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科研机构融入 成都探索合作发展新型研究院

2020年10月15日 10阅读 来源:成都日报 2016/8/12

56所高等院校、30余家国家级科研机构、318家军工企事业单位、33名两院院士、70万名在校大学生……丰沛的创新“家底”,成都如何用好、用活?昨日,本报将视角聚焦在成都支持在蓉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探索上;今日,我们走进在蓉科研机构院地合作一线,深入了解成都推进全面创新改革,以及科研机构力促院地合作的成都“作战图”。

科分院与成都合作的背后——

科研机构主动融入促院地合作

今年3月11日,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举行科技合作座谈会,并与中科院成都分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院地合作推进中科院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及产业化。此次签约,是我市与在蓉院所合作签约共建一流科研机构的“第一单”。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建设成都分院新园区及中科院成都创新创业平台、产业基地、高端科技智库,并共同设立高新产业发展基金,为孵化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知识产权评估等服务。

从中科院成都分院“走出来”在蓉转化的项目并不鲜见。“中科院结合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需求,聚焦电子信息、智慧城市、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主动融入,为成都经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支持成都分院谋划好院市合作。”中科院副院长王恩哥说。

对此,中科院成都分院院长张雨东表示,该院正从载体平台建设、成果转移转化通道等顶层设计领域,推进更多“成都智造”在成都分院大平台落地转化——这样的谋划,已有布局“作战图”。中科院成都分院党组书记、常务副院长王学定透露,今年7月28日,成都分院与成都天府新区签署科学城园区项目实施协议,这标志着中科院成都科学中心落户天府新区,“科学中心将聚集中科院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化研究所、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积极推动产出重大科技成果。”

王学定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成都分院组织60余家相关单位与成都市开展合作项目260余项,实现企业新增销售收入达到235亿元,有力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其中,工程热物理所与陕西炼石在双流共建涡扇发动机基地,共同打造航空动力小镇,计划2017年完成高空台试验并进行首飞。

清华大学在蓉布局的背后——

成都探索合作发展新型研究院

建设世界一流科研机构,成都如何布局?据悉,我市将支持中科院成都分院、核动力研究院等建设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大力引进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市外高校,与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等在蓉高校合作发展新型研究院;统筹推进科研机构和研发平台建设,建立联合实验室,推动建立一批多学科交叉的国际研发中心、世界一流的学科和全球有影响的实验室,力争在高能物理、光电技术、核动力设计等领域进入全球领先行列。

破解“谁来创新”,我市探索合作发展新型研究院模式。目前,清华大学已在蓉提前布局。去年底,清华大学确定在天府新区共建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该研究院由清华大学和四川省以及美国华盛顿大学和华盛顿州在气候低碳领域开展“2+2”合作的重要平台。“最近5年,清华大学与成都各类企业签署技术合同180余项,随着平台建设布局成都,这个数字还将持续扩大。”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程建平表示。

眼下,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已投运,引进能源传感与通讯、新能源汽车储能技术、精密机器人等6支团队,明年底这个数字将达到10个。与此同时,该研究院还成立了百万资金的种子基金,正在面向全球招募人才,预计最终将组建20个研发团队。据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助理刘毅介绍,在能源互联网领域,研究院是全国第一家专注于此的专业院,“下一步,我们将到美国硅谷和西雅图等地进行推介,吸引更多的项目和人才。”

“成都军工资源极其丰富、军工体系较为健全,在破解制约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体制障碍、结构障碍以及政策问题上,成都的思路与布局,研究得很深。”中国工程院院士于俊崇分析,打通“军转民”“民参军”双向互动通道,成都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核电等军民融合产业领域,已初步形成具有成都特色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探索军民融合发展,这样的探索还会加速深化。

记者 缪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