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SBC中国首场创业直通车昨日在成都“发车”

2020年10月15日 10阅读 来源:成都日报 2016/10/12

创业导师一对一现场“诊脉”  SBC亚洲首个数字健康创业加速器在蓉启动全球招募

9月28日,欧洲排名第一的创业加速器Startup boot camp(SBC)来到中国,落定成都之后,瞄准数字健康领域,发出SBC中国首个创业“召集令”。十余天之后,由SBC中国主办,天府新谷协办的数字健康创业直通车——首场创业导师、SBC运营团队与创业团队见面会,于昨天在天府新谷蓉创茶馆举行。

在SBC中国首个创业“召集令”发出之后,吸引了全球各地百余个数字健康领域的创新创业项目“抢单”报名。在昨日的首场创业直通车行动现场,智能健康监测马桶盖、安全生态捕蚊器、止血纳米医用材料、微型便携式止鼾呼吸机、智能听诊器、医疗服务平台6个项目依次上台展示。随后,SBC的中国创业导师对项目进行全方位“把脉”,每个创业团队都和导师进行了一对一的闭门交流。

据了解,在SBC成都数字健康加速器——创业直通车·蓉城站活动举行之后,SBC接下来将会在全球15个城市举办创业直通车活动,直通车还将“停靠”北京、上海、伦敦、波士顿、新加坡等城市,把创业直通车开到国外,将海外优秀项目带到国内,助推创新创业成果的转移转化。

导师一对一“诊脉”

入选项目可获“百万级”平台资源

在昨日的创业直通车活动现场,6支团队在十分钟生动形象的现场路演后,都与每一位创业导师进行了“一对一”的创业项目“诊脉”。

“你的项目现在最需要注意的问题其实是市场对接……”每位导师都将团队的问题与需求写在本子上,然后“对症下药”详细解答。项目“诊脉”结束后,创业导师纷纷表示:“成都的创业团队水平都很不错。参加此次展示的6个创业项目从项目内容到成果转化等各方面都较成熟,已不是‘初创’水平。”

据了解,对于入选的创业团队,除了给予10万元创业补助之外,SBC还将提供超过100万元的基于互联网和营销层面的平台化资源,以及全面配套的创业空间4个月的免费使用权。此外,结合垂直领域创业进程,SBC将通过大数据筛选在全球范围“配对导师和行业资源,以确保每个创业团队能和绝大部分导师配对的全球性、权威性、适配性。从中脱颖而出的优秀项目,甚至可直接进入全球企业合作“绿色通道”,包括微软、西门子、博世、IBM、思科、英特尔、ebay、Sony、普华永道、亚马逊、奔驰等与SBC结为合作伙伴的全球企业。

在蓉启动全球招募

柏林、迈阿密无时差联动

“上周,SBC柏林数字健康评选日刚刚落幕,德国柏林、美国迈阿密数字健康加速器各收到了300至500份入驻申请书,两地项目将与SBC中国的首个创业加速器全球招募活动形成联动。”SBC成都项目CEO Christina介绍说,此次在蓉启动的SBC中国首个创业加速器全球招募活动竞争激烈,吸引了全球百余个数字健康创新创业项目角逐。

作为欧洲排名第一、项目全球分布最广的创业加速器,SBC已在全球成功运营14个加速器。截至2016年累计加速350支团队,融资成功率72%,存活率81%。从33届加速器中毕业的数百个创业团队,种子轮已获得超过10亿元人民币投资,总估值超60亿元人民币。而目前,除了在德国柏林和美国迈阿密落户,成都是中国乃至亚洲地区唯一也是首个SBC数字健康创业加速器。

对于为何选择蓉城,SBC成都地区首席运营官冯锦月谈道:“根据公司的发展计划与市场研究,我们认为成都的数字健康领域发展空间广阔。并且我们也了解到,成都把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设为当前的发展目标。政府着力打造的这张城市名片,定会吸引全球各地的初创项目及创业人才来蓉扎根,我们落户这里也能帮助更多的优秀创业项目加速发展。”

昨日,SBC成都数字健康加速器——创业直通车行动中国首站在成都天府新谷蓉创茶馆举行,接下来“直通车”还将开通北京、上海“班列”,分别于10月25日、11月1日“到站停靠”,其中关注项目涵盖智能医疗设备、康复运动、基因检测、医健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远程监控方向等,凡拥有不少于2名核心成员、处于种子和天使期的项目,均可参与报名角逐。

记者还了解到,位于天府新谷10号楼的SBC中国总部“SBC中国创新空间”正在紧锣密鼓地装修,这个总面积3700平方米的创业加速器,混搭了北欧、美式的简约时尚“颜值”路线,预计将于本月底建成。(记者 缪琴 赵子君)

原标题:《SBC中国首场创业直通车在蓉“发车”》

相关新闻

创新创业 燎原成都

写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在蓉举行之时

6月的成都,全球创新创业目光聚焦在中国西部的一座城市——成都。他们关注视野所及,瞄准同一场全球盛宴——2016中国·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

这是一场立足成都,放眼全球的创新创业共识之会。3天,72小时;5大洲36国,450名外宾聚蓉;3位诺奖得主、近10位两院院士、20多位国内外知名高校校长云集;18场重量级创新创业活动,交易项目超过3000项,交易额突破185亿元……

2016成都创交会,是成都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西部科技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的知秋一叶。这场全球创新创业盛宴的背后,是一座城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12345”的总体思路,抓好全面创新改革这个“一号工程”,提升城市创新力、创业力、创造力的缩影。

