认为,在污水处理上成熟的管理经验,降低能耗的做法可以成为供成都借鉴的经验。“我们很愿意与成都分享,交流经验技术。

成都传媒集团记者 王伶雅 李奕 丹麦霍森斯摄影报道

记者手记

全域开放加速成都国际化进程

8天、上万公里的飞行、密集的公务活动,从祖国大陆到中东的以色列,再到北欧的丹麦,昨日,访问友城的成都媒体回到成都。这是一段并不轻松的旅程。

“神秘”的以色列,我们与多变的地中海气候相遇,多民族文化在那里汇合;安徒生笔下充满童话色彩的丹麦,在城市中穿行,我们寻找内心最深处的纯真……这是一次多元文化的碰撞。

专访中国驻外大使、拜会友好城市副市长、访问学校、医疗机构、听讲座、看演讲、谈合作…… 这是一次有备而来的交流。

希伯来语、丹麦语、英语和汉语都发出一个共同的声音——推动双方务实合作,实现“双赢”。

伴随 “全域开放”战略的深入实施,15个国家获批在蓉设立领事机构,成都先后与28个国际城市正式结为友城、与40个国际城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不断扩容成都的国际“交往圈”加速着成都的国际化进程。

每一个国家都有它的文化,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风情。立足当前,成都已将初步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确定为“十三五”时期必须实现的根本目标。取人之所长、补己之短,做最好的自己,进一步密切与国际城市间的交往与合作,成都已迈开大步向前的步伐。展望未来,我们对更加国际化的城市发展充满信心。

记者 王伶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