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罗光春(左二)
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成都成绩斐然。成都市主持和参与完成的26个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人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奖数量占四川省总获奖数量的90%。
而在我市“26个获奖项目和1个获奖个人”的成绩中,在蓉高校的贡献度极高。我市有5所高校荣获奖励。其中,西南交通大学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个一等奖和2个二等奖;电子科技大学荣获2个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四川大学荣获1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四川农业大学荣获1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西南石油大学荣获1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四川大学外籍专家获得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电子科大
获得两个二等奖
作为唯一或第一完成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此次获得两项奖励,杨建宇教授团队的某技术与系统和罗光春教授团队的某数据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摘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据介绍,杨建宇教授团队发明了一种探测目标的新方法,构建了一种雷达成像的新体制。此次获奖是电子科大继2014年在这一领域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后,取得的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家奖。而罗光春教授带领的团队,率先开展了新一代大数据处理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大数据处理技术体系,并已在公安、交通、医疗等多个重点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据悉,近年来,电子科技大学以一流科研助推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在过去的5年里,作为唯一或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1项,获奖数量进入全国高校前20位。
西南交大
三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西南交通大学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其中,西南交通大学参与的“复杂环境下高速铁路无缝线路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山区大跨度悬索桥设计与施工技术创新及应用”“高速铁路狮子洋水下隧道工程成套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据统计,2011年至2017年,西南交大共获得17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数量在全国高校排名前列。
川大高端外籍教师
首获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获得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菲利普·戴维·寇茨(Philip David Coates)是四川大学名誉教授、教育部海外名师、高端外籍教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他是2017年由四川大学作为第一合作单位申报、中国驻英大使馆推荐而得奖的,该项荣誉是在四川大学工作的外国专家有史以来第一次获得,该奖项竞争激烈,今年仅7名外国专家获得此项殊荣。
菲利普·戴维·寇茨2012年起任四川大学高端外籍教师。他与川大合作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聚合物微纳米复合材料的微型加工研究,开辟了高分子材料微型加工新方向,取得重要进展和创新性成果,提升了我国微型加工水平,提升了我国高分子学科的国际影响力。2015年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天府友谊奖”,2016年荣获首届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国际科技合作奖,2017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推进校地协同创新
成立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联盟
大学依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在蓉高校此次斩获颇丰,无疑是成都推进校地协同创新,激活内生创新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线生动解读。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正实施蓉城科技聚变计划,构建校院企地发展共同体。具体包括布局建设10个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实施“双一流”大学共建工程,形成“6+1”校院地协同创新体系,打造校院企与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我市还召开在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三权”改革现场会,成立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联盟。2017年全市新增在蓉高校教师带项目创领办企业100余家,1000余项专利成果实现转化。
罗光春教授:将大数据更广泛地应用于老百姓的生活领域
“当前,大数据已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随着数据的持续爆炸性增长,如何实现精准高效、全面及时、安全可靠的有效处理利用,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性问题。”昨日下午刚从北京抵达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罗光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罗光春团队的“×××数据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摘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谈及获奖感受,他希望将大数据更广泛地应用于老百姓的生活领域。
罗光春带领团队历经近十年持续攻关,在多个国家和省部级项目支持下,率先开展了新一代大数据处理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多项核心共性技术上取得突破,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大数据处理技术体系,并已在公安、交通、医疗等多个重点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对保障国家安全、推进信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在大家关注的多是大数据的应用场景问题,新一代大数据处理关键技术解决的不是一个具体问题,而是通过提供一种共性技术,从而实现精准高效、全面及时、安全可靠的有效处理利用,让大数据更广泛地应用于老百姓的生活领域。”罗光春说。
罗光春介绍,新一代大数据处理关键技术主要在高速计算模式、资源组织方式和主动防御机制三个方面的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
“目前,我们正致力于打通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形成完整技术和能力体系。相信能够在未来做出更多有价值的成果。” 罗光春透露,在此目标下,正在和企业深度结合,如和卫士通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等。
谈及获奖感受,罗光春表示,此次获奖是团队及合作伙伴多年持续努力的结果。“我们一面抓基础理论研究和核心技术研发,一面结合行业产业实际需求,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事新型网络技术,到2005年左右专注网格计算和云计算,同时还较早地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进行了规划和积累。”
此外,罗光春认为,在IT领域从事有价值的科研还需要实现学校和业界的深度合作,“学校拥有人才、理论、技术等优势,但产品化、工程化、市场化的能力欠缺。只有与国内外业界顶尖的研究所和企业密切合作,才能弥补学校短板。”(记者 缪琴 宋妍妍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原标题:5所在蓉高校获多项国家科学技术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