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今天,“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正式启动。深入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的成都,全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创新创业环境,打响“创业之城、圆梦之都”“创新创业、成都都成”的城市名片,今年1—8月,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21.5万家,增长31%,其中科技型企业新增9168家。

用创新创业的星火,燎原一座城市直面未来发展的前路,创业之城、圆梦之都,让梦想照进现实。

出台7大类50余项新政

1—8月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增长31%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成都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始终突出科技创新的核心摆位,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历史机遇,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把全面创新改革这个“一号工程”作为科技创新的统揽,深入实施创新型城市建设2025规划和创新引领行动,按照“12345”的思路扎实推进双创工作,提升城市创新力、创业力、创造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西部科技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一年多时间里,从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制定创新型城市建设2025规划,规划建设73平方公里成都科学城,到启动实施《成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2015-2025年)》并升级出台《成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2.0版》,再到制定《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若干政策措施》(简称“成都新十条”),出台“成都人才新政十条”……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出台7大类50余项政策,覆盖创新创业全链条,让敢于有梦、勇于追梦的创新创业者,从“蓉”创业,且从容创业。

在这座城市的视界之中,创新创业,是一个从深层次破冰的深远谋略。它关联的,是一座城市转型升级的发展摆位,将创新创业融入城市创新发展的大谋略、大格局之中,才是其靶心。

一张创新创业驱动城市创新发展的数据图,正在形成它上扬的走向:2015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24.86万户,同比增长33.79%,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9.29个百分点;新增注册资本6545.93亿元,同比增长103%,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4.8个百分点,新增科技型企业1103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858亿元;专利申请量77538件,同比增长近20%,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29791件,同比增长35%,分别居副省级城市第2、3位。2016年1—8月,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21.5万家、增长31%,其中科技型企业新增916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预计达5740亿元;全市技术交易额突破180亿元,专利申请总量63270件,同比增长58.45%,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25802件,同比增长64.0%。

营造双创新生态

搭建菁蓉汇、创交会两大平台

2015年2月8日,成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正式启动,同时,首场“创业天府·菁蓉汇”活动亮相,书记、市长、局长、区长、校长为创新创业者“站台”,成都创客的新生活方式就是参加“菁蓉汇”活动。

建设创新创业之城,政府必须完善“通道”、搭建平台,更好地把有钱人的口袋和有智慧的脑袋结合起来,让资金、人才、信息等各种创新创业要素和资源充分流动、有效运转起来,发挥出更大的效益,而“菁蓉汇”正是这样的一个平台。

截至今年8月,全市已举办菁蓉汇系列活动超过200场,并走进了硅谷、首尔和中关村,带动全市各类创新创业机构开展创新创业活动1900余场,40万人(次)参与,央视“2015年度科技创新人物”周涛、全国首个高校大学生创业挂牌上市“第一股”面聊创始人马田琛……一大批从“菁蓉汇”中脱颖而出的创新创业之星,成为驱动城市创新的一线主力。

如果说“菁蓉汇”是一个扎根本土、面向全国的创新创业平台,“创交会”则是一个打开窗口、面向全球、视野更大、格局更广的创新创业交流、展示、交易平台。成都筹划举办了全国首个全球性创新创业交易会,今年6月又成功举办了第二届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参加交易项目超过3000个、交易额达到185.1亿元。

“菁蓉汇”和“创交会”,相融相汇,发出立足成都、直面全球的成都时代之声。

构建“3+M+N”双创空间格局

破解谁来创新、在哪里创新

 器,以载物。将创新驱动作为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和推动城市转型的第一动力,首当其冲的,是谋划创新载体的布局,回应“在哪里创新”。

在成都,这样的命题,是一场城市空间转型升级的深远谋略。一座城市里,怎样的空间布局,能支撑、集聚创新创业发展?成都的答案是:既是创新载体,也是创新空间。

以载体之基,承载城市创新空间的转型升级,布局创新空间,支撑一座城市集聚、激活创新资源要素向需求的流动,成都制定出台《成都市关于加快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着力建、转、改并举,重金资助创新创业载体,逐步形成3个双创载体引领区、M个双创载体集聚区及N个双创特色区的“3+M+N”双创载体空间格局。眼下,全市有各类双创载体210家,载体面积1540万平方米,其中36家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

今年,四川大学、郫县(菁蓉小镇)、中国电信(成都)获批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成都跻身为“全国十大创业城市”和“国家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示范城市”。

金融是撬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杠杆,成都改财政资金传统“拨”的方式为“投、贷、贴”方式,利用市场机制,为创新创业引入源头活水。设立规模不低于100亿元的各类金融扶持基金,扩大成都市科技创业天使投资引导资金规模,设立2.3亿元天使投资引导资金,联合社会创投机构、大学等共同出资设立9只天使投资基金,规模达9.08亿元,财政资金放大4倍。

成都这座城市创新基因里充满了动能之源。成都聚焦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大胆探索科技成果“三权”改革,今年6月,出台“成都新十条”,在全国率先开展“早确权、早分割、共享制”的科技成果体制改革,目前,100余项专利分割确权,30余项专利正在分割确权,创办企业将达20余家。今年,成都已先后与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4所在蓉高校签订共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合作协议,与中科院成都分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都科学城引进清华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中科院成都分院科学城园区、成都精准医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重大项目,轨道交通、信息安全等5个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启动建设,通过体制机制拓新,建强、激活创新主体,破解“谁来创新”的命题。

创新创业潮涌成都,一座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活力城市,正在加速崛起。(记者  缪琴 赵子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